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改革开放40年】从书信到微信,镇江通讯这40年在手指间倏忽而过

2018-09-25 15:06

今日镇江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多数人的信息传递是在现实空间中完成的,要么走街串巷、口耳相传,要么白纸黑字、舟车相递。

当时,电话是最快捷的方式,较为普遍的是书信,然后就是电报挂号。发电报要把汉字翻译成数码,通过无线电发送到对方邮局,再翻译还原成文字。从座机到寻呼机、“小灵通”、“大哥大”、手机信息、因特网、E-mail,还有现在盛行的QQ、微信等,电讯生活丰富多彩。

鸿雁飞书,在那个青春激昂的年代

生于改革开放年代的孔女士擅长弹钢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一位国际友人结为笔友,对方当时也是一位小女孩。那时,两人都刚上初一。她告诉记者,当时,她还没有通讯工具,和对方联系,只能通过书写英文信件,正好已经开始学习英语了,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英语水平。谁知,这一通信,就一直通到了她大学毕业,足足七八十封。双方不仅通信,而且逢到双方生日,都会给对方邮寄各自这里的特色礼物,可能就是一张明信片,或者一个小玩偶,或者是方巾、手帕等等。

60后黄先生高中毕业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着实高兴了好一阵。他考取的是上海第一医学院,考上大学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学校小卖部买了学校的信封,写了一封简单的信件邮寄到镇江的家中,给父母报平安。

那时侯,基本是没有家长送孩子出远门上学的,都是孩子自己一个人出远门。到了地方,再报平安。后来,慢慢地,写信更多了,主要是给高中的同学写信。当时,他是在省镇中上学,人缘也特别好,班上男生比女生多不少,考取大学的学生也多,有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有在浙江大学的,有在上海同济大学的,还有在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的;有在外地当兵的,有在海南当兵的,也有在内蒙古当兵的,还有在浙江舟山当兵的......

那时,寄信的邮票相当便宜,一般本埠就4分钱,寄往外埠的8分钱。当时,学校小卖部里还会卖一种航空信封,蓝白相间的两条杠,非常漂亮,而且相比学校的牛皮或者白色信封,比较便宜。

那时,黄先生一般情况下都是购买航空信封寄信,需要表明自己学校身份的时候,才会使用花上一两角钱购买学校的信封寄信。想想当时寄信时他都喜欢直接用舌头舔舔信封的封口,就“激活”其中的胶水了。回忆起当年的青春岁月,他感觉心头幸福满满。

通讯工具,承载着速度的不断提升

上世纪80年代末,互联网诞生了。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真来说是一种打击。只要通过Email,就可以传输鸿篇巨著,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只要鼠标一点,就可传输完毕。

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上又出现了寻呼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BP机。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哥大”出现了,一般拥有“大哥大”的都是富商、大老板。1998年夏季,长江洪水泛滥。时任京江晚报采访部主任的董洪林向别人借了一部“大哥大”,前往洪水区域,向后方发稿。当时,“大哥大”一直挺精贵,最早有3万元,后来稍稍降了些,但也有两万多元。重量也比较重,大约有一公斤多。

他记得有一次,润州区的一个村子被洪水淹了,他来到最前线口头发稿。他身披军用雨衣,洪水已经淹没了半人深,董主任个头挺高大,差不多有1。8米的高度,半个身体被淹,足见洪水之猛。而且,随着洪水的升降,人还要不停移动。他还记得,他口头发稿时,后方由总编办主任张良国记录,同时,还要不停地了解洪水的进程,尽可能在中午截稿前了解到最新鲜的新闻事实。

再后来,首先出现了“小灵通”,之后不同功能、品牌、性能的手机也陆陆续续出现了。有按键的、有滑屏的,后来又有了智能机,品牌不一,苹果、华为、VIVO、OPPO、三星、小米……不仅电脑上可以使用QQ,而且手机上使用QQ更方便。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用上了手机微信,还有微信朋友圈,已成为不少市民睡觉前后的必看项目。

市民贾女士说,她家中依然保留着不同品牌、功能的手机近10部。之前的小灵通,看到它,仿佛就感受到她工作初期的岁月,因为她的工作是需要和外界打交道的,那时候,就是通过这部小灵通,帮了她不少忙。再后来,诺基亚、三星、小米、苹果手机,和她在一起,成为她的好伙伴。

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韦工师傅,在中山路上一家门面修理手机。他说,他1997年开始从事这一行当,到目前已经整整31年了。从1997年起的修理BP机、大哥大到后来各种品牌的手机,他也见证了通讯设备的变迁。

国产某型手机正面照。新华网 何中然 摄

他说,1997年刚有BP机的时候,修理量还挺大,主要修理的是主板级的电阻、电容等元器件,后来有了“大哥大”,维修得反而不怎么多了,主要围绕外围的内容修理,因为紧随着各种手机的出现,主板已经不怎么维修了,因为更新换代得太快。而且,BP机、大哥大都是模拟机,后来出现的手机,先有了2G网络,但上网速度相当慢,随后,陆陆续续有了3G、4G网络,紧接着,5G网络也是呼之欲出。手机的品牌也是五花八门,从最早的摩托罗拉、诺基亚、小米到后来流行的华为、苹果等,屏幕也是从最先的黑白屏、彩屏、翻盖、滑盖到后来的旋转屏,还有翻盖、直板的老人手机。

