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常州文化体制改革:从“高原”向“高峰”攀登

2018-12-04 14:19 常州日报  

从登上全国地方戏南方片展演平台,到首开锡剧走进广州演出先河,再到实现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项目零的突破……

卿卿如晤

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浪潮中,常州市聚焦精品优先发展战略,构建长效建设机制,淬炼出锡剧《卿卿如晤》《夕照青果巷》、滑稽戏《全家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等品牌口碑皆佳的文艺精品,收获了多项荣誉。由国有文艺院团带来的精品惠民演出季,更为“出戏出人出效益”写下生动注脚。

孙薇的回忆

常州市锡剧院院长孙薇见证了该院近30年来的起起落落。对2010年大刀阔斧的“改制”,她记忆犹新:“60个编制,48个在编,新招的14个人还等着进编,‘哐’的一下,市锡剧团改制转企,‘铁饭碗’没了,生存保障成了每个人面临的巨大难题。顾虑重重中,有人想过离开;也有人思考,不改的话,市场低迷,剧团还能不能存在?”

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政府、媒体平台、社会力量与院团演艺资源整合运作,市锡剧院推出了常州市文艺院团在全省率先完成转企改制后的第一出大戏——交响锡剧《天涯歌女》。这部剧创下江苏戏曲史上多个“第一”,并开启了53年来常州市锡剧首度晋京演出先河。

这部剧的成功,让演员们嗅到了改革带来的新气息;但是,这还不够。摸索中,常州市锡剧院又争取到首个厅市合作项目——原创现代锡剧《夕照青果巷》,凭借高质量的演出“登陆”全国最高展演平台。此后,国家级非遗传承重点剧目《红楼夜审》成功复排。倾力打造的《卿卿如晤》更是大获成功,累计获得各级各类扶持资金近700万元,“走出去”的次数超过了锡剧院几年来“走出去”的总和。孙薇的感受很明显,演员们因为观众对精品剧目的巨大认可,士气高涨起来,凝聚力也更强了。

锡剧院的“家底”也丰厚起来:与省戏剧学校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常州锡剧“第七代传人”;添置更先进的灯光、音控设备;与市场的互动也增强了,今年8月试演的定向戏《一代医宗》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现在大家心很齐,就是要往精品剧目创作上努力。常州市文化艺术基金的设立很及时,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化解项目前期风险。”不过孙薇也表示,基金“择优重点扶持、全面绩效考核”的导向,意味着院团“等靠要”的时代已经画上句号。

改革激活内部机制

“院团体制改革不是为改而改,而是要把激活内部机制放在第一位。”常州市文广新局艺术处副处长徐伟光在回顾这段改革历程时说。

2006年,常州市成为江苏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为从根本上激发文化经营单位发展活力,常州市于2010年核销了原常州市青年锡剧团、常州市歌舞团等6家文艺院团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整合成立江苏常州市锡剧院、江苏常州市歌舞剧院、江苏常州市曲艺团和江苏常州市滑稽剧团4家国有文艺院团企业,并于2012年成立文化艺术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文艺院团,整合市场资源,实施规范运作。

2017年,《市属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方案》《市属国有文艺院团事业发展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5份政策文件接连出台,院团建设中的项目储备、剧目生产、市场拓展、人才培养、薪酬建设、财务规范等关键环节均有了明确引导和要求,奖惩并举;职工关心的养老、社保、调资等问题,也建立专项对接机制;与此同时,4家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分别拿出绩效薪酬分配方案和重点工作考勤制度,同步推进内部管理改革深化,以贡献为导向破除“大锅饭”;市级文化艺术基金的设立,又从源头上解决了优质文艺作品启动难、孵化难的问题。

推出各项配套政策之外,常州市大力培养本土人才,聚焦精品生产。8年间,不仅市锡剧院凭借优秀剧目捧回多项荣誉与大奖,其他院团同样硕果累累:市歌舞剧院原创舞剧《格桑花·茉莉花》获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最高奖,民乐《淹城随想》、独唱《桃花扇》获省文华优秀节目奖;市滑稽剧团《全家福》获省“五个一”工程奖,《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获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幸福的红萝卜》《高楼下的小屋之淘米弄8号》登上上海舞台;仅有12人的市曲艺团,5年内4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 一批批精品剧目的出品,也让市民有了更强的文化幸福感与获得感——各院团积极推动优秀剧目下基层,文艺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参与“社区天天乐”“文化100”等全市各类大型文化惠民行动,每年推出惠民演出近2000场,惠及市民超过百万人次。

改革还将深化

“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市级文化艺术基金设立后的相关工作。”在用足用好艺术基金的同时,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荣凯元对做强做优人才队伍提出了目标要求,“各院团都要系统考虑普遍存在的后续人员‘瓶颈’问题,高度重视艺术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的培养,用心培养爱护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台柱子,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有作为,为精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他透露,结合市文化艺术基金评审,常州市还将建立符合常州艺术生产实际的专家资源库,由专家库专家、核心编导、重要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重点精品项目论证决策,形成科学的精品生产决策机制,为常州作品走出江苏、走向全国打好基础。

据介绍,围绕未来4年的重大时间节点,常州市还明确高起点定位,全面加强题材规划,计划通过3年时间积累,使每个团常态化保持3-6个成熟剧本在手,形成“储备一批、创排一批、巡演一批”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这些题材规划,将倒推和细化到每年度工作任务和具体业绩指标,配套院团考核、文广新局目标任务考核等,刚性执行。未来,常州市各文艺院团面临的考核将更加严格,更具针对性和实操性;而更多的比拼与竞争,也将倒逼各文艺院团从理念到管理各环节全面提升,从而真正助推常州艺术创作从“高原”向“高峰”攀登。 (周茜)

