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镇江是一座善城,也是一座大爱之城。创办于1906年的谏壁中心小学,慈善文化源远流长。该校2012年被评为镇江市首批文明礼仪教育示范校。今年,该校被确定为“镇江市校园慈善文化教育基地”。11日,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启动编撰慈善校本教材《善行天下,爱满人间》,目前,该教材已成册付印,即将进入中年级课堂。
提供适合的教育,在学习中正品行、增才干
记者近日踏进谏壁中心小学看到,该校处处张贴着“慈善”宣传语,慈善文化氛围浓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之初,性本善”……在楼梯口墙壁上,张贴着图文并茂的“慈善思想”、“儒家思想”等小展板。在教室的过道上,慈善文化长廊上的名人名言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慈善宣传橱窗”“慈善文化主题墙”“ 慈善书吧”,每到一处,浓烈的慈善文化都扑面而来。
“我们学校现有33个教学班,有1300多名学生。”谏壁中心小学校长陈军告诉记者,该校地处城郊接合部,近几年来,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留守儿童数量不断上升,目前已占在校学生总数的70%以上。有近15%的孩子和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还有约5%的孩子寄住在亲戚家,造成了对孩子教育的监管不力。
另外,有70%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单一,常利用打骂和惩罚来教育孩子。此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流动性强,家长疏于管理,出现文明礼仪缺失等问题。
“基础教育应该先是‘人’的教育,然后是‘才’的教育”,陈军介绍,对于一所以乡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体的学校,应该以德育统领各学科教学,将德育整合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诸多教育之中,使其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正品行、增才干,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共同提高,真正为乡村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实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
开发三个校本课程,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记者了解到,谏壁中心小学2012年被评为镇江市首批文明礼仪教育示范校。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仪、辨美丑的基本态度和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学校于2014年着手编撰礼仪校本教材《礼仪伴成长》,并在低年级进入课堂实施教育,现已成为该校礼仪教育的一个特色。
该教材于2018年参加省文明办举行的礼仪教材评选,获得二等奖。
此外,2018年,该校被确定为“镇江市校园慈善文化教育基地”。 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弘扬慈善文化就是要营造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氛围,使全社会呈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该校启动编撰慈善校本教材《善行天下,爱满人间》,目前该教材已成册付印。
记者还了解到,作为江苏省绿色学校,该校积极开展了系列生态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绿色银行”、“躬勤农场”等生态教育特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年上半年,在原有生态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编撰《生态文明,和谐与共》校本教材,并将进入高年级课堂实践。
“一周一节的综合实践课,是由学校定教师、定课时、定教材,我们充分利用起来了。”陈军表示,通过《礼仪伴成长》《善行天下,爱满人间》《生态文明,和谐与共》系列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与推进,将谏小学子培养成懂礼仪、有爱心、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处,充满正能量的合格公民,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慈善文化进校园,播下“善”的种子
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把慈善文化引入中小学德育教育体系,让青少年从小接受慈善教育,播下“善”的种子,结出“善”的硕果。
在京口区慈善总会的关心支持下,该校今年初申报的“镇江市慈善文化教育基地谏壁中心小学实验点”项目,已获市、区两级慈善总会批准,且获得了一期30万元的项目资金。据了解,该项目预计投入100万元,分三年(2018年、2019年、2020年)三期实施。
为使慈善文化与学校原有的礼仪、生态教育融合,形成学校梯度式培养和评价体系,今年学校花费60万元(30万元是项目资料,其余30万元自筹),建设完成二楼外墙粉刷出新、慈善文化长廊一期、慈善书吧设计与装修、慈善文化活动室出新、《慈善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等配套工程。
“我们的学生经常去敬老院献爱心,还帮助身边的困难人群”,陈军说,该校一名12岁的女孩患重病,其父母以打零工维持生计。2016年,该校发起了爱心募捐,募捐了2万多元。40多岁的徐某是该片区的执勤辅警,已服务十多年,其儿子患病后,该校也积极募捐,2017年,该校将募捐的2.45万元交给了徐某。
记者还了解到,中华慈善总会为镇江捐建20个“中慈爱心图书室”, 谏壁中心小学便是其中之一。
“这个学校一直关注慈善,并身体力行做着慈善。”京口区慈善总会会长贾国祥介绍,他们不仅关注留守儿童,困难儿童,对于小学生的“慈善一元捐”、老师的 “慈善一日捐”也是积极响应。
贾国祥表示,希望能将谏壁中心小学打造成慈善文化教育宣传的样板基地,让“慈善文化进校园”走的更远,走进更多的学校。(通讯员 梅永生 阚士海 全媒体记者 朱美娜)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