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改革开放大潮刷出每一代青年的获得感

2018-11-19 20:33 中国青年报  

初冬的北京,在国家博物馆前,一名中年男子举着手机,兴致盎然地同父母在“伟大的变革”几个红色大字前合影留念。

日前,“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连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15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国家博物馆外一早就排满长队,既有身穿蓝色校服的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

此次展览设有伟大的变革、关键抉择、壮美篇章、历史巨变、大国气象、面向未来等6个主题展区,运用历史图片、文字视频、实物场景、沙盘模型、互动体验等多种手段和元素,充分展示了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伟大变迁。

自11月13日开展至18日,展览累计参观人数达到194172人。11月15日,观众现场留言3.95万字。

改革开放40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一代青年都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拥有青春的获得感和出彩感。

以前“结婚时买衣柜都要凭票”,现在“想买啥买啥”

在第四展区第四单元,共享改革成果、共建美好生活的蓝图徐徐展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个家庭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逐步实现。

看着一张张今昔对比的图片,68岁的陈爱斌体会颇深。他指着陈列的布票、粮票、肉票和购买各种紧缺商品所需的票证,很是感慨。“那时候实行计划经济,生产力落后,国家物资紧缺。”陈爱斌记得,他结婚时买衣柜、双人床要向单位申请,凭票购买。“现在不一样了,想买啥买啥。”陈爱斌说。

人民生活从物资短缺到日渐繁荣,陈爱斌可谓是这一生活变迁的亲历者。作为一名国有企业的老员工,经济体制的改革给他的工作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1979年,陈爱斌结束在山西的知青生活,回到北京,从事废旧物资回收工作。有一次去武汉开物资交流会,进行次品铁板回收。“回到北京后就被查了,因为钢铁由国家调控,就算是次品也不行。”陈爱斌说,由于当时仍实行计划经济,国家物资的流通要经常找工商局交涉,“很不方便”。

1992年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陈爱斌的工作发生变化,“不用再跑东跑西了,物资可以自由流通了”。

而作为70后,罗字清体会最深的则是中国人在国际上获得的尊重越来越多。之前他常到泰国去做生意,“那时中国人去的不多”。2012年,到泰国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罗字清发现,“好多地方开始说中文,渐渐有了中文翻译”。

“我们是很幸运的一代人。”罗字清说,小时候难得吃顿饱饭,“有5毛钱都高兴得不得了”。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给了每个人向前、向上发展的机会。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罗字清感慨:“咱们国家真的强大了。”

教师被称为“臭老九”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80后李爱娟(化名)称自己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在此次展览中,观展者可以一饱眼福,看见以前从未见过的“首个”展品:改革开放后中国首个私营企业执照、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及合同、新中国第一件专利证书、新中国第一号博士学位证书。

令李爱娟印象深刻的是展览中陈列的1977年高考考生准考证、大学新生户口迁移证明和学生证。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这次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李爱娟的父母正是当时的下乡青年。李爱娟说,因为参加高考,父母考上当地师范类的中专,并当上教师,也因此改变了她的命运。

让李爱娟获益的是1999年全国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52万人,增幅高达48%。“这意味着更多人能有上大学的机会。”李爱娟说,自己能顺利考上大学,也得益于此。

如今,李爱娟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师,从事教育12年,“现在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很大”。李爱娟说,河北省已经开始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三免一助”(免学费、免住宿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学生不会出现因贫困辍学的情况”。

国家发展快,90后不学习也要落伍了

11月16日,张俊峰一大早来到国家博物馆观展,这一天对他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是特意给自己挑选的一份神圣礼物”。就在这天,他从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我们80后对改革开放的体会太深了。”在1985年出生的张俊峰看来,这不仅是一场展览,也是他们这一代青年成长的见证。让他兴奋的是,一步入展厅,他家乡深圳的巨幅画卷就展现在眼前。

在张俊峰的记忆中,那时的深圳刚成为经济特区,在他生活的地方,周围依旧是小渔村的模样。一切都在起步,每一天都是新的。当时,作为建筑工程师的父母,全身心投入到了火热的深圳特区建设中。

张俊峰的父母参与建设深圳不少重大工程,他心里充满骄傲。长大后,他也选择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

大学毕业后,在海外留学热中,张俊峰去美国读了研究生。但3年留学后,他选择回国,他要去建设让他在海外挺直腰板儿的中国。

如今,他已定居北京,是中建装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一名设计师。国家博物馆的总设计师张开济是张俊峰的“偶像”,张俊峰还收藏着张开济手书的题字。

尽管生活背景不同,阅历不同,每一代人都实实在在感受到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强大。在此次展览上,记者也发现很多90后的身影。

刘琦(化名)在北京刚刚参加工作,和朋友一起过来看展。谈起参观的感受,刘琦说:“很有意义,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作为新一代青年,刘琦对交通和通信的快速发展感受最深,“现在出门真方便,以前坐地铁还是纸质票,现在刷手机就可以了”。刘琦说,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寄快递也不用出门了,在家下单,上门取件,快速方便。

展览中一些高科技产品令她印象深刻,比如,3分钟就能画出人物肖像的智能机器人。刘琦说:“现在社会发展得挺快的,90后如果不学习,也要落伍了!”

