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校园奔赴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2023年新一批“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已经踏上征程。
从“苏北计划”到“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18年来,超万名大学生奔赴江苏大地上一片片“希望的田野”,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把“奋斗故事”写在了江苏大地上。即日起,由共青团江苏省委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发起,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新华报业网等联袂推出《“青”爱的家“乡”》系列融媒报道。让我们一起,在这里见证乡村振兴中的青春力量……
17年前,朱玉荣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的志愿者来到盱眙县希望小学支教。原本的志愿服务期为一年,但为了乡村教育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她放弃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当高校辅导员的机会,扎根在了希望小学,将青春献给了乡村的孩子们。
“把自己‘播撒’在乡村的田野里面,陪伴孩子们成长,这是一种幸福,也是我的理想。”朱玉荣告诉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自己小时候也在乡村小学读书,“那时乡村教师在我眼里是一个闪闪发光的群体,如今我很荣幸自己成为其中一员”。
是老师也是“家长”
盱眙县希望小学是江苏省第一所希望小学,地理位置偏僻。
炎炎夏日,记者在学校见到朱老师时,她正准备动身去家访,“这个孩子最近成绩有些起伏”。采访当天是休息日,记者跟随朱玉荣老师来到孩子家时,奶奶正在弄堂过道修补衣服。
“爸爸妈妈呢?”“去扬州打工了。”朱玉荣帮孩子理了理头发,递上了准备好的糖果。
“学校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现象比较严重。”朱玉荣告诉记者,乡村的孩子朴实,情感含蓄,他们知道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家庭,所以会刻意表现得很独立,“看起来让人心疼”。
朱玉荣正在进行家访
每到周末,朱玉荣都会骑着自行车,到村里家访,每个学生家里有几口人,平日里哪位家长带孩子,她都一清二楚。虽然辛苦,但她始终用真心换来家长放心。“把孩子交到朱老师手上,我们放一万个心。”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话。
镇上医院的不少医生护士也都认识朱玉荣,因为经常看到朱老师送学生来就诊。曾经有一位住校的六年级学生小万突发急性肠炎,朱玉荣不顾外面天寒地冻,第一时间把小万送到医院救治。一夜陪伴,小万转危为安了,可是又冷又饿的朱老师却病倒住进了医院。第二天,赶来的孩子家长热泪盈眶……
朱玉荣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守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17年的教学生涯,朱玉荣教过英语、语文,除此以外她还钻研心理学专业知识,“摇身一变”成为心理健康教师,探索对孩子们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支持方法。
校园心理咨询室内,温暖的家具、可爱的玩偶营造出了轻松的氛围,“不开心或者有烦恼的时候,随时来咨询中心和我聊天”。在她看来,相对于物质,心理健康是“留守儿童”群体首要关注的问题。作业本的批改页上,朱玉荣会写下了对学生的“心里话”,传递的小纸条也成了师生间的“心灵树洞”。
成为母亲后,朱玉荣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乡村儿童,他们很容易满足,只要给予适当陪伴和鼓励,孩子们就可以像植物一样茁壮成长”。
朱玉荣利用周末时间去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咨询专业知识,获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设计出《增加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团体辅导课程。作为江苏省“十三五”妇女儿童规划项目负责人,她面向6个乡镇300多名孩子积极开展“爱润童心——乡村留守儿童精神关爱项目”。此外,她还组织了一个“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每逢节假日都会组织志愿者在学校,或者走进孩子家里开展节日关爱活动。
几年来,朱玉荣已经义务接待孩子来访528次,完成心理咨询个案313例,面向全县的中小学生开设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105节。通过与学生、家长们坦诚沟通与分享,越来越多的笑脸在她的眼前绽放。
朱玉荣在教授有关心理健康课程
成为孩子们的一束光
朱玉荣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自己的学生们一届比一届自信、阳光。“我们常说让孩子们‘同在一片蓝天下’,这个愿望现在真的实现了。”令她欣喜的是,随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爱,希望小学从当初的瓦房变成了现在的教学楼,多媒体设施逐渐完善,也铺上了塑胶跑道……学校还开通了古筝、美术、舞蹈等多项社团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小学毕业十年了,我现在是东南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我还记得那时候大冬天早上6点,您天天喊我们起床,带我们跑步,陪我们吃饭。您那么阳光、自信、乐观,是您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朱玉荣一直珍藏着这条短信,“我爱乡村孩子们的朴实,爱他们真挚情感的流动。”
春风化雨,对于17年前的选择,朱玉荣从未后悔。她依然记得,刚来学校时,孩子们会跑到田野里摘花,送到她的宿舍;每次去上课,孩子们都在门口蹲守,看到老师来了,教室就响起了一阵阵欢呼;上课时,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神敲打着她的心灵,让她不忍走,也不愿走……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陪伴乡村孩子成长,是我的责任和使命。我将始终以真诚之心,为孩子们成长护航。”朱玉荣告诉记者,未来,她会继续用心呵护乡村孩子们的梦想。在采访的最后,朱老师说,如果当年没有参加“苏北计划”,自己的青春不会这么有意义,这么闪光。“我也希望更多的青年朋友们能够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成长为有责任、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子杰/文 王子杰/视频 郑玲玲/包装
来源:交汇点
编辑:赵静(见习)
审核: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