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电影在农历猪年新春第一天创造了新的历史。2月5日大年初一,中国电影市场把三成多的排片,分给了国产科幻电影。
据第三方票房数据系统艺恩网测算,当天首映的《流浪地球》约占全部排片11.3%。这部电影被认为是“中国电影产业现代化进程中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大片”,在上月的提前点映中收获好口碑。
另一部中国国产科幻电影《疯狂的外星人》也出现了排片逆袭,约占全部排片的20%以上,超过了同期首映的、周星驰导演的《新喜剧之王》。《疯狂的外星人》是一部喜剧,由中国多名当红喜剧演员出演。
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银幕数突破6万块,为全球第一。《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在5日当天的上座率遥遥领先,个别场次一票难求。
大片之年
2019年能否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自2018年末,中国科幻界和电影界就展开热议。起因是有关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原著的《三体》电影项目酝酿多年,但尚未开花结果,而新近又有一部同样改编自刘慈欣原著的电影《流浪地球》即将公映。
“所谓的‘中国科幻元年’,它只能以一部成功的中国本土科幻大片来开启。有抱负的中国科幻作家,和有抱负的中国电影人,都必须接受这一使命。”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曾这样预言。他长期研究科学史,同时研究科幻电影。
2015年,35岁的导演郭帆接到中影的邀请,准备导一部科幻片,当时他可以有多个选择,他最终选了《流浪地球》。郭帆导演告诉记者,自己从小也是一个科幻迷,较早就读过刘慈欣的《三体》。
从一部科幻大片的角度看,《流浪地球》已具备了知识结构、逻辑关系、视觉特效、人物命运、科学伦理等要素,这是其获得好评的主因之一。
“这真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电影很好地回应了‘科幻片不适合出现中国人’这种刻板想法。”以科幻项目为核心业务的文化企业“未来事务管理局”负责人姬少亭说。
梦想的台阶
值得关注的是,《疯狂的外星人》相关项目也启动于2015年,参与编剧的也有刘慈欣。
如果把2015年比作一个台阶,那中国科幻界最可圈可点的是——那一年刘慈欣的长篇系列科幻小说《三体》三部曲第一部(英文版),获得科幻界重要奖项“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如江晓原的看法,有抱负的电影人和科幻作家开始行动起来。
如果追溯到更早,一般认为,2010年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出齐,也是一座里程碑,这才有了后来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为《三体》版权国际化签约多名外国译者,推出英文版。
“2010年前后,当时中国市场上还只有好莱坞的科幻大片,中国人能否拍出属于自己的科幻大片一直有质疑。”姬少亭回忆。
在新中国近70年的电影史上,并非完全没有科幻作品,一般认为改革开放是科幻电影的一个起步阶段。当时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珊瑚岛上的死光》。中国人记忆中的国产科幻片还有《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等,但距离“大片”还有点远。
郭帆回忆,在摄制《流浪地球》过程中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新的困难。而最大的困难是面对质疑,当别人不相信中国人能拍出一部属于自己的科幻电影,团队就进一步细化前期方案,让一切尽可能规范,包括故事大纲、概念设计、分镜头画稿等。
“超支的次数大概有四五次,我们对于拍摄科幻电影是没有经验的,没有可循的路。”郭帆说。
未来已来
在《流浪地球》首映之际,原著刘慈欣通过“未来事务管理局”的“科幻春晚”平台发布一篇文章。他写道,“当人类的‘太空大航海时代’到来的时候,故乡的观念将再一次回到人类文化之中。”
多名文学评论人士指出,电影《流浪地球》不仅提供了一种奇观式的幻想图景:例如特大型城市遭遇冰封等灾难,同时电影也提供了一种中国科幻的叙事逻辑,比如在遇到整体性灾难时,不是不顾一切逃离,而是要带着眷恋的这片土地、带着地球——人类共同的家园,一起飞向未来。
业内人士认为,《流浪地球》的口碑超预期,不是孤立现象。近年来有关“三体宇宙”概念版权开发、多位中国科幻作家作品影视化等进程都在加快,打造基于中国本土科幻作品的科幻产业链,大有可为。
“春节档热映,体现了中国本土科幻的消费需求是实实在在的。对中国科幻发展而言,这只是一个开始。”姬少亭说。
郭帆则坦言,要根据市场反馈,再调整个人创作方向。他相信,总结相关经验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
来源:新华社 记者 许晓青 姚远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