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致敬40年 镇江再出发】老区开发:精准帮扶走在前列

2018-09-19 08:22

夏秋之交,茅山脚下的丁庄村举办了新一届葡萄节,果农们正盘点着丰收致富的喜悦。很多人都知道,茅山老区是全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是苏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曾为抗战胜利作出过巨大牺牲,也一度因为自然、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局限,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相对滞后。

如何精准扶贫、如何精准脱贫?改革开放以来,镇江在老区建设、扶贫开发工作上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接续打出了一系列漂亮的“组合拳”,老区面貌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区人民加快实现脱贫奔小康,和全市人民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巨大、深刻、显著变化的背后,是早在30多年前镇江建设开发老区之初就埋下了探索创新的改革种子。

对症施策结对扶贫

1985年12月15日的《镇江日报》,在头版二条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真心真意支援 扎扎实实贡献》,报道称“我市开发茅山、建设茅山的序幕已经拉开,自市属15个工业局(公司)和茅山地区的15个乡结成‘对子’后,近两个月来,15个局(公司)做了不少工作。14日,在市茅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开发指导小组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副市长王云海说,他们是真心真意支援,扎扎实实贡献。”

镇江日报当年报道截图

时任镇江市乡镇工业局副局长、市茅山老区开发指导小组副组长兼茅山开发办公室主任的魏芳琴对当初结对扶贫的火热场景至今仍记忆犹新。她介绍,1985年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全省38个乡镇列入“茅山老区经济开发示范区”,镇江占到了15个。市茅办对老区情况作了调研,结果是:这些乡镇的工农业总产值处于全市的底部,没有一家年产值在300万元以上的企业,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482元,老区“草房很普遍、瓦房很少见,楼房看不见”,老区人民更面临着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通讯难等“四难”……

如何迅速改变老区的贫困现状,镇江对症施策,开出了老区、城区、开发区联动,局乡挂钩、厂村挂钩、厂企挂钩的良方,帮助老区各个乡镇建立自主产业,实现自身造血。

魏芳琴按照镇江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带领一班人加班加点深入调查、制订方案、研究措施、指导工作。市化工、二轻、机械等部门多次到挂钩乡实地调查,制订发展计划,落实支援项目;市建委派出专业团队帮助研究茅山风景区规划;市水利局将茅山水库的建设列为重点;市交通局对茅山地区的公路进行了全面规划……

社会各界对老区的帮扶可谓真切无私、全心全意。现任镇江市老区开发促进会、扶贫开发协会顾问的魏芳琴回忆说,当年市乡镇工业局帮助建设了行香地毯厂;市汽车公司将下属铸件厂的行车、化验设备转让给茅山农具厂,提高其工艺装备能力;市轻工局所属企业将弓型锯床、轴承外壳等产品扩散到天王乡……

众人拾柴火焰高,因为用好了结对扶贫,镇江老区建设从此走上了全面开发、综合治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脱贫攻坚重点推进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结对扶贫自此成为镇江脱贫攻坚的一大特色,得到省领导肯定,在全省推广。魏芳琴介绍,随后镇江又扩大到38个部门与老区19个乡镇结对,到1992年还增加了10个大集团与老区乡镇挂钩帮扶,2002年针对实际情况重新调整后,有58个单位与老区19个乡镇挂钩帮扶…… 

脱贫攻坚要精准到位,必须重点解决好“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进入新世纪,镇江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各级书记抓脱贫、上下齐心帮致富”的生动局面,大家把脱贫攻坚作为分内之责,纷纷因地制宜找路子,量身定做促帮扶。

扶贫更要扶智,从2001年开始,市老区开发促进会、扶贫开发协会同市关工委、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和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已连续17年组织“百名教授老区行”活动,先后组织2890余人次送科技、送卫生、送文化下乡,赠送图书2万册、科技资料9.16万件,开展咨询服务10880余人次,赠送电脑、维修家电2080台。2013年至2017年五年间,全市老促会和扶贫开发协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累计资助1650名贫困农民子女上学,资助资金287.7万元,同时还为老区人民无偿提供法律、种植养殖、农机、水利、企业管理、农产品加工等系列服务,越来越受到老区人民的欢迎。

