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国亚
年龄:90后属马的
职业:辅警
采访地点:南山文苑附近
谈爱好
问
记者:已经过去的2018年,您个人觉得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答
王:最满意的,应该就是今年初被评上2018年度“十佳好网民”,主要是在网上传播镇江的历史文化以及城市面貌,算是做了一点小小的贡献。自己很开心,这是对我一年来所做工作的肯定。
问
记者:传播镇江文化您是一直有兴趣吗?
答
王:是的,我是土生土长的镇江人,祖籍扬州。从小就对历史、文化、风景等有兴趣,自从大学毕业后,因为回镇江工作,没事时就喜欢在外面跑跑,拍拍照片。
我喜欢看关于镇江的历史文献,比如地方志等。曾经有段时间经常去旧书店淘书,现在淘到的书有百把本,书柜上铺了三层。淘到的书,为自己写文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一些不了解的历史,翻翻书就可能找到答案。
自己写的关于镇江历史文化的文章,基本上都放在了个人微博里。从2013年开始写,到目前已经发了一千多条了。多的时候,一个礼拜要发两三次。发上去的内容,除了文字,有时还有处理过的图片与微视频,比较杂。
问
记者:写了这么多啊,那今年有什么写作计划吗?
答
王:在微博与金山网论坛里,我已开始在发诗词系列,起名《当诗词遇上镇江》。我给自己定的要求,是翻译这些诗时,上下字数相等,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像一首诗。
(王国亚的《当诗词遇上镇江》已经写了好几篇,这是最新的一篇)
谈感受
问
记者:在过去的2018年,你觉得镇江哪些方面的变化最令你印象深刻?
答
王:特别深刻的好像没有。不过我对垃圾分类想说一说。现在小区门口也放了垃圾分类的垃圾桶,这是个好现象。但实行起来效果不太好。首先市民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强,在家里就没进行分类,到了扔垃圾时,难道会拆开再扒拉分类吗?
然后,很多分类垃圾桶离家较远,下楼就能扔到普通的垃圾桶里,何必再跑远呢?
我觉得,增强意识要从小抓起。像我在中华路小学上学时,就接受过垃圾分类的教育,废纸收集到专门的垃圾桶内。那时学校还带着我们举旗喊口号宣传环保。小朋友有了意识,就会将这些带回家里,就可能带动父母更加重视环保。
另外,也希望小区物管、社区居委会能定期举办一些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比如在小区空旷的小广场上,用发传单、播放环保视频等方式,带动更多人有垃圾分类的意识。
谈习俗
问
记者:2019年这个春节您准备怎么过?是和以前一样,还是有新变化新方式?
答
王:过年时我会回乡下外公家过年,和长辈在一起,以前也是这样。我外公会自己写春联,用传统方式贴春联,就是用糨糊来贴。虽然现在禁放烟花爆竹,但不代表年味就没有了,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体会年味,比如贴春联、发压岁钱等等。
农村现在年味相比以前要淡,小时候回乡下,用大灶蒸包子时特别热闹,大家互相拜年,串门。现在因为拆迁跟城市化发展,走动没有以前那么频繁了,周围人也变少了。
谈期望
问
记者:2019年,您个人最希望在哪些方面取得进步与成绩?在健康、家庭、工作上,打算怎么平衡?
答
王:想多读点书,抽空多锻炼。以前经常去江苏科技大学的操场跑步,后来跑得少了,今年希望能抽空多跑跑。多参加课外学习,现在在参加第二学位的自考,还在网上上英语课。现在国际化氛围这么浓,英语不能丢下。
客观来说,肯定是以工作为重。主观呢,是愿意健康、家庭、工作三方面基本都能平衡。
记者手记
这是一名90后小伙,说话直爽,聊得最多的是对镇江历史与文化的热爱。翻看聊天录音发现,关于镇江的历史与文化,我们聊了25分钟,占到了整个采访时间的一半还多。一谈到这些,王国亚就像打开了话匣子,兴趣浓烈而奔放。
从历史文化出发,话头很自然地过渡到旅游方面,王国亚也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希望镇江旅游能用好真山真水,整合文化资源。没有牢骚怪话与毫无道理的抱怨,王国亚始终从积极方面思考着镇江旅游的未来。抱怨、不满解决不了问题,或许从积极思考的态度开始,才有可能走上良性发展的开端。
策划:徐毅
文/图 全媒体记者 陈路
部分图片来自新华社、微博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