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祥顺
这辈子到过不少城市,走过不少大街老巷,看过众多古道通衢,若说常印在脑里,还是故乡的西津渡古街。千年古街因其东部元代过街石塔下有依洞样山崖建造的观音寺,故曾俗称“观音洞”,又因曾经濒临长江增设了渡口,又叫“小码头”。现改用旧称“西津渡”,同时仍沿用旧称“小码头街”。提起西津渡古街,起初很多老镇江还有点懵,若说就是“观音洞”“小码头”街,他们是再熟悉不过了。
西津渡古街,它西连新河路,东接老主街大西路,是西乡人入城上主街的必经近道。村里绝大多数人每年都要多次进城的,销售农产品、购物、做衣服、挑猪食、拖运肥料、修车、理发洗澡、看戏看电影、打牙祭等等,每每穿越西津渡。我是西乡人,也一次次走进走出、进进出出这古街。
西津渡是父辈们时常叨念、很神往的地方。“唐宋元明清,从古说到今”,童年时就听得大人津津乐道这古街道,并从他们口里得知“金山河”“小码头”、与西津渡连在一起的“小铁路”。总觉得那是一个很美好很神奇的地方,可以解决方方面面等等所需,只觉得很近,又似乎很遥远。稍大些,给上城拉肥料的亲人送“二顿”饭、背线(拉纤绳),常常可走到金山河,翘首东望,古街就在咫尺间了。
我已不记得第一次去西津渡的具体时间及所为何事了。只记得临到古街西还被又噪又灰的火车阻挡了好一阵。那古街道窄窄的,街道两边几乎是二层木结构砖墙瓦盖的居民小楼,一般上面住家,下面开店。街面上有老虎灶、小百货铺、古玩店、煤炭店、小面店、烧饼店、小诊所、理发店、小修理铺等等。门前台阶上,隔截子可见晾着一小队向右看齐的马桶,头顶上是一片片晾晒的衣裤。路面由乱石铺就,坡面处是台阶,路中有条石铺成的独轮车道,车辙印深深的。街上有数座外方内拱砖砌的过街牌坊,每座牌坊上方嵌有白条石,上刻“层峦耸翠”“飞阁流丹”“同登觉路”“共渡慈航”等字样。透过屋宇间缝隙,紧紧靠在街南的云台山,笔直高耸。我担心它会轰然一声铺天盖地砸下来。街中部有古渡遗址,街东有元代过街石塔、古观音寺、童子拜观音的53级台阶,还有近代“救生会”、英国领事馆等。街墙外山崖陡峭,不看则已,看了心怵,仿佛会突然坍塌下去。不过这只是杞人忧天罢了,古街岿然不动安如山。住家与店铺的大门有对合的,有独扇式的,有多块木板组合的,户与户之间往往就一墙相隔,无论什么样的门,只要一关上,到处相差无几。整个街市如一个大大的巷子、稍为周正一点的集镇街面。来到这古街,我只觉得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从来不曾见识过的世界。它是那样熟悉又那样陌生,它是我心中的热土,见了后却又热不起来。
1962年前后,经济艰难,母亲带我上城路经西津渡,正有气没力地走着,母亲突然与一奶奶模样的人亲热地交谈起来。原来遇到了我祖母的小弟媳、我的小舅奶奶。真想不到我家还有老亲住在这古街里。但也高兴不起来,小舅奶奶早已寡居,独居于此,生活来源还得靠儿女们提供。饥肠辘辘有点直不起腰的我,就想早点赶路上大街。母亲也深知小舅奶奶艰难,怎奈小舅奶奶非要留我们吃饭,再三再四后,只好客随主便。小舅奶奶从小布袋中很小心地倾出仅有的米,淘后分装在三只粗制小陶碗中隔水汽蒸,自然就是每人一小碗了。菜也只有一碗烧青菜。我已不知是哪天吃的米饭了,三下两下就剩一点点了,菜是三人都不敢伸筷子。小舅奶奶叫我慢点,不要噎了,边说边端起菜碗,将近一半的青菜连着汤倒给我。我尝了一下,觉得味道特别好,近于红烧大肉,一下子又将青菜扒光。现在看着这中餐是简单了些,但当时对我来说却是极其难得的盛宴。我们走后,小舅奶奶得数顿节制,那青菜虽然在家天天吃,可如草一般什么滋味也没有,没法与之相比。母亲说那是有油的,只要有油谁都能做得出来。那次的青菜太好吃了,至今,每次吃青菜就联想到满脸慈祥诚恳待人的小舅奶奶。
1980年初,我迁居“小铁路”货场里,与古街仅隔一条不太宽的马路,成了古街的近邻。隔窗相望,可见古街居民清晨点火生炉子的情景。街中座座小高炉,噼噼啪啪的烧柴声和着浓浓的烟雾,一时弥漫狭窄的古街,并在其上空升腾缭绕。我生活上缺点什么,自可去古街购取。那街口的老虎灶我是会多瞧上几眼的,因为有同伴说,那开老虎灶的主家的女儿是知识青年,就下放在我们大队接受再教育。可走来走去,瞧里望外,就没看过有妇人烧灶卖水。
过了两年,我搬迁别处,时念古街。我所在的学校里来了一位唐姓青年教师,有次经过古街时,竟看到他在古街里端着碗晃来晃去地喝粥,很觉意外。唐老师连连招呼,并邀我到他家坐一会,我们小聚而别。然而我却忘记了他家的门牌号,再次经过却难入其门,但知住在古街内,却是“云深不知处”了。
“小码头”,“码头小”,去了“头”字是“码小”。这古街中还真有一所小学,简称“码小”。每当放学时,古街上跃动的红领巾一片火红,到处闪耀灿烂如花的笑脸。后来,我调入区教育局教研室工作,这码小也是我服务的对象,该校并轨撤销前的校长还是我的同学,公谊私交,我是常常去这学校的。少不了要听老师课,看同学们的作业。我想,此时我已经融入了这古街,融入了这古街的深处。
游人次第出西津,一片锦绣照江城。于今,古街焕发青春,与时代融为一体,古中出新,新在古中,真的成了一方光华四射的热土。八方游客,如江流潮涌,纷至观赏。我带着孙辈一次次光顾古街,让孙辈认识古街,以早日融入古街。同学聚会,我又充当导游,向外地同学详细介绍古街,让古街接纳他们。
编辑: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