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及同事在列车上与旅客开心合影。新华社记者秦婧摄
中国春运,被称为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人口迁徙。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火车到便捷飞速的高铁,铁路蕴含着许许多多中国人的归家记忆。
55岁的铁路退休员工姚树玲至今仍记得37年前第一次值乘春运列车时的情景。“那时候值乘春运简直是‘打一场硬仗’。”姚树玲说,“多少人一年只等这一次,能回家就是幸福,哪里还讲究什么舒适度。”
1981年底,年轻的姚树玲到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客运段工作,成为北京开往成都189次列车上的一名餐车工作人员。很快,1982年春运就来了,姚树玲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春运。
“那时候都是绿皮车,陕西到四川一带都是大山,列车每小时只能走40多公里,往返4000多公里的路程,需要6天时间。”姚树玲回忆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慢悠悠的绿皮车,承载了中国人对家的渴望。“过去春运,人多车少,记得当时北京到成都、重庆的列车加起来不超过4趟,一路上超员,坐椅靠背上、过道里、厕所里,全是人,超员200%是常有的事。”姚树玲说。
高敏在为小旅客讲解高铁乘车安全指南。新华社记者秦婧摄
“那时候春运,到处都是肩扛、头顶着大麻袋要回家的人,车门上不去,好多人就扒窗户,反正能挤上去就是本事。”姚树玲幽默地说,“那个年代,人们外出带很多行李,锅碗瓢盆都跟着自己走。”
这样的情形持续到2000年前后,绿皮车变成了空调车。2003年,姚树玲开始值乘石家庄到广州的空调T89次列车。“当时值乘空调车很自豪,这在当时很先进了,时速有100多公里。”姚树玲说,最重要的是夏天可以用上空调,冬天再不用烧锅炉、清理煤渣了。
2009年,姚树玲的女儿高敏来到石家庄客运段从事乘务工作。巧合的是,现如今已是石家庄客运段高铁二队列车长的高敏,值乘的G89/G90次列车,同样是从北京至成都。
2018年春运前夕,西成高铁全线开通。高敏告诉记者,西成高铁开通运营,从此蜀道不再难,北京到成都单程运行时间不足8小时,可实现当天往返。
“除了速度快,我们的列车不超员,车厢宽敞明亮,座位下面有USB接口,列车上还有WIFI,旅客都说好。”听着女儿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高铁列车“复兴号”,姚树玲喃喃道,“不一样不一样,真是今非昔比了!”
姚树玲、高敏母女在石家庄客运段合影。新华社记者高博摄
如今,高铁网的日益延伸已经改变了中国春运格局。2007年4月,首趟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列车在上海站始发,中国由此迈入动车时代。截至2018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13.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突破2.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三分之二。
回眸春运历史,从“哐当”作响的绿皮车到空调车,再到飞速行驶的高铁列车,人们的关注点已从“走得了”变为“走得好”。
“高铁的出现,拉近了地域之间的联系,用旅客的感受说,就是距离没有变,但350公里的时速让家更‘近’了。”高敏说,春运变迁记录铁路“质”的升级,以前火车站人山人海排队买票,绿皮车内寸步难行。如今,网上购票、高铁订餐、刷脸进站等一系列新举措的推出,让人们感受到了更加便捷、温馨的春运服务。
今年春运前夕,京沈高铁承德至沈阳段、哈牡高铁、济青高铁、杭黄高铁等10条新线开通,阜新、朝阳、承德、通辽、牡丹江等多个城市随之迈入“动车时代”,高铁运能进一步提升,这为更多人能顺利踏上返乡归途提供了有力保证。
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中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铁3万公里。届时中国将建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现代高速铁路网。
来源:新华社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