如今,手机上不仅可安装社交软件QQ、微信等,还可以安装各式各样的APP。而且,手机安装了QQ、微信后,和别人交流得越来越顺畅。现在,人们手握手机的频率越来越高,不是打电话,就是玩微信、发QQ等,不少人已经依赖上手机。自从安装上各种APP,通过手机购物、吃饭、买车票、发朋友圈等等,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通讯方便了,一些市民更加“怀旧”

如今,虽然通讯越来越方便了,但钟情于收藏信件、邮寄明信片、收藏明信片的市民还有不少。70后刘女士从家中拿出了一大沓厚厚的明信片,她说,这些都是以前上学时同学之间互相送的,有小学同学的,初中同学的,高中同学的,还有大学同学的,都留着呢!现在,时不时还会拿出来看一看,也是一种青春的记忆吧!   不过,她说,还是有一些规律的,当时小学时,一般以同学间书写较为简单的书签居多;到了初中,同学中,既有送贺年卡和明信片,也有邮寄贺年卡和明信片的;到了高中,邮寄的成分更多一些了,因为不少学生都不在一所学校上学了。到了大学,能考上一所大学的,更是少之又少,考上大学的都是天各一方,对曾经的小伙伴更加思念,这时候,到了大学,首先会给曾经的同学写信表达思念。如果有爱恋的男女朋友的话,那更是在信中有说不完的悄悄话。

孔女士拿出自己收藏的曾经的信件说,记得就在1996年3月,从日本寄来了这封如同16K纸张大小的牛皮信封,上面贴着4张共210日元的日本邮票,打开看后发现,里面除了有一封信件外,还有一件小礼物,这是日本的这位小姑娘给她赠送的生日礼物,一件漂亮的真丝方巾。


她向记者展示了这条真丝方巾(如图)。她说起这些,就想起了当年和她在学校相聚时的美好时光。

她们俩一般写信用英语交流比较多的内容就是双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双方国家发生的一些大事、趣事,还有一些身边的事情,再有就是互相讨教英语的学习。记者发现,孔女士的那位笔友英文书写相当规范,仿佛打印的一般,真的让人惊叹!(全媒体记者 邱隆洪 孙霞)

编辑:缪小兵

48

今日镇江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多数人的信息传递是在现实空间中完成的,要么走街串巷、口耳相传,要么白纸黑字、舟车相递。

当时,电话是最快捷的方式,较为普遍的是书信,然后就是电报挂号。发电报要把汉字翻译成数码,通过无线电发送到对方邮局,再翻译还原成文字。从座机到寻呼机、“小灵通”、“大哥大”、手机信息、因特网、E-mail,还有现在盛行的QQ、微信等,电讯生活丰富多彩。

鸿雁飞书,在那个青春激昂的年代

生于改革开放年代的孔女士擅长弹钢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一位国际友人结为笔友,对方当时也是一位小女孩。那时,两人都刚上初一。她告诉记者,当时,她还没有通讯工具,和对方联系,只能通过书写英文信件,正好已经开始学习英语了,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英语水平。谁知,这一通信,就一直通到了她大学毕业,足足七八十封。双方不仅通信,而且逢到双方生日,都会给对方邮寄各自这里的特色礼物,可能就是一张明信片,或者一个小玩偶,或者是方巾、手帕等等。

60后黄先生高中毕业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着实高兴了好一阵。他考取的是上海第一医学院,考上大学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学校小卖部买了学校的信封,写了一封简单的信件邮寄到镇江的家中,给父母报平安。

那时侯,基本是没有家长送孩子出远门上学的,都是孩子自己一个人出远门。到了地方,再报平安。后来,慢慢地,写信更多了,主要是给高中的同学写信。当时,他是在省镇中上学,人缘也特别好,班上男生比女生多不少,考取大学的学生也多,有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有在浙江大学的,有在上海同济大学的,还有在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的;有在外地当兵的,有在海南当兵的,也有在内蒙古当兵的,还有在浙江舟山当兵的......

