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乡村振兴】“土壤医生”的二十一载春秋 ——访169学术技术带头人、镇江市农科院副研究员刘亚柏

2018-08-23 09:26

资料图 王呈  陆富生 王影华 摄

今日镇讯  他不是医生,却能望闻问切;他不劳鞍马,却用脚步丈量了镇江每片区域的土地。他守护土壤质量,把好农业安全的第一道关,让耕种者有肥田。他是专门给土壤“看病”的医生——169学术技术带头人、镇江市农科院副研究员刘亚柏。

今年是刘亚柏进入镇江农科院的第二十一个年头。刚走出校门时,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没有太多设想。这位农家子弟只想着,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脱离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就已经知足。

刘亚柏的第一项任务,是在镇江牧业科技示范园种植牧草。“那时候示范园刚刚成立,所有的硬件设施都还不到位。”刘亚柏告诉记者,示范园在句容的潘冲村。1997年,那里还只是一个穷困闭塞的小村庄,所谓的示范园也只是圈了一块地,盖了几间房子当作办公用房。没有水、没有电,连买菜都要到集镇上。“像这样的日子,我过了一年半。”刘亚柏说,回想起来的确挺辛酸,但当时却并不觉得苦。“没有电就点蜡烛,没有自来水就去塘里挑水,没有地方买菜就自己种些家常蔬菜……农村出来的孩子,吃这点辛苦算什么。”

这一待,就是十年。

资料图 张斌 姚晨 摄

“丘陵地区土地瘠薄、黏性大,一下雨就泥泞不堪,黄泥水四处漫。只要雨停了,日头晒上几天,立刻又干到龟裂。”这十年,刘亚柏摸透了当地土壤的“脾气”,也找到了改善土壤肥力的方法。种牧草、养牛羊,他第一个撸起袖子带头干,没有半点高知分子的模样。这十年,他和当地的村民走得很近,是远近都认识的“刘教授”。“示范园的作用就是要走在老百姓前面,成为‘带路人’,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这十年,刘亚柏更直观地认识到,农业离不开土壤,发展高效农业更离不开健康的土壤。

2007年,高效农业的概念刚刚开始兴盛。天王镇戴庄村作为试点单位之一,产业规模大、种植品种多、工作任务重,人手紧缺。刘亚柏来到戴庄,开启了他工作生涯的“第二个十年”。“因为人手不够,很多事情都没办法专岗专员。”回忆起十多年前初到戴庄,刘亚柏至今印象深刻。既是技术员,又要管合作社的运营,还兼任着对外联络人,负责销售。“那时候,真的是满负荷工作,每天忙得团团转。常常天还没亮,就有村民打电话来咨询问题。事情处理好了,一看时间,五点还不到。”

无论工作多忙,刘亚柏始终没有放下改善土壤的工作。他告诉记者,土壤改善工作周期长、工作量大,需要日积月累的重复劳动。“每块土地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地区之间土壤质量有差异,葡萄、草莓、桃子、茶叶……不同农作物对土壤肥力的需求也有差异,怎样找到最适合它们生长的土壤标准,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改善土地肥力,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刘亚柏给贫瘠的土地开出了“药方”:养鹅!鹅是食草动物,而且食量很大。鹅的排泄物是有机肥,能改良土壤。更重要的是,自然环境下养殖的鹅,营养价值高,很符合现代人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

资料图 季翔 摄

“药方”开出来了,却没有村民敢来试一试。“之前没有人这么干过,村民心里没底。鹅苗20元/只,这对村民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成本。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我们提供了500只鹅苗。”九月份收割有机稻,五月份种上红花草,然后用红花草喂鹅,鹅的粪便,在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料施入田里,从而增加土壤肥力,帮助作物生长得更加旺盛。村民兰涛是当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快他就尝到了甜头。“第一年就赚钱了,养鹅的利润达到40元/只,这下大家都敢放手去干了。”

说到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刘亚柏的神情里透着自豪。“我们还在不断探索增强土地肥力的方法,只要能给老百姓带来收益,我们付出再多心血都值得。”(见习记者 曹源 全媒体记者 王鹏程 通讯员 单延博)

