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曙 张 杰 孔丹明
17岁入伍参军的农家子弟董兴书,在度过长达19年的军旅生涯后,于2001年转业到丹阳市公安局吕城派出所(两所合并前的运河派出所),由一位技术副营级、行政副连职部队干部转而成为公安战线的普通一兵。
17年来,董兴书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7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13年被评为丹阳市“十佳军转干部”;2014年被评为镇江市“四星级”社区民警;2015年5月,董兴书作为镇江公安系统的选手代表,在省公安厅组织的全省社区民警技能大比武中获得第一名——是所有选手中唯一的满分获得者;2016年,他被评为第四届“镇江最美警察”。
一辆旧电动车:
见证社区民警姓“社”
从转岗到吕城派出所的第一天起,董兴书就担任蔡塔社区(村)的社区民警。社区民警的一大基本特征就是走街串巷、走家串户,就是要在百姓丛中经常见到他的身影。
跟随董兴书下社区走访,不少居民大老远见到他就打起招呼:“董警官来啦!”有些人干脆亲切地称他“老董”。对来自居民的问候,老董都一一挥手还礼。居民邱留火告诉记者,董警官这人从不摆架子,“我们交流起来就像兄弟一样。”
蔡塔社区现有大小自然村28个、1500多户家庭。这1500多户家庭,董兴书每年“一个都不能少”地至少遍访一趟,有些家庭则远不止一趟。整个社区的地形地貌、沟沟坎坎,老董都了如指掌。莫说相关人口信息,就是谁家房屋结构,谁家门前有条河、有棵大树之类,被称为“蔡塔活地图”的董兴书都能说得出来。
老董当社区民警奔跑了17年,一辆小电动车伴随他的时间就有13年之久。这是单位配置的一辆白色警用电动车。13年来,轮胎换了三四次、电瓶也换了三四次,老董说:“到现在还能骑!”小小电动车见证了一位社区民警姓“社”的漫长岁月。老董风吹日晒地骑着它,在社区穿梭往来的身影,已经成为居民们脑海中熟悉而亲切的一道风景。
两上央视:
“小民警”引来“大报道”
老董说,从部队回来刚到派出所工作那阵子,自己确实面临过诸多不习惯,不仅业务上是个生手,连当地口音都不太听得懂,开展工作存在一定难度。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军人气质,凭着“多听、多看、多学”的勤奋精神,老董很快度过了这段转型期。多年下来,他已经一步步积累成为丹阳、镇江乃至全省公安系统的一名基层警务能手。
2014年4月的一天,董兴书在辖区内一家企业登记流动人口时,女职工尹某称自己的身份证已丢失。老董便让她写下自己的名字与出生年月,而家庭住址她却不肯写……直觉促使老董回所后迅速展开查询,一名全国通缉犯就此落网。
千千万万的社区民警原本是公安系统不算起眼的“小角色”,而这位“小警察”董兴书,却曾两度登上最高端媒体平台:继2010年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报道了老董经办的一起案例后,今年1月1日,央视《小区大事》栏目用时35分钟,以“社区民警董兴书”为题,深度讲述了老董这么多年扎根社区民警岗位的典型事迹。
“五勤”显神威:
全省比武勇夺第一
辖区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他那辆旧电动车的轮下滚过;而辖区里的每一个人,都装在他的脑海里。这是对老董作为社区民警工作的最贴切写照。
2015年5月,省公安厅首次组织了一场全省“四项建设”社区民警技术大比武,省内共有130名民警选手参加,董兴书是这次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10位镇江民警选手之一,也是来自丹阳市公安局的唯一选手。
比赛内容可谓极其之难。经过屏息凝神的艰苦鏖战,当老董在全部选手中唯一获得满分的消息传来,从领队到队友们,激动得将他团团抱住。老董也因此战不同寻常的佳绩,被镇江市公安局记三等次一次。
五十开外的老董,记忆力在全所上下令人无不叹服。然而,老董告诉记者,当时备战比武那段日子,他压力还是很大的,办公室、家里和随身,到处都是写满信息的小纸片,像学生背英语单词那样下功夫,有时凌晨两三点就起床,一直背到天亮。
其实,“小纸条”式的随时记载,已成为老董工作常态中的一大习惯。在他的口袋里,总会装着一本记录簿。久而久之,这一本本记录簿成为助力老董高效开展工作的“数据库”。蔡塔社区常住人口有7062人,暂住人口1235人,房屋出租房户372户,董兴书的人口核查差错率仅为千分之一。
那次全省比武夺冠回来不久,策应“民生警务”新形势,老董将自己的工作方法提炼概括为“五勤”:勤跑、勤记、勤思、勤巡、勤政。去年,老董的这一“五勤”工作法已被省公安厅收入《全省优秀社区民警工作法汇编》一书。
“五勤”练就了老董的一双火眼金睛,仅近5年以来,就先后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26名,提供线索破获案件36起。在他的管理下,蔡塔社区近3年来5类可防性案件逐年减少,为辖区点亮了一盏照亮平安和谐的红色警灯。
(作者单位:镇江日报社 镇江市公安局 丹阳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