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百年之计 制造百年 常州采访见闻录

2018-07-25 08:51 京江晚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个评价苏南青年学生特点的段子广为流传:南京出武人(指南京学生力气大,因为来自大城市,有的人摔跤、武术颇有根底);镇江出文人(指镇江的“秀才”多,当秘书的多);而常州,则出匠人——当年常州的青年学生中,能工巧匠特别多,有的学生做出的笔筒等工艺品比市面上卖的还精致。

当年的能工巧匠,源头是否可以追溯到1906年建厂的戚墅堰车辆厂?抑或是清末工商巨子盛宣怀?一切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100多年来的常州城市基因中,有着不容置疑的工匠精神和实业情怀。

今天的常州,对于制造业的偏爱,“从未淡出视线”,“更未走出思念”,各种行当的全国、全世界“单打冠军”繁若星河,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盾构机”。资料图

百年制造

沿袭百年 更瞄准下一个百年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目前已成为国家意志。但在一些地区,因为房地产开发、资本运作来钱快,投资“脱实向虚”等问题比较突出。而我们的近邻常州,却在不声不响中“闷声大发财”,培育出200多个“隐形冠军”。

一些企业家坦言,拥有10000名员工的制造业公司利润,也许只能与拥有100名员工的房地产企业或者拥有10个人的资本运作公司的利润相当。

然而,作为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常州,面对众多杂音,依然选择3年不供地,专注发展制造业,走出了一条靠制造业振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几年前,当常州对外宣布3年不供地时,发展前景不被看好。

不依赖房地产,不等于缺乏动能。

在常州亿灵伟业纤维制造有限公司10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百来道工序全部实现自动化生产,这让公司应对大批涌来的生产订单游刃有余。为应对服装行业当前的“快时尚”,亿灵伟业建立大数据库,使得成衣生产周期缩短三分之二以上。

同样,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在行业低迷期坚持大规模技术改造,在按照德国工业4.0标准整体规划和布局的新工厂内,柔性制造生产线正在释放出智能制造的魅力。

数据显示,目前溧阳有近4万电梯产业人员在全国20多个省市从事电梯安装,占据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业务甚至拓展到了海外。

“当乘客乘坐中国高铁,他们脚底踏的,身体坐的和抬头看的,有70%-80%的产品都是今创集团生产的。”今年70多岁、每日依然工作十三四个小时的今创集团董事长俞金坤骄傲地说,集团产销额超百亿,近年来集团每年上缴税收超5亿元。

“每四台机器人,就有一台在常州制造;全国石墨烯产业,一半天下在常州。”常州经信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常州超100个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拥有200多家国内外行业隐形冠军。

以制造业兴市,常州走过上一个百年,下一个百年,常州依然钟情于二产,一个标志就是“常州制造2025”。

百年精工

核心技术需要超长积累

1988年,19岁的邓建军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常州黑牡丹公司做电工。邓建军每晚必看一个半小时的技术书籍和有关资料。他冲击纺织机械领域世界难题的技术创新之举,被外国专家叹服为“中国功夫”。邓建军在干中学,学中干,从而练就了过硬的本领,他用自己的创新历程见证了中国纺织产业的艰难崛起。

这,只是常州成千上万从蓝领到精英成功养成的一个缩影,更是从企业到产业核心技术积累的动态模型。

为什么邓建军们能出自常州?因为这里有鼓励“业精于勤”的传统,有赞赏“脚踏实地”的风气。

工作中,记者经常能接触到一些面临转型的企业家,他们多多少少都有相似的困惑:当下,人工智能听起来很“高大上”,但他们更想知道,如何运用它去解决生产经营中的一个个痛点。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上,他们往往是被技术牵着走,而不是通过实体经济的需求来驾驭技术。

在常州,记者观察到这样一种解决方案:牵住制造业这个“牛鼻子”,将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主攻方向定在智能制造上。

常州顶呱呱作为国内著名彩棉服饰生产企业,近几年来一直积极谋求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退二争三”的公司转型战略,所谓“退二争三”也就是逐步减少传统纺织加工产业的比重,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以这样的公司战略指引,顶呱呱成立了全国首个纺织纱线行业电商交易平台——找纱网,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纺织业厂商提供资源整合以及贸易媒介服务。

常州不少基层干部认为,发展制造业要靠核心技术,需要保持定力,找准路径,精准发力。

其一,深耕高附加值制造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了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常州力促机械行业向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化工行业向新材料、纺织服装向品牌化特色化、建材行业向新型建材发展。