那时,寄信的邮票相当便宜,一般本埠就4分钱,寄往外埠的8分钱。当时,学校小卖部里还会卖一种航空信封,蓝白相间的两条杠,非常漂亮,而且相比学校的牛皮或者白色信封,比较便宜。

那时,黄先生一般情况下都是购买航空信封寄信,需要表明自己学校身份的时候,才会使用花上一两角钱购买学校的信封寄信。想想当时寄信时他都喜欢直接用舌头舔舔信封的封口,就“激活”其中的胶水了。回忆起当年的青春岁月,他感觉心头幸福满满。

通讯工具,承载着速度的不断提升

上世纪80年代末,互联网诞生了。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真来说是一种打击。只要通过Email,就可以传输鸿篇巨著,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只要鼠标一点,就可传输完毕。

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上又出现了寻呼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BP机。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哥大”出现了,一般拥有“大哥大”的都是富商、大老板。1998年夏季,长江洪水泛滥。时任京江晚报采访部主任的董洪林向别人借了一部“大哥大”,前往洪水区域,向后方发稿。当时,“大哥大”一直挺精贵,最早有3万元,后来稍稍降了些,但也有两万多元。重量也比较重,大约有一公斤多。

他记得有一次,润州区的一个村子被洪水淹了,他来到最前线口头发稿。他身披军用雨衣,洪水已经淹没了半人深,董主任个头挺高大,差不多有1。8米的高度,半个身体被淹,足见洪水之猛。而且,随着洪水的升降,人还要不停移动。他还记得,他口头发稿时,后方由总编办主任张良国记录,同时,还要不停地了解洪水的进程,尽可能在中午截稿前了解到最新鲜的新闻事实。

再后来,首先出现了“小灵通”,之后不同功能、品牌、性能的手机也陆陆续续出现了。有按键的、有滑屏的,后来又有了智能机,品牌不一,苹果、华为、VIVO、OPPO、三星、小米……不仅电脑上可以使用QQ,而且手机上使用QQ更方便。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用上了手机微信,还有微信朋友圈,已成为不少市民睡觉前后的必看项目。

市民贾女士说,她家中依然保留着不同品牌、功能的手机近10部。之前的小灵通,看到它,仿佛就感受到她工作初期的岁月,因为她的工作是需要和外界打交道的,那时候,就是通过这部小灵通,帮了她不少忙。再后来,诺基亚、三星、小米、苹果手机,和她在一起,成为她的好伙伴。

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韦工师傅,在中山路上一家门面修理手机。他说,他1997年开始从事这一行当,到目前已经整整31年了。从1997年起的修理BP机、大哥大到后来各种品牌的手机,他也见证了通讯设备的变迁。

国产某型手机正面照。新华网 何中然 摄

他说,1997年刚有BP机的时候,修理量还挺大,主要修理的是主板级的电阻、电容等元器件,后来有了“大哥大”,维修得反而不怎么多了,主要围绕外围的内容修理,因为紧随着各种手机的出现,主板已经不怎么维修了,因为更新换代得太快。而且,BP机、大哥大都是模拟机,后来出现的手机,先有了2G网络,但上网速度相当慢,随后,陆陆续续有了3G、4G网络,紧接着,5G网络也是呼之欲出。手机的品牌也是五花八门,从最早的摩托罗拉、诺基亚、小米到后来流行的华为、苹果等,屏幕也是从最先的黑白屏、彩屏、翻盖、滑盖到后来的旋转屏,还有翻盖、直板的老人手机。

如今,手机上不仅可安装社交软件QQ、微信等,还可以安装各式各样的APP。而且,手机安装了QQ、微信后,和别人交流得越来越顺畅。现在,人们手握手机的频率越来越高,不是打电话,就是玩微信、发QQ等,不少人已经依赖上手机。自从安装上各种APP,通过手机购物、吃饭、买车票、发朋友圈等等,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通讯方便了,一些市民更加“怀旧”

如今,虽然通讯越来越方便了,但钟情于收藏信件、邮寄明信片、收藏明信片的市民还有不少。70后刘女士从家中拿出了一大沓厚厚的明信片,她说,这些都是以前上学时同学之间互相送的,有小学同学的,初中同学的,高中同学的,还有大学同学的,都留着呢!现在,时不时还会拿出来看一看,也是一种青春的记忆吧!   不过,她说,还是有一些规律的,当时小学时,一般以同学间书写较为简单的书签居多;到了初中,同学中,既有送贺年卡和明信片,也有邮寄贺年卡和明信片的;到了高中,邮寄的成分更多一些了,因为不少学生都不在一所学校上学了。到了大学,能考上一所大学的,更是少之又少,考上大学的都是天各一方,对曾经的小伙伴更加思念,这时候,到了大学,首先会给曾经的同学写信表达思念。如果有爱恋的男女朋友的话,那更是在信中有说不完的悄悄话。

孔女士拿出自己收藏的曾经的信件说,记得就在1996年3月,从日本寄来了这封如同16K纸张大小的牛皮信封,上面贴着4张共210日元的日本邮票,打开看后发现,里面除了有一封信件外,还有一件小礼物,这是日本的这位小姑娘给她赠送的生日礼物,一件漂亮的真丝方巾。


她向记者展示了这条真丝方巾(如图)。她说起这些,就想起了当年和她在学校相聚时的美好时光。

她们俩一般写信用英语交流比较多的内容就是双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双方国家发生的一些大事、趣事,还有一些身边的事情,再有就是互相讨教英语的学习。记者发现,孔女士的那位笔友英文书写相当规范,仿佛打印的一般,真的让人惊叹!(全媒体记者 邱隆洪 孙霞)

编辑:缪小兵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