老区剩余劳动力是一种潜在资源优势,只要合理开发,就能释放出强大的脱贫能量。仅2013年至2017年,镇江市老促会、扶贫开发协会举办的各类科技培训班就有753期,参训农民37037人次。

从2016年起“百村万户”达新标行动正式启动,向着“双八”目标迈进。通过完善挂钩帮扶机制,整合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扶贫,经过努力,如今我市老区不少经济薄弱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农村低收入人口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已经稳定达到了80万元和8000元以上。

老区振兴全面开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乡村振兴列为国家重要战略,把老区建设、精准扶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立足“为党和政府分忧,为贫困百姓解难,为老区振兴助力”,镇江把“精准务实”的核心要求贯穿于老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始终,聚焦老区全面振兴发展。

镇江市老促会、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龚国祥介绍,老区建设、扶贫脱贫两手抓,突出“精准”二字,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因人而异,既解决收入性贫困又解决支出性贫困,既解决收入问题又解决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着力建立健全低收入群体自我造血功能和长效兜底机制。镇江各级“两会”分别选择了句容市戴庄村、丹阳市杏虎村、丹徒区五塘村和扬中市中华村等进行不同类型的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试点,形成了戴庄经验、西冯模式等典型做法。在此基础上,又扩大到全市64个联系点的村,进行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的示范扩大,令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平均高于各市区2.5个百分点。

镇江还将以户为单位的单向扶贫转换到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上来,构建起农民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思路,形成了多项目推进、多产业发展、多渠道增收、多类型促进的帮扶新格局。句容市结合丘陵农业资源项目开发,着力加强高效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丹阳、丹徒等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有效实施产业化扶贫。

发挥传统优势,镇江继续认真组织结对扶贫。魏芳琴介绍,近年来,不少挂钩单位拿出了资金支持老区经济薄弱村的项目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镇江全市204个薄弱村共有411个项目,总投资9.84亿元,村集体增收6716.5万元。

根据部署,到“十三五”末,茅山老区农民收入年均增幅将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实现茅山老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全媒体记者 栾继业 见习记者 曹源)

编辑:陈路

65

夏秋之交,茅山脚下的丁庄村举办了新一届葡萄节,果农们正盘点着丰收致富的喜悦。很多人都知道,茅山老区是全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是苏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曾为抗战胜利作出过巨大牺牲,也一度因为自然、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局限,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相对滞后。

如何精准扶贫、如何精准脱贫?改革开放以来,镇江在老区建设、扶贫开发工作上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接续打出了一系列漂亮的“组合拳”,老区面貌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区人民加快实现脱贫奔小康,和全市人民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巨大、深刻、显著变化的背后,是早在30多年前镇江建设开发老区之初就埋下了探索创新的改革种子。

对症施策结对扶贫

1985年12月15日的《镇江日报》,在头版二条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真心真意支援 扎扎实实贡献》,报道称“我市开发茅山、建设茅山的序幕已经拉开,自市属15个工业局(公司)和茅山地区的15个乡结成‘对子’后,近两个月来,15个局(公司)做了不少工作。14日,在市茅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开发指导小组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副市长王云海说,他们是真心真意支援,扎扎实实贡献。”

镇江日报当年报道截图

时任镇江市乡镇工业局副局长、市茅山老区开发指导小组副组长兼茅山开发办公室主任的魏芳琴对当初结对扶贫的火热场景至今仍记忆犹新。她介绍,1985年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全省38个乡镇列入“茅山老区经济开发示范区”,镇江占到了15个。市茅办对老区情况作了调研,结果是:这些乡镇的工农业总产值处于全市的底部,没有一家年产值在300万元以上的企业,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482元,老区“草房很普遍、瓦房很少见,楼房看不见”,老区人民更面临着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通讯难等“四难”……

如何迅速改变老区的贫困现状,镇江对症施策,开出了老区、城区、开发区联动,局乡挂钩、厂村挂钩、厂企挂钩的良方,帮助老区各个乡镇建立自主产业,实现自身造血。

魏芳琴按照镇江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带领一班人加班加点深入调查、制订方案、研究措施、指导工作。市化工、二轻、机械等部门多次到挂钩乡实地调查,制订发展计划,落实支援项目;市建委派出专业团队帮助研究茅山风景区规划;市水利局将茅山水库的建设列为重点;市交通局对茅山地区的公路进行了全面规划……