其二,举全市之力开展科技长征,嫁接科研院所人才与科技。自2006年以来,常州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连续12年开展“科技长征”,累计邀请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专家8000多人,参会企业18000多家,展示重大科技成果近5万项,建立了20多个公共创新平台。

其三,优化配置国内外资源,力推开放与自主创新融合。“液压油缸技术我们能稳居全球第一,关键在于三去德国,请来一位资深退休工程师,和国内共同研发。”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高管如是说。

百年树人

职业教育向德国看齐

走进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让人震撼的是,全国高职院校唯一一台价值2600余万元的盾构机落户于此。现场看到实物,会不由自主地对这家学院刮目相看。

采访中记者发现,常州能够成为制造业高地,最大的优势还是在校的近10万名高级技工。

“十一五”以来,常州市普职比一直维持在1:1,有些年份职业教育比例超过50%,“读职校同样成才,同样有美好前途”已成为常州人的共识。当地探索实施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实行“3+3专科高级工”、“3+4本科技师”、“3+4技术本科”、对口单招等培养模式,构建职教人才培养“立交桥”。数据显示,全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双证率多年保持在100%,就业率达98%以上,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走进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仿佛置身苏南小镇的大花园。据悉,这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一所公立专科类艺术高等职业学校。湿地水杉、老火车广场、蓬皮杜码头……散步校园中,感受不到这里是学场,而像个乐园。走进任何一个教室,没有摆放整齐的桌椅,也没有迎面而来的大黑板,有的都是个性十足的工作空间,落户创意的孵化器。“课堂里老师根据需求设计教学方式,也有提供召开小型讲座、国内外设计师上课的地方,这样色彩明快,功能明晰的教学空间让人感到足够的松弛和有创意的冲动。”这里的学生这样说。

在现场,记者目睹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把课程、教室与专业实践融为一体,面向生产实际进行开放式教学。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来自常州技师学院的选手宋彪获得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金牌,并荣获参赛选手最高奖项——阿尔伯特·维达尔奖,成为我国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

目前,常州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29.65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053人,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形成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常州现象”。(全媒体记者 陈声秦)

记者手记

都说为政不在多言。走访常州,感受最深的就是两句话:既要捋起袖子加油干,更要耐住性子坚持干。(陈声秦)

编辑:陈路

71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个评价苏南青年学生特点的段子广为流传:南京出武人(指南京学生力气大,因为来自大城市,有的人摔跤、武术颇有根底);镇江出文人(指镇江的“秀才”多,当秘书的多);而常州,则出匠人——当年常州的青年学生中,能工巧匠特别多,有的学生做出的笔筒等工艺品比市面上卖的还精致。

当年的能工巧匠,源头是否可以追溯到1906年建厂的戚墅堰车辆厂?抑或是清末工商巨子盛宣怀?一切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100多年来的常州城市基因中,有着不容置疑的工匠精神和实业情怀。

今天的常州,对于制造业的偏爱,“从未淡出视线”,“更未走出思念”,各种行当的全国、全世界“单打冠军”繁若星河,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盾构机”。资料图

百年制造

沿袭百年 更瞄准下一个百年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目前已成为国家意志。但在一些地区,因为房地产开发、资本运作来钱快,投资“脱实向虚”等问题比较突出。而我们的近邻常州,却在不声不响中“闷声大发财”,培育出200多个“隐形冠军”。

一些企业家坦言,拥有10000名员工的制造业公司利润,也许只能与拥有100名员工的房地产企业或者拥有10个人的资本运作公司的利润相当。

然而,作为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常州,面对众多杂音,依然选择3年不供地,专注发展制造业,走出了一条靠制造业振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几年前,当常州对外宣布3年不供地时,发展前景不被看好。

不依赖房地产,不等于缺乏动能。

在常州亿灵伟业纤维制造有限公司10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百来道工序全部实现自动化生产,这让公司应对大批涌来的生产订单游刃有余。为应对服装行业当前的“快时尚”,亿灵伟业建立大数据库,使得成衣生产周期缩短三分之二以上。

同样,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在行业低迷期坚持大规模技术改造,在按照德国工业4.0标准整体规划和布局的新工厂内,柔性制造生产线正在释放出智能制造的魅力。

数据显示,目前溧阳有近4万电梯产业人员在全国20多个省市从事电梯安装,占据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业务甚至拓展到了海外。

