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京口区荣登“2018年中国百强区”榜单 36年来每个“京口高度” 铸就今天的辉煌

2018-09-15 13:55

   今日镇江讯     近日,《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发布(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公布了2018年中国百强区榜单。其中,镇江市京口区荣登榜单。不仅如此,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节奏,京口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区、中国民生建设百强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以及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创造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京口高度”,步入了全国中小城市发展的“第一方阵”。

15日,记者从京口区了解到,京口始建于1983年。1983年8月,镇江市调整行政区划,组建城区和郊区政府,1984年初正式将城区更名为京口区。作为镇江市的主城区、纯城区,新生的京口是那么的“单薄”:城市面貌破旧不堪,城市商业零散而布,没有第一产业,工业总产值仅有三千万,年产值超过300万元的骨干企业只有一家。

京口人没有等待。到1986年底,仅用3年时间,就全面完成了经济总量五年翻番目标。1991年全区工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1991年末,华联商厦在严寒中隆重开业并一炮打响,随即开始刷新镇江商业的各项记录,给镇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京口记忆”。1992年,华联商厦实现销售6000万元,利税300万元,创造了镇江乃至全省、全国的商贸奇迹。

翻开京口区志,我们可以看到:1992年,京口区始有第一产业。随着镇江市区新一轮区划调整,京口告别了纯城区时代,迈入了城乡一体化的全新征程。当年11月,象山、谏壁等乡镇场圃并入。区委、区政府确立了“城乡一体大推进,两翼齐飞奔小康,发展速度争一流,人均GDP超万元”的奋斗目标。通过狠抓城区贸易和乡镇工业这两个经济发展的引擎,1995年与1992年同口径相比,主要经济指标翻了两番,经济效益大幅增长。

只有改革,才能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推动各个层面的开拓创新。从90年代初开始,该区着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对各类企业进行所有制改革,到1998年底,全区共完成各种类型的改制企业359家,累计盘活存量资产1.8亿元,带动增量资产1.95亿元。

进入新千年后,京口确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响亮地提出了以项目建设为龙头、打造镇江“东部商圈”的口号,大力发展沿路经济、高校经济、流通贸易等第三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新一轮发展。1997年,镇江商业城建成营业,城市商贸进入“商业城时代”。2003年,这是江苏开启“两个率先”进程、发力全面小康建设的起始之年,也是奠定京口未来制造业发展基础的关键一年。这年3月,京口工业园正式开工建设。2006年底,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京口工业园升格为省级开发区,成为全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

2003年12月,在已经属地管理的共青团农场,组建新民洲生态工业园管委会。2006年6月,区委、政府正式设立新民洲港口产业园,并发出了“跨过长江去、建设新港区”的战略动员令。2009年3月,新民洲港区总规通过原交通部和江苏省政府联合批准。2014年6月,又更名为新民洲临港产业园。由此,在大江两岸,两个园区隔江呼应,竞相发展,成为今日京口至关重要的两个增长极。

靠高举改革开放大旗,靠全区上下不懈努力,2007年底,一个让广大干部群众欢欣鼓舞的消息传遍京口大地——京口顺利实现省定小康指标值,人均GDP 52868元,城市化水平达9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13元,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这是区委、区政府对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向京口人民交出的满意答卷。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口袋越来越实,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5693元和25437元,同比增长8.8%和8.2%,四年中首次全面超越GDP增速。目前,全区上市企业是17家,京美小屋7个--实现各街道全覆盖。

纵观京口建区36年来的发展历史,一代又一代京口人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把握了一次次历史机遇,克服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实现了一轮轮创新发展,铸就了京口今天的辉煌与荣耀,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纷呈的“京口高度”。(通讯员   梅永生   全媒体记者  朱美娜)

编辑:吴悠

49

   今日镇江讯     近日,《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发布(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公布了2018年中国百强区榜单。其中,镇江市京口区荣登榜单。不仅如此,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节奏,京口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区、中国民生建设百强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以及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创造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京口高度”,步入了全国中小城市发展的“第一方阵”。

15日,记者从京口区了解到,京口始建于1983年。1983年8月,镇江市调整行政区划,组建城区和郊区政府,1984年初正式将城区更名为京口区。作为镇江市的主城区、纯城区,新生的京口是那么的“单薄”:城市面貌破旧不堪,城市商业零散而布,没有第一产业,工业总产值仅有三千万,年产值超过300万元的骨干企业只有一家。

京口人没有等待。到1986年底,仅用3年时间,就全面完成了经济总量五年翻番目标。1991年全区工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1991年末,华联商厦在严寒中隆重开业并一炮打响,随即开始刷新镇江商业的各项记录,给镇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京口记忆”。1992年,华联商厦实现销售6000万元,利税300万元,创造了镇江乃至全省、全国的商贸奇迹。

翻开京口区志,我们可以看到:1992年,京口区始有第一产业。随着镇江市区新一轮区划调整,京口告别了纯城区时代,迈入了城乡一体化的全新征程。当年11月,象山、谏壁等乡镇场圃并入。区委、区政府确立了“城乡一体大推进,两翼齐飞奔小康,发展速度争一流,人均GDP超万元”的奋斗目标。通过狠抓城区贸易和乡镇工业这两个经济发展的引擎,1995年与1992年同口径相比,主要经济指标翻了两番,经济效益大幅增长。

只有改革,才能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推动各个层面的开拓创新。从90年代初开始,该区着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对各类企业进行所有制改革,到1998年底,全区共完成各种类型的改制企业359家,累计盘活存量资产1.8亿元,带动增量资产1.95亿元。

进入新千年后,京口确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响亮地提出了以项目建设为龙头、打造镇江“东部商圈”的口号,大力发展沿路经济、高校经济、流通贸易等第三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新一轮发展。1997年,镇江商业城建成营业,城市商贸进入“商业城时代”。2003年,这是江苏开启“两个率先”进程、发力全面小康建设的起始之年,也是奠定京口未来制造业发展基础的关键一年。这年3月,京口工业园正式开工建设。2006年底,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京口工业园升格为省级开发区,成为全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

2003年12月,在已经属地管理的共青团农场,组建新民洲生态工业园管委会。2006年6月,区委、政府正式设立新民洲港口产业园,并发出了“跨过长江去、建设新港区”的战略动员令。2009年3月,新民洲港区总规通过原交通部和江苏省政府联合批准。2014年6月,又更名为新民洲临港产业园。由此,在大江两岸,两个园区隔江呼应,竞相发展,成为今日京口至关重要的两个增长极。

靠高举改革开放大旗,靠全区上下不懈努力,2007年底,一个让广大干部群众欢欣鼓舞的消息传遍京口大地——京口顺利实现省定小康指标值,人均GDP 52868元,城市化水平达9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13元,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这是区委、区政府对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向京口人民交出的满意答卷。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口袋越来越实,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5693元和25437元,同比增长8.8%和8.2%,四年中首次全面超越GDP增速。目前,全区上市企业是17家,京美小屋7个--实现各街道全覆盖。

纵观京口建区36年来的发展历史,一代又一代京口人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把握了一次次历史机遇,克服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实现了一轮轮创新发展,铸就了京口今天的辉煌与荣耀,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纷呈的“京口高度”。(通讯员   梅永生   全媒体记者  朱美娜)

编辑:吴悠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