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办年货轶事

2019-01-25 17:43

□ 梨 雪

春节到来前办好过节的年货,是中国人的传统,各地办年货方式不同,随着时代的变化,也有很大的不同。

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相当贫困,但过年时还是要准备年货的。特别和“年年有余”谐音的“年年有鱼”的鱼,更是少不了。还好江南水乡河道纵横交错,池塘星罗棋布。各生产队在自己的小河沟、池塘中放养了青鱼、花鲢、白鲢,水中还会有鲫鱼、鳗鱼、黑鱼等各种野生鱼类。

过年前,生产队就会在养鱼的地方抓鱼。那时正在寒假里,我就常到我家附近的池塘边去看抓鱼。只见大人们先用泥土筑坝将池塘分成两部分,几个强壮男子卷起裤腿赤着脚站在水中戽水。半个池塘的水基本舀干,可以清楚看到泥浆里活蹦乱跳的鲜鱼,大家就下去抓鱼放入箩筐。

半个池塘的鱼基本抓完,就把塘底的污泥挖起送到农田,那是很好的基肥。然后在另一半池塘戽水、抓鱼、起塘泥。

抓到的鱼按品种大小分类,再按生产队人口的人数分到每户人家。鱼杀好去鳞洗净,冬天天气冷,小鱼晾干也不容易变质,大鱼则用少量盐略腌一下。有的人家吃不完或需要现金,就拿到街上卖给居民户,所以那时过年总不会缺鱼。

那时猪肉凭票供应,人们的收入很低,肉比鱼虾贵得多,经济拮据的人家平时多吃鱼虾少吃肉,但过年时还是不能少了猪肉。

先生的老家温州人不知用什么办法,即使在猪肉供应最紧张的时候,仍坚持节前做酱肉的传统。那时我们在部队,他的父母在节前就寄来过酱肉、鱼干等年货。

1970年春节前,我俩带孩子去探亲。我第一次到温州,看到几乎每户人家窗外的竹竿上都挂着一条条酱肉,还有些酱鸡、酱鸭、鳗鲞等,先生说这是老家必备的年货。

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资匮乏,政府想尽办法,用发放票证在小菜场和南货店,为老百姓供应一些年货。开始时发放的鱼票除普通鱼(青鱼、鲢鱼、带鱼),还发花色票,专门买大家喜爱的大黄鱼。几年后由于过度捕捉和海域污染,海洋鱼类逐渐减少,优质品种的野生黄鱼等几近绝迹,春节就没有黄鱼供应了。

有一次,大姊的儿子从嵊泗岛弄来一些野生大黄鱼,这在当时极其少见。他送到三姊家八条,让他们将其中的四条送到我家。正好三姊夫休息在家,他就带上两个在家过寒假的女儿拎了黄鱼到我家来。在公共汽车上,他把黄鱼袋放在脚边,给女儿讲故事,到站时招呼她们下车。

车刚开走,他马上想起黄鱼忘在车上了,转过身来追汽车没追上。他只好让孩子们先到我家,他乘下一班车赶过去,到终点站时,前一辆车还停在那里,乘客已经走完,到车上一看,放黄鱼的地方只剩下一摊水。

1978年的春节前,听说可以到乡下去买到整只羊。因为冬天吃羊肉,对身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我们四姊妹决定合伙买一头。妹妹托人去请他们帮忙杀好,再把羊肉分成四份,购买和宰杀共花了四十元钱。那时的月工资也就五六十元,可算是贵重的年货了。

这年春节的餐桌上每天都有羊肉:白切羊肉、羊肉丸子、红烧羊肉……特别是炖了一大砂锅的羊肉让人垂涎欲滴,冷却后又结了冻,热吃冷吃都使人食指大动,几十年也没有这样畅快地吃肉了。

猪肉敞开供应后,有一年,先生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个做香肠的配方,就去买来了肠衣和五斤猪肉。先把肥肉和瘦肉分开,各切成小丁按配方腌好,四小时后再混合搅拌。然后用漏斗绑在肠衣上将肉料充进肠衣,充了十五厘米左右就用线扎紧,再继续充下一段。

等全部肉末充完后,用缝衣针在每一段上戳二十几个小孔,就可以绕在晾衣竿上晒了。

遗憾的是,做完后天气不帮忙,阴雨天连连,虽然看上去是香肠,味道也不错,只是缺少阳光的香肠就少了点香味。

1990年前后,不少票证已经取消,又时兴工作单位给职工发放年货。由于各单位的经济效益不同,进货渠道不同,发放的年货五花八门。在过年前下班的公共汽车上,常常看到人们拎着各种各样的年货,还会互相攀比。

我们公司效益不错,发的年货品种多,质量好。如当时很少见的,从广东空运来价格很贵的大芋头;从太仓弄来乌青鱼(青鱼根据表面颜色分草青和乌青,以乌青为佳),每条有十来斤重,每人一条;还有香肠、活的土鸡等,几乎每天有东西发。分到鱼就刮鳞、剖肚、冲洗,分到鸡就宰杀、拔毛、清理,谁还有心思上班?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年终奖金多了,物资逐渐丰富,超市也愈来愈完善,加上家家备有冰箱,单位就很少发年货了。(编辑 花蕾)