“当乘客乘坐中国高铁,他们脚底踏的,身体坐的和抬头看的,有70%-80%的产品都是今创集团生产的。”今年70多岁、每日依然工作十三四个小时的今创集团董事长俞金坤骄傲地说,集团产销额超百亿,近年来集团每年上缴税收超5亿元。

“每四台机器人,就有一台在常州制造;全国石墨烯产业,一半天下在常州。”常州经信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常州超100个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拥有200多家国内外行业隐形冠军。

以制造业兴市,常州走过上一个百年,下一个百年,常州依然钟情于二产,一个标志就是“常州制造2025”。

百年精工

核心技术需要超长积累

1988年,19岁的邓建军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常州黑牡丹公司做电工。邓建军每晚必看一个半小时的技术书籍和有关资料。他冲击纺织机械领域世界难题的技术创新之举,被外国专家叹服为“中国功夫”。邓建军在干中学,学中干,从而练就了过硬的本领,他用自己的创新历程见证了中国纺织产业的艰难崛起。

这,只是常州成千上万从蓝领到精英成功养成的一个缩影,更是从企业到产业核心技术积累的动态模型。

为什么邓建军们能出自常州?因为这里有鼓励“业精于勤”的传统,有赞赏“脚踏实地”的风气。

工作中,记者经常能接触到一些面临转型的企业家,他们多多少少都有相似的困惑:当下,人工智能听起来很“高大上”,但他们更想知道,如何运用它去解决生产经营中的一个个痛点。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上,他们往往是被技术牵着走,而不是通过实体经济的需求来驾驭技术。

在常州,记者观察到这样一种解决方案:牵住制造业这个“牛鼻子”,将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主攻方向定在智能制造上。

常州顶呱呱作为国内著名彩棉服饰生产企业,近几年来一直积极谋求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退二争三”的公司转型战略,所谓“退二争三”也就是逐步减少传统纺织加工产业的比重,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以这样的公司战略指引,顶呱呱成立了全国首个纺织纱线行业电商交易平台——找纱网,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纺织业厂商提供资源整合以及贸易媒介服务。

常州不少基层干部认为,发展制造业要靠核心技术,需要保持定力,找准路径,精准发力。

其一,深耕高附加值制造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了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常州力促机械行业向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化工行业向新材料、纺织服装向品牌化特色化、建材行业向新型建材发展。

其二,举全市之力开展科技长征,嫁接科研院所人才与科技。自2006年以来,常州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连续12年开展“科技长征”,累计邀请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专家8000多人,参会企业18000多家,展示重大科技成果近5万项,建立了20多个公共创新平台。

其三,优化配置国内外资源,力推开放与自主创新融合。“液压油缸技术我们能稳居全球第一,关键在于三去德国,请来一位资深退休工程师,和国内共同研发。”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高管如是说。

百年树人

职业教育向德国看齐

走进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让人震撼的是,全国高职院校唯一一台价值2600余万元的盾构机落户于此。现场看到实物,会不由自主地对这家学院刮目相看。

采访中记者发现,常州能够成为制造业高地,最大的优势还是在校的近10万名高级技工。

“十一五”以来,常州市普职比一直维持在1:1,有些年份职业教育比例超过50%,“读职校同样成才,同样有美好前途”已成为常州人的共识。当地探索实施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实行“3+3专科高级工”、“3+4本科技师”、“3+4技术本科”、对口单招等培养模式,构建职教人才培养“立交桥”。数据显示,全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双证率多年保持在100%,就业率达98%以上,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走进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仿佛置身苏南小镇的大花园。据悉,这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一所公立专科类艺术高等职业学校。湿地水杉、老火车广场、蓬皮杜码头……散步校园中,感受不到这里是学场,而像个乐园。走进任何一个教室,没有摆放整齐的桌椅,也没有迎面而来的大黑板,有的都是个性十足的工作空间,落户创意的孵化器。“课堂里老师根据需求设计教学方式,也有提供召开小型讲座、国内外设计师上课的地方,这样色彩明快,功能明晰的教学空间让人感到足够的松弛和有创意的冲动。”这里的学生这样说。

在现场,记者目睹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把课程、教室与专业实践融为一体,面向生产实际进行开放式教学。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来自常州技师学院的选手宋彪获得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金牌,并荣获参赛选手最高奖项——阿尔伯特·维达尔奖,成为我国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

目前,常州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29.65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053人,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形成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常州现象”。(全媒体记者 陈声秦)

记者手记

都说为政不在多言。走访常州,感受最深的就是两句话:既要捋起袖子加油干,更要耐住性子坚持干。(陈声秦)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