来源:常州日报

编辑:阿奎

54

从登上全国地方戏南方片展演平台,到首开锡剧走进广州演出先河,再到实现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项目零的突破……

卿卿如晤

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浪潮中,常州市聚焦精品优先发展战略,构建长效建设机制,淬炼出锡剧《卿卿如晤》《夕照青果巷》、滑稽戏《全家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等品牌口碑皆佳的文艺精品,收获了多项荣誉。由国有文艺院团带来的精品惠民演出季,更为“出戏出人出效益”写下生动注脚。

孙薇的回忆

常州市锡剧院院长孙薇见证了该院近30年来的起起落落。对2010年大刀阔斧的“改制”,她记忆犹新:“60个编制,48个在编,新招的14个人还等着进编,‘哐’的一下,市锡剧团改制转企,‘铁饭碗’没了,生存保障成了每个人面临的巨大难题。顾虑重重中,有人想过离开;也有人思考,不改的话,市场低迷,剧团还能不能存在?”

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政府、媒体平台、社会力量与院团演艺资源整合运作,市锡剧院推出了常州市文艺院团在全省率先完成转企改制后的第一出大戏——交响锡剧《天涯歌女》。这部剧创下江苏戏曲史上多个“第一”,并开启了53年来常州市锡剧首度晋京演出先河。

这部剧的成功,让演员们嗅到了改革带来的新气息;但是,这还不够。摸索中,常州市锡剧院又争取到首个厅市合作项目——原创现代锡剧《夕照青果巷》,凭借高质量的演出“登陆”全国最高展演平台。此后,国家级非遗传承重点剧目《红楼夜审》成功复排。倾力打造的《卿卿如晤》更是大获成功,累计获得各级各类扶持资金近700万元,“走出去”的次数超过了锡剧院几年来“走出去”的总和。孙薇的感受很明显,演员们因为观众对精品剧目的巨大认可,士气高涨起来,凝聚力也更强了。

锡剧院的“家底”也丰厚起来:与省戏剧学校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常州锡剧“第七代传人”;添置更先进的灯光、音控设备;与市场的互动也增强了,今年8月试演的定向戏《一代医宗》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现在大家心很齐,就是要往精品剧目创作上努力。常州市文化艺术基金的设立很及时,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化解项目前期风险。”不过孙薇也表示,基金“择优重点扶持、全面绩效考核”的导向,意味着院团“等靠要”的时代已经画上句号。

改革激活内部机制

“院团体制改革不是为改而改,而是要把激活内部机制放在第一位。”常州市文广新局艺术处副处长徐伟光在回顾这段改革历程时说。

2006年,常州市成为江苏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为从根本上激发文化经营单位发展活力,常州市于2010年核销了原常州市青年锡剧团、常州市歌舞团等6家文艺院团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整合成立江苏常州市锡剧院、江苏常州市歌舞剧院、江苏常州市曲艺团和江苏常州市滑稽剧团4家国有文艺院团企业,并于2012年成立文化艺术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文艺院团,整合市场资源,实施规范运作。

2017年,《市属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方案》《市属国有文艺院团事业发展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5份政策文件接连出台,院团建设中的项目储备、剧目生产、市场拓展、人才培养、薪酬建设、财务规范等关键环节均有了明确引导和要求,奖惩并举;职工关心的养老、社保、调资等问题,也建立专项对接机制;与此同时,4家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分别拿出绩效薪酬分配方案和重点工作考勤制度,同步推进内部管理改革深化,以贡献为导向破除“大锅饭”;市级文化艺术基金的设立,又从源头上解决了优质文艺作品启动难、孵化难的问题。

推出各项配套政策之外,常州市大力培养本土人才,聚焦精品生产。8年间,不仅市锡剧院凭借优秀剧目捧回多项荣誉与大奖,其他院团同样硕果累累:市歌舞剧院原创舞剧《格桑花·茉莉花》获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最高奖,民乐《淹城随想》、独唱《桃花扇》获省文华优秀节目奖;市滑稽剧团《全家福》获省“五个一”工程奖,《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获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幸福的红萝卜》《高楼下的小屋之淘米弄8号》登上上海舞台;仅有12人的市曲艺团,5年内4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 一批批精品剧目的出品,也让市民有了更强的文化幸福感与获得感——各院团积极推动优秀剧目下基层,文艺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参与“社区天天乐”“文化100”等全市各类大型文化惠民行动,每年推出惠民演出近2000场,惠及市民超过百万人次。

改革还将深化

“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市级文化艺术基金设立后的相关工作。”在用足用好艺术基金的同时,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荣凯元对做强做优人才队伍提出了目标要求,“各院团都要系统考虑普遍存在的后续人员‘瓶颈’问题,高度重视艺术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的培养,用心培养爱护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台柱子,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有作为,为精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他透露,结合市文化艺术基金评审,常州市还将建立符合常州艺术生产实际的专家资源库,由专家库专家、核心编导、重要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重点精品项目论证决策,形成科学的精品生产决策机制,为常州作品走出江苏、走向全国打好基础。

据介绍,围绕未来4年的重大时间节点,常州市还明确高起点定位,全面加强题材规划,计划通过3年时间积累,使每个团常态化保持3-6个成熟剧本在手,形成“储备一批、创排一批、巡演一批”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这些题材规划,将倒推和细化到每年度工作任务和具体业绩指标,配套院团考核、文广新局目标任务考核等,刚性执行。未来,常州市各文艺院团面临的考核将更加严格,更具针对性和实操性;而更多的比拼与竞争,也将倒逼各文艺院团从理念到管理各环节全面提升,从而真正助推常州艺术创作从“高原”向“高峰”攀登。 (周茜)

来源:常州日报

编辑:阿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