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日是第23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与气候变化。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如今“在水一方”的意境是否仅停留在诗中、歌中和青春的回忆中?随着城市发展和农业开垦,世界上的湿地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根据《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发布报告,1970年至2015年短短45年间,全球35%的湿地已经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沙尘暴、海啸、酸雨等更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严重影响地球生态系统。
保护湿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自然解决方案。湿地是稳定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湿地拥有卓越的碳汇能力,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以泥炭地为例,仅覆盖约全球陆地面积的3%,却储存了约30%的陆地碳,是全球森林碳储量的两倍;沿海湿地红树林存储的碳是热带雨林的50倍,海草吸收碳的速度是热带雨林的35倍,可以说湿地是最高效的生态系统。湿地还具备强大的蓄水、净化水质的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是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因此有健康的湿地,才有健康的生态。
多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我国湿地保护面积大幅增加。截至2018年1月底,我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指定的国际重要湿地有57处,范围面积694万公顷。我国将湿地保护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将“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列为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千年大计,从保护湿地做起。雄安新区规划首先将白洋淀湿地修复提上日程。2018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了强化对白洋淀湖泊湿地等保护,确保新区生态系统完整。如今,我国已进入从“抢救性保护湿地”到“全面保护湿地”的新征程。
保护湿地,从你我做起。我们要积极恢复湿地、保育湿地、合理利用、不排干湿地、在湿地周边不私搭乱建,不丢弃废弃物。湿地是我们的未来,需要我们一起守护。
来源:新华网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