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曾经的镇江职业大学

2018-09-11 15:31

又是一年开学季,大一新生们在父母的陪同下踏进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园。在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今天,您是否还记得曾经的镇江职业大学,那个在改革开放最初期,为我市培养了大批人才的地方大学?

A


图一

84岁的高春华是对镇江职业大学最了解的人。

“当时镇江职业大学筹备小组共有三个人,我、李荫民、李晨,不过他们两个当时还有其他工作,所以算是以我为主。”在高春华的记忆里,当年镇江市职业大学创建的点点滴滴至今历历在目。

“‘四人帮’粉碎后,镇江地区成立了教师进修学校(图一),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办了一个脱产的大专班,发的是镇江师范专科学校镇江大专班的文凭。因为当时的办学地点就在弥陀寺巷,所以大家又戏称它为‘弥师大’。在这里,走出了一批骨干教师,这些来进修的老师,后来大部分都走上了教育战线的领导岗位(图二)。当时我们教室的墙上贴着的标语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图二

“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解决改革开放初期我市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镇江市决定在教师进修学校的基础上,把当时的镇江仪表职工大学、镇江机械职工大学并进来,组建镇江职业大学。地址是我选的,就在老体育场对面,健康路2号,原健康路小学的旧址上。”

高春华颇为骄傲地告诉记者,镇江职业大学的校名是她请茅以升题写的。

1984年镇江职业大学成立,高春华担任副校长,主持工作。既然是地方大学,高春华觉得如果校名由家乡名人题写将会非常有特色。于是她想到了茅以升。“因为他是我们镇江人的骄傲,同时我祖辈跟茅先生还有些交往渊源。小时候听父亲说,我的叔祖父高信臣与茅以升在南京陆军测量学校是同学。”高春华说,当时茅以升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她便写了一封信给他。“谁知茅以升到广州开会去了,我又让在广州工作的表妹拿着我的信去找他……茅老收到信后,很快就题了字寄回镇江,前后仅10来天,可见他对家乡事业很热心,当作要事来办。后来,镇江职业大学的校名(图三)和校报的报名都是用的茅老的题字。”

图三

“我们最开始办了法律、文秘和电子机械三个专业,都是镇江当时最急需的人才。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从江苏工学院(现为江苏大学)、镇江船舶学院(现为江苏科技大学)和镇江师范专科学校聘请老师来兼职,有几个班后来干脆就办在了这三所学校里面。……最开始全校也就小几百号学生,后来规模慢慢扩大,专业也越来越多,增加了文学、艺术、地理等专业。”

最让高春华骄傲的是,当年镇江职业大学的学生分配时是供不应求的。“当时有这么一句话:‘南大、北大不如职大’。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是我们在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学生的专业比较扎实,用人单位用我们的学生很放心。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刚刚恢复高考时间不长,全国各地都缺人才,镇江不少考到名牌大学的学生国家统一分配时都未能回镇江工作,倒不如我们职业大学的学生,就在本地分配,服务家乡建设。这些学生学习都很刻苦,一个个都很优秀,最初的那几届中很多人现在都是镇江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和部门领导了。”

B


图四

图五

这是一张镇江教育学院开学典礼的照片(图四),坐在主席台上的朱长辉(图五左一)是当时教育学院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如今,朱老已经86岁高龄了。

在镇江市职业大学蓬勃发展的同时,镇江教育学院也红红火火地发展着。

朱老告诉记者,与镇江市职业大学纳入高考录取系列,针对应届高中毕业生有所不同,镇江教育学院是专门针对中学老师办的。“当时社会上人才全面缺乏,师资力量也很匮乏。更重要的是,这时候国家开始下大力气抓教育了,那么优秀的师资一定是不可或缺的。”朱长辉说,最开始的镇江教育学院只办了两个班,分别为物理和英语,后来班级有所增加,涵盖的学科也同时增加。而来讲课的则是当时镇江地区11个县(市)各学科最优秀的任课老师。

“从这里我们走出了一批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还有一批骨干教师走上了教育条口的领导岗位,为镇江后来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朱长辉颇为自豪地说。

镇江教育学院的发展一直持续到1992年。那一年,教育部试点教育资源整合,镇江作为试点城市之一,将镇江职业大学、镇江教育学院和镇江电视大学合并,成立了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2001年,江苏省劳动经济学校建制并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2003年,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建制并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2014年11月,镇江开放大学挂牌成立,日常工作委托成人教育学院进行。

2015年建成高专新校区, 2017年申办本科镇江学院。

C


图六

43岁的姜伟1994年考入镇江高专,专业是中文文秘。对于自己的母校和专业,姜伟这样形容:“那个时候大学还没有扩招,真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上本科的人不多,我觉得自己能考上还挺不容易的。……那时候很多大学并不重视社会实践,不少同学都是找人盖个章,我们学校特别重视社会实践,所以我进入工作岗位后上手特别快。”

镇江高专搬入新校区后(图六),姜伟还特地回母校好好转了一转。“校园变大了,变美了,我拜访了以前的老师,听说现在有十几个院部30多个专业,我那时候和现在真的不能比了。”他特别期待自己的母校能申本成功,“到时候镇江就有属于自己的大学啦。”

图/陈大经  文/沙艳秋

编辑:陈路

59

又是一年开学季,大一新生们在父母的陪同下踏进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园。在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今天,您是否还记得曾经的镇江职业大学,那个在改革开放最初期,为我市培养了大批人才的地方大学?