社会各界对老区的帮扶可谓真切无私、全心全意。现任镇江市老区开发促进会、扶贫开发协会顾问的魏芳琴回忆说,当年市乡镇工业局帮助建设了行香地毯厂;市汽车公司将下属铸件厂的行车、化验设备转让给茅山农具厂,提高其工艺装备能力;市轻工局所属企业将弓型锯床、轴承外壳等产品扩散到天王乡……

众人拾柴火焰高,因为用好了结对扶贫,镇江老区建设从此走上了全面开发、综合治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脱贫攻坚重点推进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结对扶贫自此成为镇江脱贫攻坚的一大特色,得到省领导肯定,在全省推广。魏芳琴介绍,随后镇江又扩大到38个部门与老区19个乡镇结对,到1992年还增加了10个大集团与老区乡镇挂钩帮扶,2002年针对实际情况重新调整后,有58个单位与老区19个乡镇挂钩帮扶…… 

脱贫攻坚要精准到位,必须重点解决好“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进入新世纪,镇江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各级书记抓脱贫、上下齐心帮致富”的生动局面,大家把脱贫攻坚作为分内之责,纷纷因地制宜找路子,量身定做促帮扶。

扶贫更要扶智,从2001年开始,市老区开发促进会、扶贫开发协会同市关工委、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和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已连续17年组织“百名教授老区行”活动,先后组织2890余人次送科技、送卫生、送文化下乡,赠送图书2万册、科技资料9.16万件,开展咨询服务10880余人次,赠送电脑、维修家电2080台。2013年至2017年五年间,全市老促会和扶贫开发协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累计资助1650名贫困农民子女上学,资助资金287.7万元,同时还为老区人民无偿提供法律、种植养殖、农机、水利、企业管理、农产品加工等系列服务,越来越受到老区人民的欢迎。

老区剩余劳动力是一种潜在资源优势,只要合理开发,就能释放出强大的脱贫能量。仅2013年至2017年,镇江市老促会、扶贫开发协会举办的各类科技培训班就有753期,参训农民37037人次。

从2016年起“百村万户”达新标行动正式启动,向着“双八”目标迈进。通过完善挂钩帮扶机制,整合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扶贫,经过努力,如今我市老区不少经济薄弱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农村低收入人口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已经稳定达到了80万元和8000元以上。

老区振兴全面开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乡村振兴列为国家重要战略,把老区建设、精准扶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立足“为党和政府分忧,为贫困百姓解难,为老区振兴助力”,镇江把“精准务实”的核心要求贯穿于老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始终,聚焦老区全面振兴发展。

镇江市老促会、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龚国祥介绍,老区建设、扶贫脱贫两手抓,突出“精准”二字,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因人而异,既解决收入性贫困又解决支出性贫困,既解决收入问题又解决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着力建立健全低收入群体自我造血功能和长效兜底机制。镇江各级“两会”分别选择了句容市戴庄村、丹阳市杏虎村、丹徒区五塘村和扬中市中华村等进行不同类型的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试点,形成了戴庄经验、西冯模式等典型做法。在此基础上,又扩大到全市64个联系点的村,进行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的示范扩大,令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平均高于各市区2.5个百分点。

镇江还将以户为单位的单向扶贫转换到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上来,构建起农民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思路,形成了多项目推进、多产业发展、多渠道增收、多类型促进的帮扶新格局。句容市结合丘陵农业资源项目开发,着力加强高效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丹阳、丹徒等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有效实施产业化扶贫。

发挥传统优势,镇江继续认真组织结对扶贫。魏芳琴介绍,近年来,不少挂钩单位拿出了资金支持老区经济薄弱村的项目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镇江全市204个薄弱村共有411个项目,总投资9.84亿元,村集体增收6716.5万元。

根据部署,到“十三五”末,茅山老区农民收入年均增幅将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实现茅山老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全媒体记者 栾继业 见习记者 曹源)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