4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不同年代的人也在紧跟时代前行,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高。一代代青年刷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获得感和出彩感,成为这句话有力的时代注脚。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尹海月 记者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金凯

51

初冬的北京,在国家博物馆前,一名中年男子举着手机,兴致盎然地同父母在“伟大的变革”几个红色大字前合影留念。

日前,“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连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15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国家博物馆外一早就排满长队,既有身穿蓝色校服的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

此次展览设有伟大的变革、关键抉择、壮美篇章、历史巨变、大国气象、面向未来等6个主题展区,运用历史图片、文字视频、实物场景、沙盘模型、互动体验等多种手段和元素,充分展示了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伟大变迁。

自11月13日开展至18日,展览累计参观人数达到194172人。11月15日,观众现场留言3.95万字。

改革开放40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一代青年都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拥有青春的获得感和出彩感。

以前“结婚时买衣柜都要凭票”,现在“想买啥买啥”

在第四展区第四单元,共享改革成果、共建美好生活的蓝图徐徐展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个家庭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逐步实现。

看着一张张今昔对比的图片,68岁的陈爱斌体会颇深。他指着陈列的布票、粮票、肉票和购买各种紧缺商品所需的票证,很是感慨。“那时候实行计划经济,生产力落后,国家物资紧缺。”陈爱斌记得,他结婚时买衣柜、双人床要向单位申请,凭票购买。“现在不一样了,想买啥买啥。”陈爱斌说。

人民生活从物资短缺到日渐繁荣,陈爱斌可谓是这一生活变迁的亲历者。作为一名国有企业的老员工,经济体制的改革给他的工作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1979年,陈爱斌结束在山西的知青生活,回到北京,从事废旧物资回收工作。有一次去武汉开物资交流会,进行次品铁板回收。“回到北京后就被查了,因为钢铁由国家调控,就算是次品也不行。”陈爱斌说,由于当时仍实行计划经济,国家物资的流通要经常找工商局交涉,“很不方便”。

1992年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陈爱斌的工作发生变化,“不用再跑东跑西了,物资可以自由流通了”。

而作为70后,罗字清体会最深的则是中国人在国际上获得的尊重越来越多。之前他常到泰国去做生意,“那时中国人去的不多”。2012年,到泰国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罗字清发现,“好多地方开始说中文,渐渐有了中文翻译”。

“我们是很幸运的一代人。”罗字清说,小时候难得吃顿饱饭,“有5毛钱都高兴得不得了”。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给了每个人向前、向上发展的机会。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罗字清感慨:“咱们国家真的强大了。”

教师被称为“臭老九”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80后李爱娟(化名)称自己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在此次展览中,观展者可以一饱眼福,看见以前从未见过的“首个”展品:改革开放后中国首个私营企业执照、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及合同、新中国第一件专利证书、新中国第一号博士学位证书。

令李爱娟印象深刻的是展览中陈列的1977年高考考生准考证、大学新生户口迁移证明和学生证。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这次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李爱娟的父母正是当时的下乡青年。李爱娟说,因为参加高考,父母考上当地师范类的中专,并当上教师,也因此改变了她的命运。

让李爱娟获益的是1999年全国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52万人,增幅高达48%。“这意味着更多人能有上大学的机会。”李爱娟说,自己能顺利考上大学,也得益于此。

如今,李爱娟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师,从事教育12年,“现在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很大”。李爱娟说,河北省已经开始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三免一助”(免学费、免住宿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学生不会出现因贫困辍学的情况”。

国家发展快,90后不学习也要落伍了

11月16日,张俊峰一大早来到国家博物馆观展,这一天对他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是特意给自己挑选的一份神圣礼物”。就在这天,他从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我们80后对改革开放的体会太深了。”在1985年出生的张俊峰看来,这不仅是一场展览,也是他们这一代青年成长的见证。让他兴奋的是,一步入展厅,他家乡深圳的巨幅画卷就展现在眼前。

在张俊峰的记忆中,那时的深圳刚成为经济特区,在他生活的地方,周围依旧是小渔村的模样。一切都在起步,每一天都是新的。当时,作为建筑工程师的父母,全身心投入到了火热的深圳特区建设中。

张俊峰的父母参与建设深圳不少重大工程,他心里充满骄傲。长大后,他也选择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

大学毕业后,在海外留学热中,张俊峰去美国读了研究生。但3年留学后,他选择回国,他要去建设让他在海外挺直腰板儿的中国。

如今,他已定居北京,是中建装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一名设计师。国家博物馆的总设计师张开济是张俊峰的“偶像”,张俊峰还收藏着张开济手书的题字。

尽管生活背景不同,阅历不同,每一代人都实实在在感受到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强大。在此次展览上,记者也发现很多90后的身影。

刘琦(化名)在北京刚刚参加工作,和朋友一起过来看展。谈起参观的感受,刘琦说:“很有意义,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作为新一代青年,刘琦对交通和通信的快速发展感受最深,“现在出门真方便,以前坐地铁还是纸质票,现在刷手机就可以了”。刘琦说,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寄快递也不用出门了,在家下单,上门取件,快速方便。

展览中一些高科技产品令她印象深刻,比如,3分钟就能画出人物肖像的智能机器人。刘琦说:“现在社会发展得挺快的,90后如果不学习,也要落伍了!”

4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不同年代的人也在紧跟时代前行,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高。一代代青年刷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获得感和出彩感,成为这句话有力的时代注脚。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尹海月 记者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金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