49

□ 梨 雪

春节到来前办好过节的年货,是中国人的传统,各地办年货方式不同,随着时代的变化,也有很大的不同。

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相当贫困,但过年时还是要准备年货的。特别和“年年有余”谐音的“年年有鱼”的鱼,更是少不了。还好江南水乡河道纵横交错,池塘星罗棋布。各生产队在自己的小河沟、池塘中放养了青鱼、花鲢、白鲢,水中还会有鲫鱼、鳗鱼、黑鱼等各种野生鱼类。

过年前,生产队就会在养鱼的地方抓鱼。那时正在寒假里,我就常到我家附近的池塘边去看抓鱼。只见大人们先用泥土筑坝将池塘分成两部分,几个强壮男子卷起裤腿赤着脚站在水中戽水。半个池塘的水基本舀干,可以清楚看到泥浆里活蹦乱跳的鲜鱼,大家就下去抓鱼放入箩筐。

半个池塘的鱼基本抓完,就把塘底的污泥挖起送到农田,那是很好的基肥。然后在另一半池塘戽水、抓鱼、起塘泥。

抓到的鱼按品种大小分类,再按生产队人口的人数分到每户人家。鱼杀好去鳞洗净,冬天天气冷,小鱼晾干也不容易变质,大鱼则用少量盐略腌一下。有的人家吃不完或需要现金,就拿到街上卖给居民户,所以那时过年总不会缺鱼。

那时猪肉凭票供应,人们的收入很低,肉比鱼虾贵得多,经济拮据的人家平时多吃鱼虾少吃肉,但过年时还是不能少了猪肉。

先生的老家温州人不知用什么办法,即使在猪肉供应最紧张的时候,仍坚持节前做酱肉的传统。那时我们在部队,他的父母在节前就寄来过酱肉、鱼干等年货。

1970年春节前,我俩带孩子去探亲。我第一次到温州,看到几乎每户人家窗外的竹竿上都挂着一条条酱肉,还有些酱鸡、酱鸭、鳗鲞等,先生说这是老家必备的年货。

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资匮乏,政府想尽办法,用发放票证在小菜场和南货店,为老百姓供应一些年货。开始时发放的鱼票除普通鱼(青鱼、鲢鱼、带鱼),还发花色票,专门买大家喜爱的大黄鱼。几年后由于过度捕捉和海域污染,海洋鱼类逐渐减少,优质品种的野生黄鱼等几近绝迹,春节就没有黄鱼供应了。

有一次,大姊的儿子从嵊泗岛弄来一些野生大黄鱼,这在当时极其少见。他送到三姊家八条,让他们将其中的四条送到我家。正好三姊夫休息在家,他就带上两个在家过寒假的女儿拎了黄鱼到我家来。在公共汽车上,他把黄鱼袋放在脚边,给女儿讲故事,到站时招呼她们下车。

车刚开走,他马上想起黄鱼忘在车上了,转过身来追汽车没追上。他只好让孩子们先到我家,他乘下一班车赶过去,到终点站时,前一辆车还停在那里,乘客已经走完,到车上一看,放黄鱼的地方只剩下一摊水。

1978年的春节前,听说可以到乡下去买到整只羊。因为冬天吃羊肉,对身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我们四姊妹决定合伙买一头。妹妹托人去请他们帮忙杀好,再把羊肉分成四份,购买和宰杀共花了四十元钱。那时的月工资也就五六十元,可算是贵重的年货了。

这年春节的餐桌上每天都有羊肉:白切羊肉、羊肉丸子、红烧羊肉……特别是炖了一大砂锅的羊肉让人垂涎欲滴,冷却后又结了冻,热吃冷吃都使人食指大动,几十年也没有这样畅快地吃肉了。

猪肉敞开供应后,有一年,先生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个做香肠的配方,就去买来了肠衣和五斤猪肉。先把肥肉和瘦肉分开,各切成小丁按配方腌好,四小时后再混合搅拌。然后用漏斗绑在肠衣上将肉料充进肠衣,充了十五厘米左右就用线扎紧,再继续充下一段。

等全部肉末充完后,用缝衣针在每一段上戳二十几个小孔,就可以绕在晾衣竿上晒了。

遗憾的是,做完后天气不帮忙,阴雨天连连,虽然看上去是香肠,味道也不错,只是缺少阳光的香肠就少了点香味。

1990年前后,不少票证已经取消,又时兴工作单位给职工发放年货。由于各单位的经济效益不同,进货渠道不同,发放的年货五花八门。在过年前下班的公共汽车上,常常看到人们拎着各种各样的年货,还会互相攀比。

我们公司效益不错,发的年货品种多,质量好。如当时很少见的,从广东空运来价格很贵的大芋头;从太仓弄来乌青鱼(青鱼根据表面颜色分草青和乌青,以乌青为佳),每条有十来斤重,每人一条;还有香肠、活的土鸡等,几乎每天有东西发。分到鱼就刮鳞、剖肚、冲洗,分到鸡就宰杀、拔毛、清理,谁还有心思上班?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年终奖金多了,物资逐渐丰富,超市也愈来愈完善,加上家家备有冰箱,单位就很少发年货了。(编辑 花蕾)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