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栏
我和我的祖国
前言
今年70周岁的唐月霞
与众不同的人生符号之一便是:她不仅与共和国同龄,而且生日也相同!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喜庆氛围中,唐月霞出生于江苏宿迁市泗阳县农村。
1965年,这位情窦初开的16岁少女与同村同龄人张超美结婚成家,一路相知相守,到如今儿孙满堂,安度晚年。
一见钟情、相携成家
那些年粮食只够孩子吃
1965年的一天,一同玩耍的好友说给大家介绍对象,唐月霞便也去了。参与此次相亲的共有三男三女,结果“看上眼”的只有唐月霞和张超美。唐月霞笑着说:“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其实他家里条件并不好,我就是看上他人了。”
与唐月霞同龄的张超美当时也已经不再念书,对唐月霞同样是一见钟情。两个人交往了仅2个月零2天后,在双方家庭的祝福下,很快结了婚。婚后不久,张超美参军入伍。
张超美的部队一开始是在宿迁本地,未料3个月后便去了遥远的辽宁,一对小夫妻从此开启了漫长的异地分居。“那时候我怀孕了,给他写信要去部队看他,结果他不仅不让我去,还关照信也不要写了,收不到。”唐月霞一开始弄不明白是咋回事,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丈夫即将出征抗美援越前线,消息需要保密。
一头在部队当兵,每年放假才回来一趟;另一头专心在家中生孩子、带孩子。张超美每个月会从部队寄钱回家,唐月霞自己也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唐月霞回忆:“他刚入伍的时候,每个月只有6块钱津贴,家里的粮食我都是省着,只够供孩子们吃。”到1971年时,唐月霞和张超美共育有两子一女。
从农民成为工人
辛勤工作养育仨子女
唐月霞第一次出远门,是带着大儿子去部队看望张超美,在此之前,她从没坐过火车。
两个儿子都是长到一岁多才第一次见爸爸,只有小女儿出生时,爸爸刚好在家。有一年张超美回乡探亲,进村后掏出一把糖果,一群小孩子围着抢,其中一个小女孩抢不到就哭了。后来张超美才知道,这个小女孩竟然就是自己一岁多的小女儿,由于长时间没见,父女俩已互不相识!不过时隔多年后,提起当年这件不免有点辛酸的事,一家人却是乐个不停。
家庭生活的转折点是1977年。这一年,远在兰州的张超美在部队提为营级干部,按照规定,家属有了随军资格。于是,唐月霞带着三个孩子一起来到了兰州,与丈夫终于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异地生活。
唐月霞说,那一年,张超美的月工资涨到了29元,她自己也在外打零工,两个人的收入刚好可以维持三个孩子上学。到了1982年,当地粉丝厂招工,唐月霞应聘成为正式工人,工资也上去了。唐月霞感慨道:“以前他连信封都舍不得买,用牛皮纸自己做。我随军之后,日子一天天就好起来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家庭与国家同步发展
芝麻开花节节高
1985年,张超美转业到江苏省第一劳改支队(现为洪泽湖监狱),5年后又被调至句容监狱。2000年后,张超美和唐月霞来到镇江购房定居。
回忆人生之路,跨入古稀之年的唐月霞说,一直是丈夫到哪儿她就到哪儿,“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我们全家都跟着他。”现在,儿子女儿的家都安在老两口家附近,一家人始终团聚着、相亲相爱着。
该吃的苦都吃过了,唐月霞表示,现在自己真的感到很幸福:大儿子是警察,二儿子和女儿是工人,女婿是和张超美一样的狱警;大孙子和外孙现已大学毕业,小孙女正在南大念大二,全家人幸福和睦,是亲朋好友们羡慕的一大家子。
“我们家庭的发展和新中国是同步的:起初日子过得艰难,后来解决了温饱,慢慢变成中等水平,再到现在小一辈们开始越来越好,”张超美说,大环境不好的时候,一个人、一个家庭很难独善其身,改革开放给所有人创造了条件,让人人都有了新出路。
全媒体记者 王露
编辑: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