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加微信好友成课程,超千人才算及格?校方这样回应

2019-03-17 08:53 中国之声  

微信现在已经成为了大家手机中几乎必备的一款社交软件,而其中添加好友,留下微信的形式也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新兴的社交礼仪。但是把添加微信好友设置为一门课程,还把“1000个好友”作为考核标准,还真的算件新鲜事。

近日,河南某大学的一门课程在网上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这门课程的任课老师被指要求学生以微信新增好友人数作为平时成绩,新增1000个以上好友才算及格。不少学生吐槽,加好友加到心累。还有学生说,简直是社交恐惧人士的噩梦。对此有网友调侃称“学校为你关上了及格的门,但为你打开了微商人生的窗”。

近年来,高校的课程逐渐开始走向移动化、互联网化,课程的设置也变得更为多样。那么这种以微信好友数论成绩的做法,究竟算是课程的创新还是作秀,这样的课程能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健康的社交关系,老师和学生对此又持怎样的看法呢?

微信好友超过1000人才算及格,校方称锻炼学生新媒体运营能力

新媒体行业崛起的今天,很多大学也加入新媒体运营课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近日因为新媒体课程要以微信好友数算成绩上了热搜,该校《社会化媒体运营》的课程中,任课老师要求学生加微信好友,并以新增好友人数为平时成绩,微信好友加到1001算及格,加到1667个才算满分。

此事在网上引起热议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主任陈海峰回应称,社会化媒体的运营,是以后学生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这门课的性质、它的特点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安排加微信好友这样一项任务,其实是属于锻炼学生的新媒体运营能力,具体来讲就是用户管理粉丝运营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是符合我们的教学要求的。”

社会化媒体营销到底是什么?百度百科上这样解释:是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博客,百科或者其他互联网协作平台媒体来进行营销,公共关系和客户服务维护开拓的一种方式。但一些学生纷纷吐槽,这种成绩的计算方法太不友好,尤其是对社交恐惧人士:“正常情况下,已经工作的人微信里也只有几百个好友,校大学生在学校更不会有机会能加到上千的好友,这个考试要求太高了。”

也有学生认为,比起课本上知识,在校学习也应注重实践,有时候一些课程或课间作业看似无厘头,背后也有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不少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在一段时间之后才体会到当年自己曾吐槽的那门课程所教会自己的东西:“大部分同学有在想办法完成这样一个运营任务,学的是网络与新媒体,我觉得去实践是应该的,自己觉得就算努力过后完不完成任务也没所谓,你去实践了很重要。

校方:微信加好友只占总分的10到15分,网络传播信息存在一定误差

对此,陈海峰表示,网上传播的信息存在一定误差,该课程的成绩由平时和期末考核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比30%,期末成绩占比70%。根据课程特点,任课教师确定课程平时30%的成绩,由课堂表现及出勤,小组主题汇报展示社交媒体运营三部分构成,微信加好友也只是社交媒体运营中的一项,陈海峰解释道:“微信加好友只是三项成绩中的一项,而且分值还没有并没有完全确定,大约就是占总分的10分到15分之间。”

陈老师说,新增微信好友数算成绩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后,13号下午他们与学生进行了座谈会,经过交流,同学们认识到这个作业确实是属于技能提升的一个方面,大家觉得有一定难度,但都在积极地去做。

作为一名新闻学博士,在陈海峰看来,很多知识、技能获得需要枯燥艰难的过程,但是通过积极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后,收获肯定非常多,也会有一个质的变化:“其实前两届的同学他们也都上过这门课,也都有类似的一些作业,前两届的同学也都比较好的都完成了。也正是因为此高年级的同学对这个事情都觉得是一个很正常的一个训练。”

教育专家:课程体现创新教育与时俱进,但也应当权衡利弊再去完成

河南某高校老师祁姗姗认为,微信加好友作业并非仅仅是简单地“拉人头”,它实际考察的是学生的策划、营销能力,而这正是以后工作中非常需要具备的技能:“包括我们现在很多的工作单位中,尤其是这种个人企业中,微信公众号需要粉丝量,微博需要粉丝量。包括连微商,我们都需要巨大的人数。而这种营销,包括搞活动的这种策划能力,正是学生进入社会中最需要的,绝大多数企业和商业现在非常需要的一种能力。这道题要想做及格,就需要另辟蹊径,我们学生开阔自己思维,需要创新各种办法才可能去达到这个1000人数。”

祁姗姗认为,这种创新作业的方式在大学里面应该鼓励:“我觉得它体现了创新教育,老师能够与时俱进,我觉得这种出题方式真的是应该鼓励而不是打压。”

