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如今,年逾古稀的我很想他们,很想见见我的兄弟姐妹们。不知道他们在哪里,过得好吗?” 72年前,3岁左右的宋安华被家人送养,从镇江到上海到西藏,再回到上海。70多年过去了,前两天,宋奶奶又回到了镇江,回到了 “原点”,寻找自己失散了70多年的亲人。
“我应该是出生在1943年,属羊,生日可能是农历2月20日。”75岁的宋奶奶乡音已改,鬓毛已衰,但她还清楚地记得两个场景。一个场景是在她三岁左右,也就是1946年左右,母亲去世了,“很多人围着床哭,我靠在床边,没有哭。”另一个场景则是她被两个哥哥送走。“送我走的时候,我睡着的,到了新家醒了,站在床上一直哭。”
至于被送养的原因,宋奶奶说在她十二、三岁的时候,无意中翻到了养母的一本日记本,养母在日记中说,主要是因为她家当时生意失败,母亲去世,家里孩子比较多,大概有六、七个,父亲无力抚养,不得已送养。“我的养父叫刘志恒,养母叫宋遵秀(后改名宋植),养父在当时镇江的一家银行工作。从养母的日记本中我还得知,当时是养母的一位姓虞的邻居为两家牵的线。”
1948年,宋奶奶跟着养父母从镇江搬到了上海南市区南仓街208号。“1955年左右,有个邻居告诉我,有人来找我。养母因为心中有顾虑,当时便对来人说,没有这个孩子。” 1962年,宋奶奶师范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去西藏拉萨工作,1980年回到上海,把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留在了西藏。宋奶奶说,回到上海之后她也曾经动过寻找亲人的念头,但是考虑到养母的感受,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2005年,宋奶奶的养母去世。“孩子们也劝我找找自己的亲人,但是到哪里去找呢?毕竟信息那么少。”宋奶奶说,记忆中她小时候曾经叫过“孝(小)娣”这个名字,另外,她的左脚的第二个脚趾头缺了一截,可能是在三岁之前受过伤。
宋奶奶的儿子马先生告诉记者,母亲是在西藏经组织介绍和父亲结婚,父亲也是援藏干部。“1989年父亲因病去世,父亲的过世对我们打击非常大,尤其是对我母亲。”马先生说,特别是晚年后,常常看到母亲独自坐在家里发呆,可以感受到老人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五年前母亲动了一次大手术,所幸手术非常成功。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她越来越多回忆起以前的事。
“父母在藏工作期间,我独自在上海外婆家生活,从小学一直到参加高考,除了父母回上海探亲一家人相聚之外,平时一直是父母每两周一封家书伴随成长。最后悔的事是没有保存下从1973年到1980年7年间几百封饱含父母深情和谆谆教诲的家书。”马先生说,这次寻亲是母亲的一个心愿,他特别希望能帮助母亲实现这个心愿。
如果您有关于宋奶奶亲人的线索,可联系宋奶奶的家人,寻亲电话:18918259030。(朱秋霞)
编辑:陈路
[寻亲信息]
寻亲人:宋安华,曾用名:刘孝娣、刘静敏
原家庭所在地:江苏省镇江市
出生日期:1943年农历二月二十(年份准确,生日不定准确)
离散原因:家中困难被送养
送养时间:1946年左右
送养牵线人:虞姓邻居(为收养人邻居)
收养人信息:刘志恒(男)、宋遵秀(后改名宋植)(女)
收养人基本情况:刘志恒当时为镇江某银行职员,刘志恒、宋遵秀(宋植)夫妻1948年底迁居上海,居住上海市南市区南仓街208号。
送养家庭可能情况:宋安华本人回忆,她在家中排行老六或老七(可能),在她3岁左右时亲生母亲去世,后是两个哥哥把她送到领养人家中,哥哥当时应该也就10多岁。原家中可能是做生意的,后生意出问题导致家中困难。上世纪50年代偶然看到养母的日记,日记中记录了领养介绍人姓虞。 照片为宋安华家庭合影,后排左为宋安华。另前排中间为宋安华双胞胎女儿之一,和宋安华幼时较为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