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和金庸有关的岁月

2018-11-01 09:31 芙蓉楼  

□ 花 蕾

金庸

儿子二年级时,我介绍他看金庸。因为我也是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迷上金庸的。

小时候家在农村,广阔天地自在游戏,但是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是与生俱来的本能,电视节目每天就播那一会儿,剩余的闲暇太多,钻天打洞到处找书看。左邻右舍没有藏书超过十本的,我爸有。但他很小气,一直小心提防着我们搞破坏。他看的那些书到哪儿去了?我暗中窥探了很久,终于发现写字台下的两个柜子满满都是书。柜子有锁,钥匙我爸随身带。我又琢磨很久,发现柜子和上面的抽屉间没有隔板,拿出上面的抽屉,宝库对我打开了大门。我爸读书还是挺挑剔的,我记得柜子里当时有《福尔摩斯探案集》《看不见的人》《尼罗河上的惨案》《西游记》等,我毫不犹豫地挑了一本看起来有动物的——《神雕侠侣》。

从此,一见金庸成铁粉。

那套《神雕侠侣》我已经记不得是哪个出版社出的了,毫无疑问是盗版。暗红墨绿相间的封面着实不吸引人,但我已经沉溺在杨过的故事里。因为欲罢不能,我把书带到了学校,趁课间休息能瞄几眼算几眼。结果班主任眼神忒好,一看课间活像猴子的人突然不动如山,立刻缴获。他倒没表示要没收,只说让我先看看。我抓耳挠腮等了一个星期,终于壮着胆子去找老师问他看完了没,他笑笑,把书还给我,还问我:下册呢?——岂止有下,还有中呢——但是我又不傻,一不小心弄丢了东窗事发,我爹秦始皇张天师的名号可不是白叫的。装出一副遗憾的样子说没有,就在老师那销了案。

海峡增刊

从此,在书荒的农村到处搜刮金庸小说。四年级时同学搞到一套黄色封面破破烂烂的《射雕英雄传》(很多年后才知道是《海峡》增刊),她说亲戚只借一个星期。16K,厚厚上下两本,以小学生的阅读速度,这个时间也太紧了。她看上册,我先不管不顾看下册。那时候农村人睡得早,七八点钟孩子们就被撵上床。惦记着没看完的书,怎么可能睡得着呢?我的房间门上有块玻璃,开灯父母肯定会发觉。幸亏是冬天,一床被子拉到胸口,另一床被子拉到头顶,左手执手电,右手执小说,我记得那个星期天天看到凌晨,终于赶在时限前还了书。父母居然一无所知,只有母亲嘀咕:这手电怎么回事,刚换电池没几天,怎么又不亮了。

海峡增刊射雕

读初二我爹把我从村上的初中转到了镇上的初中。初到贵境,一般转学生都很低调。开学没几天,我发现班上男生在传看一套《天龙八部》,这套我没看过啊怎么办,又跟人家不熟。憋了两天,终于红着脸跟那个叫吉小祥的男生商量,能不能借我看几天。他看了我一会——估计是没见过不熟的人这么好意思开口的——从书包里掏出两本,说还有两本要等别人看完。我那时借住在镇变电站的员工宿舍,挺荒凉的地方,入夜了就一点人声都没有。我住的地方,三开间,东边是厨房,中间是餐厅,西边一分为二是两间宿舍。我住里间,靠外的那间窗子打开就是稻田,不远处就有荒坟。现在回想,当时居然完全不知道害怕,估计金庸作品里的热血起了不少作用。每天放学和同路的两位女同学结伴而行,一路谈天说地,走着走着就变成了我讲《射雕英雄传》讲《神雕侠侣》,半个小时的路程,往往会走个四五十分钟。金庸,不仅让我收获了友谊,还get了讲故事的技能。

三联版《金庸作品集》

进大学时,拿到了五百元奖学金。钱一到手,立刻买了一套《金庸全集》,酒红色的硬皮封面,上中下三册,标着海南出版社出版。金庸作品近千万字,压在三本书里,字号之小,书本之重,可想而知。现在回忆起来最深的印象就是晚上躺在床上看小说,左手酸了换右手,右手酸了换左手。最后打瞌睡了,手一松,几公斤重的书砸在脸上,那酸爽,睡意全无。后来也知道必是买了盗版。最惨的是一个月后书店就上架了三联版的《金庸作品集》,标价比我这套只贵一百块。看了心情比脸被书砸了还沉重。这不仅关乎银子,还关乎面子。这种纠结心情,和我亲近的人都知道。2001年,我的一位亦师亦友的好朋友,让她先生从上海书城扛了一套三联版《金庸作品集》,送给我作为结婚礼物。后来我又收了一套三联的口袋本。等到新修本再出来时,我已经放下了心结。当然,写到这里,看到被小朋友荼毒得面目全非的《射雕英雄传》,不免有些悻悻然。