也有教育专家认为,盲目加好友只为完成课程成绩可能会造成自身社交圈子混乱、隐私信息暴露等问题,应权衡好利弊再去完成。

来源:中国之声

编辑:何冰

51

微信现在已经成为了大家手机中几乎必备的一款社交软件,而其中添加好友,留下微信的形式也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新兴的社交礼仪。但是把添加微信好友设置为一门课程,还把“1000个好友”作为考核标准,还真的算件新鲜事。

近日,河南某大学的一门课程在网上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这门课程的任课老师被指要求学生以微信新增好友人数作为平时成绩,新增1000个以上好友才算及格。不少学生吐槽,加好友加到心累。还有学生说,简直是社交恐惧人士的噩梦。对此有网友调侃称“学校为你关上了及格的门,但为你打开了微商人生的窗”。

近年来,高校的课程逐渐开始走向移动化、互联网化,课程的设置也变得更为多样。那么这种以微信好友数论成绩的做法,究竟算是课程的创新还是作秀,这样的课程能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健康的社交关系,老师和学生对此又持怎样的看法呢?

微信好友超过1000人才算及格,校方称锻炼学生新媒体运营能力

新媒体行业崛起的今天,很多大学也加入新媒体运营课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近日因为新媒体课程要以微信好友数算成绩上了热搜,该校《社会化媒体运营》的课程中,任课老师要求学生加微信好友,并以新增好友人数为平时成绩,微信好友加到1001算及格,加到1667个才算满分。

此事在网上引起热议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主任陈海峰回应称,社会化媒体的运营,是以后学生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这门课的性质、它的特点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安排加微信好友这样一项任务,其实是属于锻炼学生的新媒体运营能力,具体来讲就是用户管理粉丝运营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是符合我们的教学要求的。”

社会化媒体营销到底是什么?百度百科上这样解释:是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博客,百科或者其他互联网协作平台媒体来进行营销,公共关系和客户服务维护开拓的一种方式。但一些学生纷纷吐槽,这种成绩的计算方法太不友好,尤其是对社交恐惧人士:“正常情况下,已经工作的人微信里也只有几百个好友,校大学生在学校更不会有机会能加到上千的好友,这个考试要求太高了。”

也有学生认为,比起课本上知识,在校学习也应注重实践,有时候一些课程或课间作业看似无厘头,背后也有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不少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在一段时间之后才体会到当年自己曾吐槽的那门课程所教会自己的东西:“大部分同学有在想办法完成这样一个运营任务,学的是网络与新媒体,我觉得去实践是应该的,自己觉得就算努力过后完不完成任务也没所谓,你去实践了很重要。

校方:微信加好友只占总分的10到15分,网络传播信息存在一定误差

对此,陈海峰表示,网上传播的信息存在一定误差,该课程的成绩由平时和期末考核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比30%,期末成绩占比70%。根据课程特点,任课教师确定课程平时30%的成绩,由课堂表现及出勤,小组主题汇报展示社交媒体运营三部分构成,微信加好友也只是社交媒体运营中的一项,陈海峰解释道:“微信加好友只是三项成绩中的一项,而且分值还没有并没有完全确定,大约就是占总分的10分到15分之间。”

陈老师说,新增微信好友数算成绩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后,13号下午他们与学生进行了座谈会,经过交流,同学们认识到这个作业确实是属于技能提升的一个方面,大家觉得有一定难度,但都在积极地去做。

作为一名新闻学博士,在陈海峰看来,很多知识、技能获得需要枯燥艰难的过程,但是通过积极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后,收获肯定非常多,也会有一个质的变化:“其实前两届的同学他们也都上过这门课,也都有类似的一些作业,前两届的同学也都比较好的都完成了。也正是因为此高年级的同学对这个事情都觉得是一个很正常的一个训练。”

教育专家:课程体现创新教育与时俱进,但也应当权衡利弊再去完成

河南某高校老师祁姗姗认为,微信加好友作业并非仅仅是简单地“拉人头”,它实际考察的是学生的策划、营销能力,而这正是以后工作中非常需要具备的技能:“包括我们现在很多的工作单位中,尤其是这种个人企业中,微信公众号需要粉丝量,微博需要粉丝量。包括连微商,我们都需要巨大的人数。而这种营销,包括搞活动的这种策划能力,正是学生进入社会中最需要的,绝大多数企业和商业现在非常需要的一种能力。这道题要想做及格,就需要另辟蹊径,我们学生开阔自己思维,需要创新各种办法才可能去达到这个1000人数。”

祁姗姗认为,这种创新作业的方式在大学里面应该鼓励:“我觉得它体现了创新教育,老师能够与时俱进,我觉得这种出题方式真的是应该鼓励而不是打压。”

也有教育专家认为,盲目加好友只为完成课程成绩可能会造成自身社交圈子混乱、隐私信息暴露等问题,应权衡好利弊再去完成。

来源:中国之声

编辑:何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