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到过年,同学之间互寄明信片、互致祝福是很平常的事情。到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明信片、新年贺卡对大人们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了……
明信片
作为纸质书信沟通功能逐渐下降
而文化传播媒介的性质却在凸显
明信片贺卡书信沟通功能下降
春节期间理应是新年明信片、贺卡使用量最高的时候,但是,随着电子贺卡、短信、微信、QQ等的大量使用,使用明信片、贺卡拜年的人越来越少了。
80后的朱女士对记者说,以前,不少单位每到元旦、春节会给单位职工发放明信片或贺卡,在“八项规定”之后,单位更加例行节约,采购量大幅减少,因此这几年来明信片、贺卡的年销售量不断减少。而这些都是需要自己书写寄出的。
大叔说,明信片很少用了
记者也采访了几位中年人,明信片、贺卡对他们来说,虽然承载了太多美好的记忆,但是现在也不会经常写明信片了。
有的觉得这是小孩子玩的东西,有的则是因为工作生活的忙碌,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经营情感世界。
明信片也分几个种类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镇江市分公司集邮与文化传媒部副经理陈祖涵告诉记者,明信片、贺卡在业内统称为邮资封片,同属一大类。
明信片现在有这么几个使用渠道:用作景区门票,如灵山大佛,南京中山陵、总统府;还有就是充当一种回函,如校园书信、“3.15”调查函等。
现在人们还会赋予明信片一些独具特色的功能。比如在长江音乐节,以及一些主题邮局活动中开展DIY,明信片的原来的主背景为空白,人们可以在自己拍摄的照片中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将其传入邮政专门的机器里,进行印制,现场即可拿到属于自己的明信片。可以在自制明信片上盖上邮政定制的邮戳,寄给朋友,也可以用作自己的收藏。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使用方式,就是用在监狱、看守所这类地方,用于监内人员和家人的透明化联系。
明信片受众更倾向于年轻群体
现在明信片的发行主题,主要是历史人文、特色美食、特大历史事件、旅游景区、文体娱乐等,深受年轻人的追捧。2017年,邮政明信片的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以一枚1.5到2元的单价计算,一年销售量可以达到650万枚。近三四年,每年销售量以8%到10%的范围增长。
文具店内抬头可见
记者随机走访了两家文具店,分别位于梦溪路和中山西路。记者发现,在这两家文具店内,明信片并不难找,摆放在文具的旁边,相对显眼,而且种类繁多,独具特色。主题有小清新的,传统文化类的,动漫的,明星的,还有一些简约的。各种明信片被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所喜爱,每天都有人来买,销量很不错,一家店一个月最多可以卖出上百套。
对年轻人来说,这是情感交流
一位外国语学校的女学生说,她经常写明信片,看到好看的就忍不住买回家,会把计划目标写在明信片上,也会经常给朋友写明信片,比如不好意思当面说的话,都会通过写明信片来沟通交流,因为觉得贴邮票邮寄的方式太过繁琐,所以一般直接当面给对方。
另一位马同学今年上大一,因为来到外地读书,高中的同学也大多分散在了各个地方,所以同学之间都会买有地方特色的明信片,写给以前的同学,老师,联络感情。还有很多人,会选择在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里给需要感恩的人写一份明信片或是贺卡,传达心意,简约又不失心意。不少青春期的孩子,有喜欢明星、动漫,也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收集明信片。
西津渡小码头街上的西津时光邮局,有邮政出品的带邮票的明信片,也有社会上自己制作需要后期购买邮票的明信片。在摆放着明信片的一面墙上,记者看到最上面一排有已经写好准备寄出去的明信片,各式各样的明信片整齐地摆放在墙上的挂壁里很是好看。
营业员对记者说,他负责代寄明信片,暑假时一般一周会有三四十张。在收银台旁边的镜子上,记者看到贴着很多写了心愿的便利贴,还有贴在墙上的车票、明信片,都是一份份浓浓的记忆。
全媒体记者 孙霞 实习生 刘畅
编辑制作: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