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长富
这里所说的“京口诗”,是指刘长卿及相关诗人作于润州和丹徒治地京口的诗篇,不含虽涉及京口但并非作于京口的诗篇。从《全唐诗》所录诗看,刘长卿在多次往来于润州所辖丹徒(京口)、丹阳、句容、江宁等地时,都作有诗篇,丹阳有《曲阿对月别岑况徐说》等3首,句容有《自紫阳洞至华阳洞宿……》1首,江宁有《栖霞寺东峰……》《金陵西泊舟临江楼》(此诗也可能作于京口)共2首,而在京口,则有《京口怀洛阳旧居……》等6首(见上周文章所述及),另有《登万岁楼》(一作皇甫冉诗)1首。可见,刘长卿在润州各地所作诗,以在京口所作数量最多。而且,这7首诗大多是唐诗名篇,《送灵澈上人》更是为众多的唐诗选本所选录。所以,在质量方面,他在京口所作诗与他在润州其他县所作诗相比,也处于领先地位。
不但如此,从《光绪丹徒县志》“艺文”(并参《全唐诗》)所录与刘长卿同时的非润州籍诗人孟浩然、李白、王昌龄、钱起、李嘉祐等的“京口诗”看,刘长卿所作“京口诗”也自有其特色和成就。
首先从作品数量看,孟浩然有《登万岁楼》《早春润州送从弟还乡》共2首,李白仅见《焦山望松寥山》1首(《永王东巡歌》之“丹阳北固”不能确定写于京口),王昌龄有《宿京江口期刘昚虚不至》《万岁楼》《诸官游招隐寺》《芙蓉楼送辛渐》4题共5首,钱起仅见《初至京口示诸弟》1首,李嘉祐有《奉陪韦润州……》《润州杨别驾宅……》《早秋京口……》《秋晚招隐寺……》《韦润州后亭海榴》共5首,显然,刘长卿所作在数量上多于上述诸人所作。再从《唐诗品汇》选录的情况看,所选有:孟浩然《登万岁楼》1首,王昌龄《万岁楼》《诸官游招隐寺》《芙蓉楼送辛渐》3题共4首,李白、钱起相关诗未选录,而刘长卿诗除《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外,其余6首都选录。由此可见,刘长卿“京口诗”名篇佳作也多于孟浩然等人。此外,在诗歌体裁方面,孟浩然等5人的“京口诗”多短篇,刘长卿不但有短篇,更有五古长篇2首,因而体裁也比较多样。
更重要的是,在诗歌的题材、内容、抒写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现实方面,刘长卿的“京口诗”也比孟浩然等人的“京口诗”更多丰富多彩的现实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方面,在他的两首五古长篇《旅次丹阳郡……》和《京口怀洛阳旧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里举《旅次丹阳郡……》并略加评析于后:
“客心暮千里,回首烟花繁。楚水渡归梦,春江连故园。羁人怀上国,骄虏窥中原。胡马暂为害,汉臣多负恩。羽书昼夜飞,海内风尘昏。双鬓日已白,孤舟心且论。绣衣从北来,汗马宣王言。忧愤激忠勇,悲欢动黎元。南徐争赴难,发卒如云屯。倚剑看太白,洗兵临海门。故人亦沧州,少别堪伤魂。积翠下京口,归潮落山根。如何天外帆,入此波上尊。空使忆君处,莺声催泪痕。”
这首五言古诗共28句。开始12句,写“旅次丹阳郡”的时间和原因,抒发遭遇战乱,怀恋家乡亲人和“上国”朝廷的悲痛心情,表达对“胡马”(叛乱者)及“负恩”“汉臣”(降敌者)的强烈愤慨。中间“绣衣”8句写康侍御“宣慰召募”至润州后,润州官员、军民慷慨激昂争相“赴难”的情景和报国精神。最后“故人”8句,写“别岑单父”(即岑参之兄岑况,曾任职于丹阳),抒写送别友人的悲苦心情。全诗内容广阔丰富,感情真切深挚,语言锤炼生动,抒情跌宕起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感染力量。从《光绪丹徒县志》“艺文”所录看,此诗在与刘长卿同时的诗人所作“京口诗”中不可多得。而且,从当时诗人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看,叙写江南地区军民慷慨“赴难”的诗篇也很少见(李白的《永王东巡歌》由于涉及永王璘事件,情况复杂,这里不论及),而刘长卿此诗写润州军民响应“宣慰召募”,抒写了润州以至广大江南地区军民忠勇报国、慷慨“赴难”的豪情壮志,特别是“南徐争赴难,发卒如云屯。倚剑看太白,洗兵临海门”4句,形象鲜明突出,豪气逼人,可谓不同凡响,在当时人所作“京口诗”中更是堪称“绝唱”。
(编辑 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