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创造力的科技人才
周 洋
人物小档案
周 洋
1943年11月出生,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退休前任江苏省镇江船厂(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退休后仍留任原厂原职。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江苏省电工技术学会理事、江苏省双创研究会理事、镇江市电工技术学会第六届名誉理事长、镇江市发明协会高级顾问。
周洋,很有名气。无论饱经风霜的“过来人”,还是年轻的电气工作者,提起周洋都会说,镇江船厂的骄傲。
无缘领奖
却贡献卓著的科技成果
一场彰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全市科技大会,正在镇江新华影剧院隆重召开。
随着主持人的宣读,受表彰的获奖人员依次走上主席台,接受市领导的颁奖。很快,只见台下前排的一等奖候领席上,还有一位年轻人呆坐着,显得孤独、突兀,全场目光顿时聚焦⋯⋯
他是谁?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位领导同志无奈地透露:“临时接到通知,他的获奖资格被取消了⋯⋯”
他就是江苏省镇江船厂的周洋。
1982年“科技成果表”上被涂抹的红印
科技大会上的这一“插曲”,当时就引起市交通局、镇江船厂领导的质询。后来,追回的申报材料上,市科委会审意见、市评委审定意见栏里,在“同意一等奖”文字上盖的两颗大红公章,竟然被涂上红墨覆盖。
周洋,对于经历过“文革”的镇江人来说并不陌生。“文革”前,他在船厂当技术员,凭借两项发明被评为华东地区船舶行业技术革新能手。“文革”初期,他曾经是镇江市“群众组织”赴京代表,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名气很响。其后他又被作为“坏头头”关押数年,直到“文革”后期,镇江市委1975第68号文件公布才被平反,回到镇江船厂工作。
改革开放迎来了“科学技术的春天”,也使勇于探索新科技的周洋如鱼得水,激发出强大的创新活力。科技大会上,原本可以获得的镇江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就是周洋创造的“无功末端补偿”项目。
1980年4月,周洋创新的工厂配电经济运行方案、末端补偿技术的节电措施,引起镇江供电局、江苏省交通厅的高度重视。当年7月,有全省73个单位、100多名电气工作人员参加的全省节电措施现场会在镇江举行。会后,省交通厅专门发文推广,认为这项技术是“实行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结构改革,可节约能源,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措施、重大步骤。”
1981年4月,周洋在全国核心期刊《造船技术》发表了该项目的学术论文;镇江船厂申报了这一科技成果,经层层审定为镇江科技成果一等奖。
虽然未能在市科技大会上登台领奖,但周洋锲而不舍,坚持推广“末端补偿”技术。他撰写的多篇相关论文,在国家权威学术期刊上相继发表或被转载,在业内得到了重视和推广。
1991年7月,周洋荣获江苏省“金牛奖”
1991年7月,周洋因此荣获“七五”期间江苏省优秀新技术推广“金牛奖”,以及其他多项省、市奖项。
2017年,周洋将这项技术应用于船舶启动箱,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018年4月底,“末端补偿”技术又走进了江苏恒顺集团。
专业水平
一次次令“老外”折服
电站是船舶的心脏。每艘船在试航前的系泊试验中尤为重要。而要进行这项试验,必须具备相应的测功设备。谈到测功设备,镇江船厂忘不了周洋的一个个故事、一桩桩功劳。
1979年,镇江船厂迎来了科研船“长清号”的建造任务。这是该厂首次建造的入级船舶,时为江苏首例、全国先进。该船电气工程重担,落到了时为技术员的周洋肩上。
自动化电站,是该船的最大亮点。而电站的测功设备,当时江苏没有,只能到上海租用。10吨卡车将这台“大个子”设备运到镇江市区时,须两人站在卡车上,用竹竿挑起横跨路面的电线才能通过。不仅运输难,而且租金贵,一天的费用相当于当时一名三级工两年的工资。这种以后需要常用的重要设备,不能总靠租用。周洋挺身而出,设计建造了全省船舶行业第一套测功设备,并改手动操作为机舱遥控。
1987年,万吨级海洋工程船舶——“芝罘岛号”海洋救捞船,在镇江船厂建造,这是省内首次建造万吨级海工船。周洋又设计了两套较大容量的测功设备并主持了电站调试。直到2015年,CCS资深验船师马德明先生再次来厂访问时,对20多年前镇江能造万吨级海工船、能自已设计和制造出先进测功设备仍赞不绝口。
1994年,周洋在“亚洲第一大”抓斗船上进行电气调试
2002年,刚刚从北固山下迁入新址的镇江船厂,承接了荷兰的三艘海洋平台供应船建造业务。
荷兰船东的严格要求举世闻名,国外就有船厂在荷兰船东面前落败的先例。镇江船厂这次由于种种原因,眼看难以按期交船,荷兰船东不仅扬言弃船,还提出要追索巨额罚款。
怎么办?2003年8月15日,时任厂党委书记兼总工的蔡惠礼和厂长郭琰商定,请还有三个月就要退休的周洋挂帅荷兰船建造工程。面对半途接手的“烫山芋”,周洋没有退缩。他说压力就是动力,是挑战更是机遇。
正在建造的荷兰船是无人机舱,自动化程度很高,有四台变频电力侧推进,全船电气功能系统复杂。