编辑:陈路

31

资料图 王呈  陆富生 王影华 摄

今日镇讯  他不是医生,却能望闻问切;他不劳鞍马,却用脚步丈量了镇江每片区域的土地。他守护土壤质量,把好农业安全的第一道关,让耕种者有肥田。他是专门给土壤“看病”的医生——169学术技术带头人、镇江市农科院副研究员刘亚柏。

今年是刘亚柏进入镇江农科院的第二十一个年头。刚走出校门时,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没有太多设想。这位农家子弟只想着,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脱离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就已经知足。

刘亚柏的第一项任务,是在镇江牧业科技示范园种植牧草。“那时候示范园刚刚成立,所有的硬件设施都还不到位。”刘亚柏告诉记者,示范园在句容的潘冲村。1997年,那里还只是一个穷困闭塞的小村庄,所谓的示范园也只是圈了一块地,盖了几间房子当作办公用房。没有水、没有电,连买菜都要到集镇上。“像这样的日子,我过了一年半。”刘亚柏说,回想起来的确挺辛酸,但当时却并不觉得苦。“没有电就点蜡烛,没有自来水就去塘里挑水,没有地方买菜就自己种些家常蔬菜……农村出来的孩子,吃这点辛苦算什么。”

这一待,就是十年。

资料图 张斌 姚晨 摄

“丘陵地区土地瘠薄、黏性大,一下雨就泥泞不堪,黄泥水四处漫。只要雨停了,日头晒上几天,立刻又干到龟裂。”这十年,刘亚柏摸透了当地土壤的“脾气”,也找到了改善土壤肥力的方法。种牧草、养牛羊,他第一个撸起袖子带头干,没有半点高知分子的模样。这十年,他和当地的村民走得很近,是远近都认识的“刘教授”。“示范园的作用就是要走在老百姓前面,成为‘带路人’,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这十年,刘亚柏更直观地认识到,农业离不开土壤,发展高效农业更离不开健康的土壤。

2007年,高效农业的概念刚刚开始兴盛。天王镇戴庄村作为试点单位之一,产业规模大、种植品种多、工作任务重,人手紧缺。刘亚柏来到戴庄,开启了他工作生涯的“第二个十年”。“因为人手不够,很多事情都没办法专岗专员。”回忆起十多年前初到戴庄,刘亚柏至今印象深刻。既是技术员,又要管合作社的运营,还兼任着对外联络人,负责销售。“那时候,真的是满负荷工作,每天忙得团团转。常常天还没亮,就有村民打电话来咨询问题。事情处理好了,一看时间,五点还不到。”

无论工作多忙,刘亚柏始终没有放下改善土壤的工作。他告诉记者,土壤改善工作周期长、工作量大,需要日积月累的重复劳动。“每块土地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地区之间土壤质量有差异,葡萄、草莓、桃子、茶叶……不同农作物对土壤肥力的需求也有差异,怎样找到最适合它们生长的土壤标准,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改善土地肥力,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刘亚柏给贫瘠的土地开出了“药方”:养鹅!鹅是食草动物,而且食量很大。鹅的排泄物是有机肥,能改良土壤。更重要的是,自然环境下养殖的鹅,营养价值高,很符合现代人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

资料图 季翔 摄

“药方”开出来了,却没有村民敢来试一试。“之前没有人这么干过,村民心里没底。鹅苗20元/只,这对村民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成本。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我们提供了500只鹅苗。”九月份收割有机稻,五月份种上红花草,然后用红花草喂鹅,鹅的粪便,在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料施入田里,从而增加土壤肥力,帮助作物生长得更加旺盛。村民兰涛是当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快他就尝到了甜头。“第一年就赚钱了,养鹅的利润达到40元/只,这下大家都敢放手去干了。”

说到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刘亚柏的神情里透着自豪。“我们还在不断探索增强土地肥力的方法,只要能给老百姓带来收益,我们付出再多心血都值得。”(见习记者 曹源 全媒体记者 王鹏程 通讯员 单延博)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