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义静
光阴荏苒,转眼间2019年春节即将来临。
无论在城里,以及我国南北农村过年的习俗都有,不过有所不同。各大商场超市为了满足群众的春节购物需求,各钟年货早已摆放得琳琅满目,许多退休老人早就帮助儿女采购各种年货了。而上班族只有起早带晚购买年货,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城里,一些传统过年习俗已经慢慢的走出人们的视野,有许多家庭忙于工作,有的年轻夫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干脆在酒店订好年夜饭,两家并一家,年夜大团圆,欢欢喜喜过个年,双方父母心里甜蜜蜜的。至于购物嘛,现在各个超市春节都开门,现在人讲究吃新鲜的,随时都可以买得到。各个单位、社区、街道,都忙着登门拜访慰问老军人、老干部与孤寡老人,开展岁末送春联活动等,体现了党的温暖,也洋溢着浓浓的年味。但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每天吃的饭菜仿佛天天过年,大鱼大肉已不稀罕了,因此人们对于过年的盼望度在逐步下降,年味也不浓了,人情味也在淡化,新城区邻里之间平时不串门,互相拜年的人也少了。因此,我非常怀念儿时过年的快乐情景。
打开记忆的闸门,儿少时过年的情景犹如放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那时天天盼过年,觉得过年最有趣。我娘家在苏北农村。印象中在腊月二十四供奉灶神,还要在灶台旁贴张画像。灶台画像两旁写付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我奶奶还要我替灶神磕头。那时我已上小学三年级,认得灶神对朕上的字,但不解其意,便请教我爷爷,当时我爷爷已七十多岁,他年轻时自已办学堂,是私塾先生,庄上人称他"老秀才"。经过爷爷的解释方知灶神对联上的意思是希望灶神上天多说好话,下界保百姓平安。
大年三十就开始放鞭炮,真是爆竹声声除旧岁,欢天喜地迎新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贴门联与堂屋正中墙上的祖先对联。那时庄上的人都请我爷爷写春联。门联写:“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或“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内容。祖先对联写的是: “守祖先勤劳二字,教子孙耕读两行″,充分反映了农耕时代人民生活的追求与缩影。供桌上立有亡人龛,里面摆放自家已故祖先的牌位。在亡人龛两侧稍前一点,点燃两大支红腊烛,再前一点是如小盆大的三足鼎立錫香炉,里面上了许多柱香。腊烛任其燃烧,屋里红光照射,烟雾缭绕,香气袭人,喜气盈门。同时供放着馒头、果品等,还有摆放着束束松枝,松枝上夹着许多花生,预示丰收在望。
江南年夜饭是晚上吃,而苏北年夜饭是中午吃。在吃饭前先敬祖宗,烧纸磕头,祈祷祖先保佑家人平安。晚上各家都在堂屋中间点燃一个早已备好晒干的大树根,全家人围着树根烤火守岁,寓意来年日子红红火火。小孩听大人讲故事,有趣极了。
大年初一,更有意思。记忆犹新的是早上刚醒,奶奶就放一片糕在我嘴里,吃了糕才准说话,叫“开口糕″。然后在枕头下面摸三十晚上父母给的压岁钱。虽然不多,只有几角钱,但心里很满足,特高兴,因为压岁钱由自已支配。早饭是水饺与汤圆,奶奶嘱咐,不能说水饺,要说“弯弯顺″。汤圆,要说是“元宝″。每家都会在做汤圆时,部分包上硬币,说谁吃到谁发财。初一上午,换新衣穿新鞋,然后我总爱牵着父亲的手跟随父亲去各家拜年,父亲要我给长辈磕头,恭喜发财,长辈给我糖果糕点,心里乐滋滋的。
最热闹要数玩花船(旱船)演出了,演出队员都是庄上有文艺特长的男女会唱善表演的青年人组成,女的坐花船,男的撑花船,乐队拉二胡,吹笛子,敲锣打鼓等。花船是用细竹子扎成骨架,外面糊上纸,再围上花布,扎好的大红花系在花船周围,红红绿绿,既漂亮又美丽更喜庆。演员化妆夸张,粉墨登场,浓眉重目。为了吸引观众,逗人搞笑,船外面的撑船人都化妆成小丑的模样,与船内坐船的人配合对唱,唱词逗人乐,曲子是民间小调,歌声优美,悠扬动听,动作滑稽。船内坐船的女演员两只手提着花船,一会儿跑圆场,一会儿前行后退,一会儿前起后伏,一会儿平行边扭边摆船,一会儿又浅滩了。总之以各种方式刁难撑船的。让人看了发笑,那种场面使人欢乐喜庆。
一年一度的春节,令小孩想往喜庆的春节,也是我小时侯最渴望现在最怀念的春节。因为那时人们纯朴、简单,日子虽穷,平时粗茶淡饭,只有春节才能吃上两天鸡鸭鱼肉白面馒头,但年味很重,人情味特浓,至今让我回味无穷。
儿时过年的情景,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记忆犹新。沿袭千年的传统年味,让我深深地怀念。
2019年2月2日于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