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丹阳市检察院立足检察职能,按照中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系列部署,以环境、国土生态资源保护领域为切入点,不断开拓创新,破解难题,积极探索开展公益诉讼工作。记者了解到,自去年7月检察公益诉讼全面推开以来,丹阳检察院共发现线索85件,办理了一批有影响、群众反响好的监督案件,公益诉讼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件入选“全国环境公益诉讼十大典型案例”,1件督促履职案件先后被评为镇江检察十大保障民生典型案例和全省检察机关十大精品检察建议,“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工作获评镇江市2017年度“优秀法治惠民实事”。
搭建平台,拓宽案件线索来源
丹阳检察院先后在市环保局、国土局成立检察工作站,定期派员查看台账资料、调阅执法卷宗、参与重大执法活动,对发现的公益诉讼线索及时进行摸排,对有价值的案件线索协同环保、国土部门调查取证,为后续公益诉讼开展奠定基础。一年来,通过检察工作站发现线索21条,办理公益诉讼案件5件。
为破解公益诉讼监督线索匮乏难题,经省检察院立项、市院指定,丹阳检察院自去年3月试点研发“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平台”,一期平台已于去年10月初步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安排专人每天登录平台,对平台筛选出的线索逐一研判。目前,已通过平台发现线索并成功办理公益诉讼案件6件。
丹阳检察院还建立线索举报奖励平台,出台线索举报奖励办法,建立“公益保护随手拍”公众号举报平台,逐步解决公益诉讼线索来源渠道窄和现场取证难等问题。充分利用媒体微信公众号受众范围广、地区影响大的优势,以“两个分板块同一个接收端口”的形式,在媒体和“丹阳检察在线”微信公众号“微互动”栏目分别设立“公益保护随手拍”子菜单,凝聚社会力量收集公益诉讼线索,实现公益诉讼线索“随时随地、一键举报”。
精准发力,强化职能取得实效
突出重点积极办理公益诉讼案件,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全面推开后,丹阳检察院积极争取支持,大力推进公益诉讼。一年来,共办理检察公益诉讼案件15件。如针对一起因非法采矿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刑事案件,依法对被告孙某某、朱某某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经法院公开审理,两被告自愿赔偿因非法采矿造成的地质环境修复费用292736元,并在媒体公开赔礼道歉。
创新思路破解公益诉讼实践难题,丹阳检察院针对部分公益诉讼案件存在的环境损害不可修复的情形,创新生态修复模式,牵头成立了全省首个县级生态环境修复基地,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案件,采取多种方式督促行为人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确保案结绿生。如针对一起非法处置危险废物造成大气污染案,责成2名环境公益诉讼被告采取出资购买并在生态环境修复基地种植苗木的替代性方式,承担环境修复责任。联合环保部门推动设立环境保护公益金专用账户,制定公益金管理办法,确保受损的生态环境及时得到有效修复和补偿。
丹阳检察院注重延伸效果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注案件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在推动相关行业加强治理的同时,发挥检察职能,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如针对某光学企业非法处置5.5吨树脂镜片粉末案,检察院依法支持镇江市生态环境公益保护协会提起公益诉讼,推动解决了长期困扰丹阳眼镜行业树脂镜片粉末处置问题,大幅降低了眼镜企业经营成本,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办案效果。该案被评为全国环境公益诉讼十大典型案例。
强化保障,营造案件办理环境
丹阳检察院注重加强公益诉讼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积极组织干警围绕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开展理论研究,多次举办专题研讨会和调研会,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联合中国政法大学申报理论课题《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机制研究》获高检院立项,其中就包括《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制度设计》《检察机关参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困境与突破——以丹阳市检察院的司法实践为视角》两个分课题。去年4月,这一课题通过高检院评审结题,相关研究成果由中国检察出版社汇编出版。
加强执法司法联动形成公益保护合力。丹阳检察院牵头市场监管、农委、环保、国土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会签镇江首个《关于在公益诉讼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实施办法》,为全面开展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提供良好的协作环境和制度保障。
此外,丹阳检察院不断沟通协调切实增强公益保护成效。在办理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案件时,在发出检察建议后,检察院坚持每周跟踪整改情况,帮助行政机关协调解决困难,督促问题整改到位。目前,共发出行政诉前检察建议12份,行政机关已回复并整改11件,另有一案正在整改中。如针对一起非法处置“废旧印刷电路板”粉末案件,通过诉前检察建议督促环保部门依法处置300余吨废旧印刷电路板粉末,避免国有资产的损失。(全媒体记者 谢勇 通讯员 杨磊)
编辑:贺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