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治理工作,作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为代表的公共服务需求日渐扩大,互联网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蓬勃兴起,为破解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如何用好互联网,画好社会最大“同心圆”,我市积极实践、创新探索,在互联网宣传与管理中做足功课,为人民美好生活助添新活力和正能量。
清朗环境 建强网络“红军”
十余年来,镇江网络社会组织已发展到50支重点团队,拥有3万多成员,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其中,镇江大爱联盟网络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获得2016全国“网络属地公益年度机构”荣誉,“金山公益”善行义举获得国家卫计委、国家老龄委的肯定,镇江网络管理经验做法被中宣部向全国推广。网络“红军”不断建强,全民用网环境日益清朗。
一直以来,我市注重发挥网络社会组织的调节器、助推器功能,创设了有效载体,放大正面、积极的效应。促进网上正能量的汇聚,我市加强对网络社会组织带头人、民间意见领袖、草根达人等关键力量的团结和引导,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带动引导广大网民践行“七条底线”,筑牢网络文明行为的基石。连续举办十一届网民节系列活动,每年均成功组织近10万网民参与。在推进网络实名制这项难点工作中,我市依托网络社会组织做好宣传发动,2015年7月就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实名制工作。依托网络社会组织,策划开展一系列网络主题文化活动,形成网络公益、生态保护、网络问政等10多个主题,每年开展网络文化活动400余场,吸引50多万网民参加,“大爱镇江”成为城市的闪亮名片。促进公共服务的拓展,我市在大力鼓励支持公益志愿服务的同时,依托爱心联盟、金山公益、社会儿女等网络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助老志愿服务、关爱失独家庭、造血干细胞捐献等50多项公益服务项目,有效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积极推进网络社会组织入驻社区定点服务,金山公益、达人会等组织进入基层社区,每年服务近20万人次,广受群众好评。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镇江很有前途”的殷切寄语,奋力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全力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我市在实践中高度重视并积极做好网络社会组织工作,初步探索出了以颇具镇江特色的“三引导四规范五促进”工作法。2017年,首次全国网络社会组织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
服务人民 做实网络政务
十余年来,随着互联网日渐普及,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市网民规模达到18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我市政府机关主动适应信息网络化趋势,不断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提高政务公开信息化水平,推进政务服务公开,建立网络人发言制度,开展网络问政,做实网络政务。
2009年1月,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联合发文启动网络发言人机制,首批56个部门公开亮相,在“镇江论坛”开坛设版,与网民交流沟通。2010年网络发言人拓展到全市115个部门和涉及民生的重点单位,实现全覆盖。2015年变原先的扁平化管理为两级式层级管理,改115个部门为88个市级网络发言人单位及150多个辖市级网络发言人单位。
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例,该局是全市首批网络发言人单位、设专职网络发言人的部门之一。该局网络发言人联络员刘菁告诉记者,全市网络发言人制度建立以来,市人社局已回复来帖3000余条,回复率达百分百,网民满意率达90%以上。针对市民网上来件的内容,该局分类办理,明确不同的办理回复时限和流程。如针对维权举报类来帖,该局制定了包括劳动维权等六大类问题处理预警方案,专门开辟镇江论坛投诉举报的绿色通道,受理并形成工单直接转至劳动保障监察支队,7日内上门核实查处,大大缩短了投诉举报从立案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完成的法定办结时限。
面对庞大的用网人群,为应对好网上热点舆情,我市还创新推进了网络问政工作。目前我市由网信办牵头,已经形成了版主沙龙、“互联网+会客厅”、网民进现场等多种网络问政模式。2016年新打造的“互联网+会客厅”整合了党委政府部门力量,对网民具体诉求积极回应,及时准确公开相关政策法规、重大事项。市网信办对网络热搜、热议的关键词大数据进行汇总、梳理,在一个阶段内设置一个议题,推动住建、人社、卫计委等部门一把手走进会客厅,做好重大政策、决策的解读。两年来,近20位各主要部门一把手走进会客厅,在百万人次和数十支网络社会组织骨干成员的参与下,会客厅现场答复、回应、解决实际问题超300件。
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我市网民中有65.7%的人使用过政府网上办事服务。其中,通过政府微信公众号获得政务服务的使用率为70.2%,为网民使用最多的在线政务服务方式;其次是政府网站,使用率为69.0%;再次是支付宝或微信城市服务,使用率为57.0%;政府手机端应用、政府微博的使用率分别为19.5%、14.2%。全市开通微信城市服务29个,累计用户17万。(全媒体记者谭艺婷)
编辑: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