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标准化 提升组织力
打造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许 文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去年以来,句容市委把中央精神和群众需求相结合,在全市开展了以“五制二十条”为核心内容的农村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工作,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以政治建设为核心,建强农村基层战斗堡垒。一方面,“亮化”有形阵地。制定出台农村党组织党建活动阵地建设规范,统一设置“四室一厅一栏一广场”功能站室,并对服务事项、开放时间、活动频次、管理维护等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实施党建元素拨亮行动,对农村党建活动阵地建筑外观、功能阵地、标识标牌等4大类20项,统一规划、标识、颜色、风格,此外,统一悬挂党旗、国旗和党徽,使党建元素更鲜明、党建阵地更有形,推动党组织整体形象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硬化”无形阵地。建立阵地使用规范,全面梳理形成党建服务、民生事业、民生保障、咨询调解、富民惠民、证明开具等6大类30项为民服务事项清单,公示上墙并配套具体的操作规范,做到服务内容、办事流程、办理时限和申报材料“4个明确”。建立一次性告知、协商会办、限时办结等11项工作规范,让服务人员业务素质过硬、服务能力过硬、作风建设过硬,让“群众最多跑一次”成为村干部始终坚守的服务理念。
以队伍建设为主轴,培育农村发展骨干力量。一是选优。建立村级人才公开招考制度,凡新进人员必须通过公开招考,确保村干部“血液新鲜”。2017年,全市累计公开招考村级人才52名,培育“定制村官”10名。建立村干部调整退出机制,列出负面清单,对不适任村干部进行调整、罢免,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良好局面。二是育强。定期开展“村书记大讲堂”“鲜果夜校”“田间课堂”,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分层次”与“分类别”“点题式”与“菜单式”相结合等形式,每年轮训村书记、村干部时间不低于15天、5天,着力提高“会抓发展、会抓党建、会抓服务、会抓稳定”的能力。三是备足。编制村干部队伍建设5年规划,动态保持老中青人数比例为3∶4∶3,并按1∶1比例储备村干部后备队伍。出台《村干部激励保障实施办法》,建立“基本报酬+考核报酬+年度增收奖励”报酬结构,村书记年平均报酬由5.8万元增至7.4万元,村干部岗位越来越热,成为走俏职业。
以机制建设为支撑,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效。建好一张任务单,即每年初建立党建任务清单,列明村级党组织全年需完成的所有“规定动作”,任务类型、执行时限、具体要求一目了然,把党建责任细化到人、量化到岗。此外,每年根据任务清单,逐级签订差异化的党建工作目标责任状,细化量化“管党治党”“组织建设”“思想引领”“统战工作”“廉政建设”等5大类77项党建工作,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推动党建工作重心下移。绘好一套流程图,即编印《农村基层党建标准操作规范》,对每一项工作、标准进行细化、量化、具体化,让党组织书记心中有责、党务工作者心中有图、党员心中有数。用好一个记实系统,即运用“互联网+党建”思维,建立市镇村三级农村基层党建标准化记实管理系统,对“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党员志愿活动等党内生活开展情况进行“任务统一发布、活动记实管理、结果实时监测、自动考核评分”,减轻农村党组织党建工作负担,把力量集中到乡村振兴的新实践中去。
以“标准化+”为抓手,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引领产业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积极实施“强村富民”工程,茅山镇丁庄村成立合作联社党委,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推动葡萄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后白镇西冯村创新党建富民“众人模式”,带动发展种植草坪4200余亩,村集体年收入258万元。引领生态建设,下大力气改善村居环境,全市累计投入1.3亿元用于乡村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实现一星以上村庄环境达标村占比100%。茅山风景区潘冲村获评“中国最有影响力乡村”。引领乡风文明,依托农家书屋和党建文化广场,设立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墙,开展“新乡贤”“身边好人”评选活动,举办百姓大舞台、群众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传递文化“好声音”,汇聚发展正能量。引领基层治理,建立健全以农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治理架构,深化“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全市1230多名村干部用脚步量民情,累计联系服务群众1万余次,解决问题3278个,让服务在基层拓展、问题在基层解决、民心在基层凝聚。引领富民增收,实施“亚夫接力”工程,大力推进致富能人队伍建设,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如边城镇大华村推行扶智、扶治、扶志“3F”工作法,8名党员返乡创业,3500余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年获取租金210余万元。
(作者系中共句容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