三联口袋本《金庸作品集》

我先生在追我的时候跟我聊天,听我说读遍金庸,只余《越女剑》,一直引以为憾。他也是有心,寻遍书店未果,居然跑到租书屋翻,还真给他寻到一本,喜滋滋地捧来给我,说你留着,那二十元租金不退了。我大为感动——哪里知道这是个自己根本不读金庸的人。

近几年,金庸的文学成就已经得到公认,其人已经成佛成圣。但在我成长的岁月里,对于金庸小说师长们一直态度暧昧,他们往往觉得此类小说砍砍杀杀,诲人打斗,不适合当学生的读物,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又忍不住去读。我父亲对我基本上是放养,不怎么干涉我读武侠——或许他觉得女孩子武力值没啥威胁也未可知。反正在我的青春岁月里,关于金庸的争论一直未停止。1996年,骆爽出了本名为《文化人批判》的书,里面有一篇就是关于金庸。当时南京有家叫《服务导报》的报纸摘登了他关于金庸的批评观点。那时候我正读大学,看了好生不服气,立刻写了篇《为金庸代言——与骆爽先生商榷》(年轻人口气就是大)的稿子投往报社。编辑态度开放,很快就把这篇稿件登了出来,还加了个题花“针锋对麦芒”。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文艺评论。等到王朔再著文大骂金庸时,我已悟“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之境界,看了一笑而已。

为什么给孩子读金庸?昨晚家长群有人问我。金庸小说三观正,涉猎广,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丰富,反映的人性复杂,其深厚学养尽融于作品。一路走来,在读书过程中看到某内容,经常有原来我早在金庸作品中看过的惊喜。我上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姓赵,最喜欢在课堂提问时抛出一些课本上没有的问题。有一次他讲荆轲,问“燕赵之地,多什么?”全场皆寂。我从角落里冒出一句“多慷慨悲歌之士”,老师满意地转身板书。课后有位男同学问我,这些内容从哪看到的。我很认真地告诉他是《天龙八部》。我很希望让我的孩子像我一样,在金庸的小说里得到阅读享受,然后在前行的路上,不时会心一笑:原来你在这里。

编辑:花蕾

436

□ 花 蕾

金庸

儿子二年级时,我介绍他看金庸。因为我也是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迷上金庸的。

小时候家在农村,广阔天地自在游戏,但是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是与生俱来的本能,电视节目每天就播那一会儿,剩余的闲暇太多,钻天打洞到处找书看。左邻右舍没有藏书超过十本的,我爸有。但他很小气,一直小心提防着我们搞破坏。他看的那些书到哪儿去了?我暗中窥探了很久,终于发现写字台下的两个柜子满满都是书。柜子有锁,钥匙我爸随身带。我又琢磨很久,发现柜子和上面的抽屉间没有隔板,拿出上面的抽屉,宝库对我打开了大门。我爸读书还是挺挑剔的,我记得柜子里当时有《福尔摩斯探案集》《看不见的人》《尼罗河上的惨案》《西游记》等,我毫不犹豫地挑了一本看起来有动物的——《神雕侠侣》。

从此,一见金庸成铁粉。

那套《神雕侠侣》我已经记不得是哪个出版社出的了,毫无疑问是盗版。暗红墨绿相间的封面着实不吸引人,但我已经沉溺在杨过的故事里。因为欲罢不能,我把书带到了学校,趁课间休息能瞄几眼算几眼。结果班主任眼神忒好,一看课间活像猴子的人突然不动如山,立刻缴获。他倒没表示要没收,只说让我先看看。我抓耳挠腮等了一个星期,终于壮着胆子去找老师问他看完了没,他笑笑,把书还给我,还问我:下册呢?——岂止有下,还有中呢——但是我又不傻,一不小心弄丢了东窗事发,我爹秦始皇张天师的名号可不是白叫的。装出一副遗憾的样子说没有,就在老师那销了案。

海峡增刊

从此,在书荒的农村到处搜刮金庸小说。四年级时同学搞到一套黄色封面破破烂烂的《射雕英雄传》(很多年后才知道是《海峡》增刊),她说亲戚只借一个星期。16K,厚厚上下两本,以小学生的阅读速度,这个时间也太紧了。她看上册,我先不管不顾看下册。那时候农村人睡得早,七八点钟孩子们就被撵上床。惦记着没看完的书,怎么可能睡得着呢?我的房间门上有块玻璃,开灯父母肯定会发觉。幸亏是冬天,一床被子拉到胸口,另一床被子拉到头顶,左手执手电,右手执小说,我记得那个星期天天看到凌晨,终于赶在时限前还了书。父母居然一无所知,只有母亲嘀咕:这手电怎么回事,刚换电池没几天,怎么又不亮了。

