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方晓 孙 煜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时代变化,抓住主要矛盾、顺势而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站在新时代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丹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关键,高水平实体经济是根基和主体。但从发展现状来看,亩均产出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较大、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等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市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摆脱传统的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获得增长的路径依赖,树立依靠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全新价值追求,形成单位资源产出最大化的发展导向,实现高质高效、绿色安全、可持续的发展,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期,市委办调研组以“高质量发展”为课题赴浙江省嘉善、平湖、慈溪、余姚、南浔等地考察学习,其中围绕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对平湖市“亩均论英雄”改革进行了深入调研,为我们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多措并举,平湖打出了“亩均”改革组合拳
近年来,平湖市坚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消耗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为原则,创新思路、精准施策,从单位资源要素指标向创新要素指标拓展,从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制深化,形成了鲜明的组合拳效应。
1.加强源头管控,实现投资项目高质量。平湖市以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在严防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落后产能落户的前提下,深入实施工业投资项目准入评价。一方面,完善了评价范围。从申请公开受让土地的新建、扩建、改建、迁建投资项目扩大至兼并重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中心分割出让、存量用地(厂房)引进及存量企业股权变更项目。另一方面,实现了动态调整。依据各阶段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亩均工业增加值、亩均税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等准入标准,提高技术创新、产业契合性、土地利用水平等指标分值权重。同时,严格实施投资项目验收和产后监管,形成了事前预防、事中检查、事后查处有机结合的长效监管机制。
2.优化评价体系,实现绩效考核高质量。平湖市围绕工业经济短板和提升方向,不断完善指标评价体系,对规上及规下三亩以上工业企业实施综合评价。目前,规上企业涉及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单位排放工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R&D投入六大指标,规下三亩以上企业涉及亩均税收、单位电耗税收、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四大指标。同时,增加了科技创新、品牌创建、管理提升、人才引育、知识产权等十方面加分扣分项,实现了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引导企业通过创新驱动提升单位资源效益产出。此外,为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平湖市还根据产业现状,积极开展分行业评价,将服装行业、箱包行业等传统产业纳入单独评价范围,配置不同的分值权重,形成了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区别评价的格局。
3.强化结果应用,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平湖市依据综合评价结果,实现从单一政策倒逼激励向依法依规综合施策转变。以要素资源差别化配置为原则,建立完善了“1+8+X”差别化政策体系,涵盖企业用能预算化管理、差别化电价、差别化水价、差别化排污费、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金融保障、差别化财政政策享受等内容,在用地、用能、用水、排污、信贷、财政补助等方面对A类企业给予优先保障,对D类企业实行倒逼约束(A类为优先发展类,指资源利用效率高、质量效益特别好、贡献特别大的企业;B类为鼓励提升类,指资源利用效率、质量相对较好,但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的企业;C类为监管调控类,指质量效益与贡献相对较差的企业;D类为落后整治类,指发展水平落后、综合质量效益差、产品技术设备落后,需重点整治的企业)。同时,由法制部门对差别化政策合法性进行审核把关,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依法依规实施差别化政策的能力水平。2017年,A类企业在各方面均获得了优先保障,其中地方财政贡献补助2660万元,全年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7908万元,房产税减免1221万元。从D类企业收取的2364万元差别化电费、189.2万元差别化水费、126.9万元差别化排污费,全部作为了扶持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
对标找差,全面审视丹阳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去年以来,省市高度重视亩均产出效益,先后出台了关于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意见和方案,为进一步激发工业企业提质增效再添实码。丹阳从实体经济起步,以实体经济见长,作为镇江发展排头兵,做好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尤为迫切和重要。目前,丹阳在推进这项工作时,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基础数据还不够精准。基础数据的建立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缺乏科学性、规范性、真实性就不能进行有效分析。目前,我市初步梳理出规上工业企业610余家,规下3亩以上工业企业1600余家,重点排污企业10余家,这些数据一方面由国土局、统计局、环保局提供,另一方面由各镇(区、街道)提供,实际数量存在误差。同时,镇(区、街道)提供的工业企业数据,部分数据由企业自身提供,准确性还不高。特别是用地情况,有些企业持证土地面积与实际占地面积不符,且未持证土地面积未经专业测量即上报,在计算亩均税收、亩均销售收入时,不可避免的出现偏差,严重影响绩效评价的真实性。
2.信息共享还存在壁垒。信息共享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节约社会成本,创造更多财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个体数据共享和保密要求之间还存有矛盾。具体表现为,综合评价指标涵盖土地面积、税收、用电、排放等内容,涉及国土、税务、统计、供电等较多部门,因受《统计法实施条例》、税务数据保密等规定的影响,数据资源共享面临着较大障碍,综合评价工作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3.导向作用还不够明显。近年来,我市每年年初八召开的规模纳税企业新春座谈会,旨在表彰先进企业代表、鼓励企业创新转型。亩均税收作为表彰依据之一,意在强调企业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大的效益,推动企业品质发展。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总体希望通过多占地来扩大生产;有的低效益企业因占地小、用水用电盘子较小,政策杠杆作用不大;有的低效益企业虽然已处歇业状态,却难有相应的淘汰退出机制。
兼收并蓄,助力丹阳经济高质量发展
“亩均论英雄”改革本质上是一场经济领域的效能革命。丹阳应在吸收借鉴平湖市“亩均论英雄”改革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通过强有力的绩效杠杆,倒逼低端低效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壮大实体经济,推动丹阳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南前列。
1.解放思想,积极开展综合评价。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必须把解放思想作为“当头炮”,坚决破除传统观念、习惯做法、路径依赖,依靠思想大解放实现发展大跨越。在贯彻执行省市关于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意见和方案的基础上,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重要思想,有力有序推进企业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引导工业企业由提高资源要素产出率向主要提高创新要素生产率升级,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2.多方协作,加快数据共享应用。按照镇江对工业企业数据报送的要求和内容,广泛发动镇(区、街道)基层工作力量,联合国土、供电等基层站所,开展全面大排查大摸底,厘清企业实际占地情况、租赁情况、用电情况等,进一步弥补部门数据与实际情况存有偏差的问题。同时,依托镇江在建的统一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系统平台,结合丹阳实际,加紧探索建立我市企业大数据平台,整合统计、税务、供电等部门数据,形成集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进度数据查询汇总、深度分析、企业绩效分析、异常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上下级畅通共享。
3.因地制宜,推动政策精准发力。在镇江尚未制定出台正向激励、反向约束的差别化资源配置政策和细则前,丹阳可对现有政策进行优化和完善,以起到辅助推动综合评价结果应用的目的。比如,在扶持优质企业上,可叠加运用财政、土地、金融、项目、人才等政策措施,并将部分优惠政策杠杆化,试着作为企业创新投入等匹配性扶持,更好形成政策的乘数效应。在企业用地配置上,对于存量用地,结合传统产业改造、“僵尸企业”出清等政策,通过严格土地执法、强化经济惩戒、降低交易成本等政策手段,倒逼低效用地盘活;对于增量用地,完善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分阶段管理制度,切实提高新增用地准入门槛。
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是提升亩均强度、浓厚创新氛围、加快转型升级、盘活低效资源的有力举措。丹阳应尽快形成“亩均论英雄”的改革意识,进一步提高站位、拉高标杆,聚焦发展新要求,践行发展新理念,争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作者单位:丹阳市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