荷兰方的技术总监,是一位资深造船专家,他以似乎不太信任的态度,向周洋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周洋实事求是从容作答。接下来的几个月,周洋带领几位年轻同事,全力以赴,夜以继日,补齐了向法国船级社报审的全部资料、完成了全部技术设计图纸的修改并进行生产设计。当荷兰技术总监再次来厂,审看全新绘制的电气图纸后,竖起大拇指说,“这是教授级的水平”。
船舶入海试航,是一场实战检验。2006年5月,荷兰的首制船载着近百名船厂技术人员驶入大海。为期一周的试航中,在遇到了12级大风和浪涌的海况下,完成了一系列航行试验并全部达标,BV验船师和船东十分满意。返航途中,荷兰船东负责人来到总工蔡惠礼、副总工周洋的船上办公室,郑重承诺不仅放弃追索延期罚款,还要奖励每艘船50万美元。
2013年,慕名而来的美国潮水公司,委托镇江船厂建造六艘电力推进海洋石油平台供应船,其电站等全套设备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且电压与频率等级又很特殊。西门子专家建议从西欧进口测功设备,“否则无法满足电站试验要求”。有关供应商也上门催促尽快签订合同,说订迟了来不及供货。
一套进口测功设备价值700多万元人民币,真的必须花这笔钱吗?厂长郭琰专门征询周洋的意见。周洋表示,可以自己造。
消息传开,引起了厂里的争议。不少人担心不按外方要求进口测功设备,万一电站试验不成功,影响按期交货,就不仅仅是700多万元的事情,还将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厂里为此召开了几乎所有部门领导参加的专题研讨会。是买进口还是自已造?事关8个多亿产值的重大项目,一时难以统一思想。
当此关头,周洋坚定地表示:“技术上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看到他这样的态度,凭着对他的了解和信任,郭琰最终下定决心,不买进口自己造!周洋不负众望,终于拿出了更先进的两台套测功设备,同时还设计了一台与其配套的遥控装置,总费用不到100万元。
周洋在船厂变电所指导工作
按协议,电站调试由外方承担。谁知,外方人员在两个多月的调试后,竟然说船厂的测功设备不好用,准备走人。是驴不走还是磨不转?周洋上船查明情况。在正式谈判中,他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他所表现出的专业水平,令外方人员肃然起敬。
接下来的日子,外方人员用船厂自主制造的测功设备,顺利完成了六艘美国海工船的电站调试,同时,也与周洋等中国工程师结下了友谊。
周洋在指导年轻工程师
2016年,周洋和他的研究生据此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并申请了国家专利,现已获授权。
富有创造力难得的
科技人才
20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千家万户迅速用上了各种家电。同时,人们遇到了过电压造成家电烧坏的困扰,新民晚报等报纸为此呼吁专家攻关解决民生难题。
1988年10月17日,中国经济信息报头版题为《甭为家用电器的安全操心,过电压安全装置在镇江诞生》的消息,宣布了周洋研制的“过电压自动断电开关”获得国家专利。周洋,在船舶行业、电气工程领域声名远播,这次他又为中国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81岁的镇江船厂原厂长、党委书记、总工程师蔡惠礼说,周洋既有“教授”的理论,又有“技师”的实践,更富有创造力,是个难得的科技人才。
全省船舶行业首家列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保持20多年的镇江船厂,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系列全回转轮作船,建造数量和船型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建造的高端特种海洋工程船舶,遍布全球数十个国家;具有3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获得国家专利近百项……
1995年试航归来,周洋与荷兰船东代表合影
站在镇江船厂科技第一方阵前列的周洋,从事电气工程半个多世纪,从技术员到高级工程师,几乎年年都是厂先进工作者,退休后的2006年还被评为厂生产标兵,如今还留任厂副总工程师。他在电工领域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培训等方面,屡有建树,硕果累累,桃李芬芳。在专家学者云集的镇江市电工技术学会中,他担任了两届秘书长、三届理事长。
40年来,他发表了科技论文70余篇;申请专利35项;仅近六年来,他带领的团队就申请专利31项,已获授权19项。今年以来,周洋和他的助手接连获得三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三项发明的意义非凡,应用到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巨型邮轮、航母舰艇等电站中,如遇到突发事件造成部分发配电设备损坏,电力系统能耐受冲击,继续可靠地供电。
遨游电气海洋,勇立科技潮头。周洋数十年如一日,奉献自己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智慧,谱写了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生篇章。
作者:董洪林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