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风雨廊桥"何以经不起风雨?莫总让"天气"当质检员

2018-07-29 11:14 光明网  

就现实来看,像刚建两三年的廊桥随风垮塌的“新建筑之殇”同样不少见,将他们都归咎为技术滞后等客观原因,恐怕说不过去。

浙江桐庐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消息显示,27日19时40分,桐庐县合村乡琅玕自然村桥面木质廊桥倒塌致使廊桥下乘凉群众被压。事发后,桐庐县委县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截至目前,11人被送至桐庐县第二人民医院救治,其中8人死亡、3人受伤,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据悉,夏夜到村口小桥上乘凉,是该村很多村民的习惯。事故发生时,当地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刮起大风,并伴有雷电和降雨。有当地村民表示,老桥为水泥质地,修建于20多年前,而这次出事的木制廊桥刚刚建成两三年。“廊桥和水泥老桥一直都不太吻合。但是由于平时没出过什么事,大家也就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昨天突然刮大风,大概持续了两三分钟后廊桥桥顶就塌了,有些人跑出来了,有些人掉到了河里。”

现在暂不清楚,“廊桥和水泥老桥一直都不太吻合”具体是指什么、与这次事故到底有多大联系。但一座常年供村民通行和乘凉的廊桥,在建好不到3年后,就在大风“持续两三分钟后塌了”,其工程质量问题,无疑得打上一个问号。

无独有偶,五天前贵州黔南州三都县突发九级大风,造成三都县城都柳江河面上的风雨廊桥出现部分垮塌,导致11人受伤、2人死亡。若再把时间往前推,可发现更多的廊桥垮塌事故:2016年7月,南京溧水一座造价600万的新建廊桥在风雨中轰然倒塌;2012年7月,位于南京下关区的一处新建不到一年的跨河木质廊桥在风雨中发生坍塌,事故造成躲雨市民1死5伤……

从曝光的这几起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事故都发生在强对流天气比较频繁的夏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突发天气状况,成了包括廊桥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质量检测员。确实,恶劣天气的破坏力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刚新建不久的廊桥就被风吹垮,无论如何也难言正常。更何况,这类天气状况尽管恶劣,但在大多数地区的夏季都是完全可以预计到的,设计、施工时理应将之纳入质量保障范畴,对其破坏力有充分预估。低估自然因素对于桥梁质量的考验程度,就是在拿生命开玩笑。

多起类似事故的调查结果也表明,恶劣天气只是廊桥倒塌的诱因。以2016年南京溧水廊桥垮塌事故为例,事故调查技术组出具的调查意见认为,设计单位未针对仿古木结构体系抗侧风能力偏弱的特点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施工单位未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施工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廊桥在我国有着比较长的历史。较之于一般的现代桥梁,因为其造价较低、施工周期相对较短,同时又具有传统文化风情,近年来修建率逐渐增多。但施工方和设计方不能因为其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小就忽视质量问题,特别是这次发生事故的廊桥位于村中,是否因为关注度不高、不够“重要”而令相关方面在质量上放松了把关,这一点引人联想。

天气作为不会撒谎的质检员,屡屡让“豆腐渣工程”现出原形,这样的教训可谓不少。有人认为我国当前一些不具有太长历史的公共建筑正进入“质量报复期”,这与过去的施工不规范、技术滞后有重要关系。但就现实来看,像刚建两三年的廊桥随风垮塌的“新建筑之殇”同样不少见,将他们也归咎为技术滞后等客观原因,恐怕说不过去。

耐人寻味的是,这边新建廊桥纷纷在风雨中垮塌,另一边的百年老廊桥却在风雨中坚挺——是天气的破坏力更大了,还是百年前的先人在技术上更成熟,抑或是有别的深刻原因,值得后人深思。

来源:光明网

编辑:金凯

49

就现实来看,像刚建两三年的廊桥随风垮塌的“新建筑之殇”同样不少见,将他们都归咎为技术滞后等客观原因,恐怕说不过去。

浙江桐庐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消息显示,27日19时40分,桐庐县合村乡琅玕自然村桥面木质廊桥倒塌致使廊桥下乘凉群众被压。事发后,桐庐县委县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截至目前,11人被送至桐庐县第二人民医院救治,其中8人死亡、3人受伤,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据悉,夏夜到村口小桥上乘凉,是该村很多村民的习惯。事故发生时,当地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刮起大风,并伴有雷电和降雨。有当地村民表示,老桥为水泥质地,修建于20多年前,而这次出事的木制廊桥刚刚建成两三年。“廊桥和水泥老桥一直都不太吻合。但是由于平时没出过什么事,大家也就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昨天突然刮大风,大概持续了两三分钟后廊桥桥顶就塌了,有些人跑出来了,有些人掉到了河里。”

现在暂不清楚,“廊桥和水泥老桥一直都不太吻合”具体是指什么、与这次事故到底有多大联系。但一座常年供村民通行和乘凉的廊桥,在建好不到3年后,就在大风“持续两三分钟后塌了”,其工程质量问题,无疑得打上一个问号。

无独有偶,五天前贵州黔南州三都县突发九级大风,造成三都县城都柳江河面上的风雨廊桥出现部分垮塌,导致11人受伤、2人死亡。若再把时间往前推,可发现更多的廊桥垮塌事故:2016年7月,南京溧水一座造价600万的新建廊桥在风雨中轰然倒塌;2012年7月,位于南京下关区的一处新建不到一年的跨河木质廊桥在风雨中发生坍塌,事故造成躲雨市民1死5伤……

从曝光的这几起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事故都发生在强对流天气比较频繁的夏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突发天气状况,成了包括廊桥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质量检测员。确实,恶劣天气的破坏力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刚新建不久的廊桥就被风吹垮,无论如何也难言正常。更何况,这类天气状况尽管恶劣,但在大多数地区的夏季都是完全可以预计到的,设计、施工时理应将之纳入质量保障范畴,对其破坏力有充分预估。低估自然因素对于桥梁质量的考验程度,就是在拿生命开玩笑。

多起类似事故的调查结果也表明,恶劣天气只是廊桥倒塌的诱因。以2016年南京溧水廊桥垮塌事故为例,事故调查技术组出具的调查意见认为,设计单位未针对仿古木结构体系抗侧风能力偏弱的特点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施工单位未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施工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廊桥在我国有着比较长的历史。较之于一般的现代桥梁,因为其造价较低、施工周期相对较短,同时又具有传统文化风情,近年来修建率逐渐增多。但施工方和设计方不能因为其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小就忽视质量问题,特别是这次发生事故的廊桥位于村中,是否因为关注度不高、不够“重要”而令相关方面在质量上放松了把关,这一点引人联想。

天气作为不会撒谎的质检员,屡屡让“豆腐渣工程”现出原形,这样的教训可谓不少。有人认为我国当前一些不具有太长历史的公共建筑正进入“质量报复期”,这与过去的施工不规范、技术滞后有重要关系。但就现实来看,像刚建两三年的廊桥随风垮塌的“新建筑之殇”同样不少见,将他们也归咎为技术滞后等客观原因,恐怕说不过去。

耐人寻味的是,这边新建廊桥纷纷在风雨中垮塌,另一边的百年老廊桥却在风雨中坚挺——是天气的破坏力更大了,还是百年前的先人在技术上更成熟,抑或是有别的深刻原因,值得后人深思。

来源:光明网

编辑:金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