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近日,央视报道了“体检神器”智能健康筛查机器人,这种机器用几分钟就可检测人体70多项数据,客服称测试结果由大数据分析得出。记者了解到,我市也出现了这样的机器人,机器人检测效果如何,检测原理是什么,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两次检查结果差别大
1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新区吾悦广场,在一楼看到了这台智能健康筛查机器人,机器的宣传声音和一旁竖立的牌子都介绍,该机器人只需几分钟就能针对人体十大系统70多项指标进行筛查。
记者请来市民程先生进行了两次筛查,程先生先按要求扫了机器上面的二维码,机器提示请程先生双手放在检测球上,保持手掌稳定、脸部对准摄像头,机器上出现光波不断扫描人体的画面及进度,还有内分泌、免疫功能、营养有害物质等字样在变换。几分钟后检测完毕,程先生打开微信,在支付了29.9元后,程先生看到了检测报告。为了验证检测内容,几分钟后程先生又检测了一次,并再次支付29.9元。
两次检测报告相比较,前一次89分,后一次85分,都是亚健康一级风险,但前次好于68%的人,后次好于21%的人。17项指标有9项不一样。例如消化能力,前次显示,“小肠蠕动能力偏弱,可能导致便秘、腹胀、腹痛等。”后次“正常。”免疫能力方面,前次“免疫球蛋白轻微异常,可能与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和贫血有关”。后次,“扁桃体免疫力偏弱,提示机体免疫功能减退”。代谢能力,前次“正常”,后次“蛋白质代谢偏弱,能造成形体水肿甚至影响大脑、心脏的功能。”
公司称非医学检测
介绍牌上提到该机器获得22项国家专利,并有北京康加科技有限公司字样和联系人谭经理的电话。记者联系了谭经理,他介绍,机器测试主要通过记录脉搏分析,所以即使是连续两次进行,也可能受呼吸、现场光线等各方面影响,“我们是打分制,检测的是亚健康状态,不是医学检测,如果你刚刚运动过或吃过饭,或女性孕期、生理期,测出来都不准,你可以把两次检测结果发给我看看。”
谭经理说,检测原理主要靠记录脉搏,其次是面部光谱识别波和人体皮肤表面生物电检测,其中面部光谱识别受现场光线影响比较大。
关于大数据,谭经理说公司于前年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进行了7万人的测试,然后与这些人在医院体检的数据做对比分析,“数据样本在不断完善中,普通市民通过机器检测的结果,不会纳入7万人的数据中,只会做公司研究参考。”记者询问谭经理投放机器的目的,他称不方便说。
医生称检测无参考性
医生如何看待智能健康筛查机器人,正常的体检有什么项目?市四院体检中心主任王景晶告诉记者,这种机器他听说过,一般是根据体热、辐射区系统进行监测,但这些数据没有太多的医疗做支撑,不具备参考性,从医疗的角度讲,建议大家根据个人情况做生化血检、心电图、放射类如ct、影像类如彩超等检查做分析,“我们医院是不会认可这类机器的任何参考数值的。”
数据多算法正确是基础
大数据是什么?记者咨询了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刘金平博士,他介绍,大数据分析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增强,用于分析国计民生等方面,想做好大数据分析,一是要有正确算法,二是要数据量绝对大,三是训练数据。他说患者去医院看病,医生通过检测结果加上自己的经验,诊断患者得了何种疾病,这是经验总结,在计算机的世界里面,也是经验总结,但这种经验总结需要极大的数据支撑并保证准确率,类似的大数据分析样本至少有tb级(太字节)的量,1024gb(千兆字节)相当于1tb,人均采集的数据指标越多,总数据量越大,而家庭台式机仅几百gb,“7万人的样本不算大,没有几十万或几百万人的数据量,得出的结果会存在较大偏差。”另外还有准确率,“比如计算机检验结果达到90%以上的准确率,那就可以在实践中运用,如果只有60%的准确率,那就不能用了。”
除了数据量,算法也很重要,刘金平说,生活中我们的智能手环、体脂秤,也是以大数据为支撑,通过正确的算法,使得测算结果越来越接近真实,“开发健康类的产品,首先要和医院的真实数据进行比对,从专业上讲叫训练数据,通过训练,数据更接近真实,但如果数据没有经过足够的训练、得出的结果肯定存在误差。”刘金平说,如果仪器给出的结果和医院的结果不一致的地方多,至少说明这个产品不成熟。
至于安全方面,如果连接了微信,刘金平认为可能涉及当事人隐私安全,“后台可能通过账号得知当事人的很多信息,现在的物联网、大数据等,都是通过信息将人关联起来,找到这些人的关系。”(图/文 全媒体记者 张驰川)
编辑:吴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