A


图一

84岁的高春华是对镇江职业大学最了解的人。

“当时镇江职业大学筹备小组共有三个人,我、李荫民、李晨,不过他们两个当时还有其他工作,所以算是以我为主。”在高春华的记忆里,当年镇江市职业大学创建的点点滴滴至今历历在目。

“‘四人帮’粉碎后,镇江地区成立了教师进修学校(图一),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办了一个脱产的大专班,发的是镇江师范专科学校镇江大专班的文凭。因为当时的办学地点就在弥陀寺巷,所以大家又戏称它为‘弥师大’。在这里,走出了一批骨干教师,这些来进修的老师,后来大部分都走上了教育战线的领导岗位(图二)。当时我们教室的墙上贴着的标语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图二

“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解决改革开放初期我市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镇江市决定在教师进修学校的基础上,把当时的镇江仪表职工大学、镇江机械职工大学并进来,组建镇江职业大学。地址是我选的,就在老体育场对面,健康路2号,原健康路小学的旧址上。”

高春华颇为骄傲地告诉记者,镇江职业大学的校名是她请茅以升题写的。

1984年镇江职业大学成立,高春华担任副校长,主持工作。既然是地方大学,高春华觉得如果校名由家乡名人题写将会非常有特色。于是她想到了茅以升。“因为他是我们镇江人的骄傲,同时我祖辈跟茅先生还有些交往渊源。小时候听父亲说,我的叔祖父高信臣与茅以升在南京陆军测量学校是同学。”高春华说,当时茅以升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她便写了一封信给他。“谁知茅以升到广州开会去了,我又让在广州工作的表妹拿着我的信去找他……茅老收到信后,很快就题了字寄回镇江,前后仅10来天,可见他对家乡事业很热心,当作要事来办。后来,镇江职业大学的校名(图三)和校报的报名都是用的茅老的题字。”

图三

“我们最开始办了法律、文秘和电子机械三个专业,都是镇江当时最急需的人才。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从江苏工学院(现为江苏大学)、镇江船舶学院(现为江苏科技大学)和镇江师范专科学校聘请老师来兼职,有几个班后来干脆就办在了这三所学校里面。……最开始全校也就小几百号学生,后来规模慢慢扩大,专业也越来越多,增加了文学、艺术、地理等专业。”

最让高春华骄傲的是,当年镇江职业大学的学生分配时是供不应求的。“当时有这么一句话:‘南大、北大不如职大’。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是我们在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学生的专业比较扎实,用人单位用我们的学生很放心。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刚刚恢复高考时间不长,全国各地都缺人才,镇江不少考到名牌大学的学生国家统一分配时都未能回镇江工作,倒不如我们职业大学的学生,就在本地分配,服务家乡建设。这些学生学习都很刻苦,一个个都很优秀,最初的那几届中很多人现在都是镇江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和部门领导了。”

B


图四

图五

这是一张镇江教育学院开学典礼的照片(图四),坐在主席台上的朱长辉(图五左一)是当时教育学院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如今,朱老已经86岁高龄了。

在镇江市职业大学蓬勃发展的同时,镇江教育学院也红红火火地发展着。

朱老告诉记者,与镇江市职业大学纳入高考录取系列,针对应届高中毕业生有所不同,镇江教育学院是专门针对中学老师办的。“当时社会上人才全面缺乏,师资力量也很匮乏。更重要的是,这时候国家开始下大力气抓教育了,那么优秀的师资一定是不可或缺的。”朱长辉说,最开始的镇江教育学院只办了两个班,分别为物理和英语,后来班级有所增加,涵盖的学科也同时增加。而来讲课的则是当时镇江地区11个县(市)各学科最优秀的任课老师。

“从这里我们走出了一批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还有一批骨干教师走上了教育条口的领导岗位,为镇江后来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朱长辉颇为自豪地说。

镇江教育学院的发展一直持续到1992年。那一年,教育部试点教育资源整合,镇江作为试点城市之一,将镇江职业大学、镇江教育学院和镇江电视大学合并,成立了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2001年,江苏省劳动经济学校建制并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2003年,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建制并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2014年11月,镇江开放大学挂牌成立,日常工作委托成人教育学院进行。

2015年建成高专新校区, 2017年申办本科镇江学院。

C


图六

43岁的姜伟1994年考入镇江高专,专业是中文文秘。对于自己的母校和专业,姜伟这样形容:“那个时候大学还没有扩招,真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上本科的人不多,我觉得自己能考上还挺不容易的。……那时候很多大学并不重视社会实践,不少同学都是找人盖个章,我们学校特别重视社会实践,所以我进入工作岗位后上手特别快。”

镇江高专搬入新校区后(图六),姜伟还特地回母校好好转了一转。“校园变大了,变美了,我拜访了以前的老师,听说现在有十几个院部30多个专业,我那时候和现在真的不能比了。”他特别期待自己的母校能申本成功,“到时候镇江就有属于自己的大学啦。”

图/陈大经  文/沙艳秋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