海峡增刊射雕

读初二我爹把我从村上的初中转到了镇上的初中。初到贵境,一般转学生都很低调。开学没几天,我发现班上男生在传看一套《天龙八部》,这套我没看过啊怎么办,又跟人家不熟。憋了两天,终于红着脸跟那个叫吉小祥的男生商量,能不能借我看几天。他看了我一会——估计是没见过不熟的人这么好意思开口的——从书包里掏出两本,说还有两本要等别人看完。我那时借住在镇变电站的员工宿舍,挺荒凉的地方,入夜了就一点人声都没有。我住的地方,三开间,东边是厨房,中间是餐厅,西边一分为二是两间宿舍。我住里间,靠外的那间窗子打开就是稻田,不远处就有荒坟。现在回想,当时居然完全不知道害怕,估计金庸作品里的热血起了不少作用。每天放学和同路的两位女同学结伴而行,一路谈天说地,走着走着就变成了我讲《射雕英雄传》讲《神雕侠侣》,半个小时的路程,往往会走个四五十分钟。金庸,不仅让我收获了友谊,还get了讲故事的技能。

三联版《金庸作品集》

进大学时,拿到了五百元奖学金。钱一到手,立刻买了一套《金庸全集》,酒红色的硬皮封面,上中下三册,标着海南出版社出版。金庸作品近千万字,压在三本书里,字号之小,书本之重,可想而知。现在回忆起来最深的印象就是晚上躺在床上看小说,左手酸了换右手,右手酸了换左手。最后打瞌睡了,手一松,几公斤重的书砸在脸上,那酸爽,睡意全无。后来也知道必是买了盗版。最惨的是一个月后书店就上架了三联版的《金庸作品集》,标价比我这套只贵一百块。看了心情比脸被书砸了还沉重。这不仅关乎银子,还关乎面子。这种纠结心情,和我亲近的人都知道。2001年,我的一位亦师亦友的好朋友,让她先生从上海书城扛了一套三联版《金庸作品集》,送给我作为结婚礼物。后来我又收了一套三联的口袋本。等到新修本再出来时,我已经放下了心结。当然,写到这里,看到被小朋友荼毒得面目全非的《射雕英雄传》,不免有些悻悻然。

三联口袋本《金庸作品集》

我先生在追我的时候跟我聊天,听我说读遍金庸,只余《越女剑》,一直引以为憾。他也是有心,寻遍书店未果,居然跑到租书屋翻,还真给他寻到一本,喜滋滋地捧来给我,说你留着,那二十元租金不退了。我大为感动——哪里知道这是个自己根本不读金庸的人。

近几年,金庸的文学成就已经得到公认,其人已经成佛成圣。但在我成长的岁月里,对于金庸小说师长们一直态度暧昧,他们往往觉得此类小说砍砍杀杀,诲人打斗,不适合当学生的读物,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又忍不住去读。我父亲对我基本上是放养,不怎么干涉我读武侠——或许他觉得女孩子武力值没啥威胁也未可知。反正在我的青春岁月里,关于金庸的争论一直未停止。1996年,骆爽出了本名为《文化人批判》的书,里面有一篇就是关于金庸。当时南京有家叫《服务导报》的报纸摘登了他关于金庸的批评观点。那时候我正读大学,看了好生不服气,立刻写了篇《为金庸代言——与骆爽先生商榷》(年轻人口气就是大)的稿子投往报社。编辑态度开放,很快就把这篇稿件登了出来,还加了个题花“针锋对麦芒”。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文艺评论。等到王朔再著文大骂金庸时,我已悟“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之境界,看了一笑而已。

为什么给孩子读金庸?昨晚家长群有人问我。金庸小说三观正,涉猎广,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丰富,反映的人性复杂,其深厚学养尽融于作品。一路走来,在读书过程中看到某内容,经常有原来我早在金庸作品中看过的惊喜。我上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姓赵,最喜欢在课堂提问时抛出一些课本上没有的问题。有一次他讲荆轲,问“燕赵之地,多什么?”全场皆寂。我从角落里冒出一句“多慷慨悲歌之士”,老师满意地转身板书。课后有位男同学问我,这些内容从哪看到的。我很认真地告诉他是《天龙八部》。我很希望让我的孩子像我一样,在金庸的小说里得到阅读享受,然后在前行的路上,不时会心一笑:原来你在这里。

编辑:花蕾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