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剑 马彦如
“黄叶古祠里,秋风古殿开。沈沈松柏老,暝暝鸟飞回。碑碣空埋地,废阶尽杂台。此地行人少,尘世转堪哀。”明清之际的爱国将领、杰出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镇江拜谒宗泽墓时,触景生情写下《谒京岘山宗泽墓》一诗。
宗泽墓位于镇江东郊京岘山北麓,当地人称宗泽山、宗家坟。墓坐南朝北,周长28.8米,高3.5 米。墓前立石碑,上刻“宋宗忠简公讳泽之墓”。向北是长近百米、宽2.5米的墓道。墓道前有牌坊一座,两边石柱刻文坛名士易君左在民国年间为宗泽墓前牌坊写的一副对联 “大宋濒危撑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背面刻“颁表八百年前勋绩永昭明于日月,锡垂万千载后珠玑长炳耀乎乾坤”。
宗泽(1060年—1128年),字汝霖,浙江义乌人。自小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为宋元祐进士,有文武才, 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抗金名臣。他历任县尉、县令、通判、知府等职,为官清正,颇有声绩,史称其为官 “纲条简而不烦,所至称治” 。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进犯,直逼北宋京城汴京(今开封)城下,宗泽受命出任河北义兵总管,后升为副元帅,率部连破金兵十三寨。建炎二年(1128年)六月宗泽统率大军渡过黄河,追击金兵,遭投降派拒绝,忧愤成疾,七月卒。
若不是适逢战乱之秋,宗泽可能终其一生只是一个小官吏。金兵南下,徽宗退位,钦宗继立,在国事十分危急之际,宋廷为了保住北方土地,起用宗泽支撑危局。靖康元年,宗泽奉旨知河北磁州。这时候金兵已攻陷太原,正在围攻真定(今石家庄地区),奉命前往河北、山西任职的官员多托故不行,宗泽却“单骑即日就道”。
他到磁州后“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其时徽、钦两帝尚未被金人所俘,幻想与金议和。金兵围住汴京不退,还想诱骗康王赵构到金都谈判,以便扣留不放。宗泽看穿金人诡计,赵构行至磁州时,他反复劝阻,终于保住了赵构的生路。不久宗泽升任副元帅,领兵南下救援汴京,他志吞逆虏,披甲乘马,与士卒同甘共苦,沿途打了不少胜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年号“建炎”,建立南宋。
金人北返后,留下一座残破的汴京城。宗泽由李纲推荐任开封府尹、东京留守,这时宗泽已68岁。他招募被当时统治者诬称为“河东巨寇”的王善和号称“没角牛”的杨进集义军百万协助防守,阻止并粉碎了金兵的大举进犯,保卫了南宋王朝的半壁江山。他又联络宋军旧部,提拔岳飞为将,屡败金兵,金人敬畏地称他为 “宗爷爷”。
在被朝廷起用之后,宗泽反对妥协投降,多次上疏要求增派兵力,截击敌人归路,夺回二帝,无奈24次上疏,均未被采纳。宗泽长叹:“吾志不克伸矣。”因积愤成疾,疽发于背。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十二日,风雨晦暝,宗泽连续三声高呼“渡河” ,溘然与世长辞,时年69岁。
早在宣和元年(1119年),宗泽主管南京鸿庆宫时,因改建皇帝提倡的神宵官(道观),遭诬陷,被革职贬至镇江。据记载,在接到罢官羁置的旨命后,他说:“罪大责轻,丹徒善地”,于是“即日就道”,举家迁到镇江,闲居了4年之久。发妻陈氏在镇江病故后,宗泽为她选择东郊京岘山为葬地,并写了《葬妻京岘山,结庐龙目湖上》一诗:“一对龙湖青眼开,乾坤倚剑独徘徊;白云是处堪埋骨,京岘山头梦未回。”
宗泽死后,被追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忠简。岳飞为报知遇之恩,陪同宗泽之子宗颖扶其灵柩至京口,与其夫人合葬在京岘山。1982年,宗泽墓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镇江博物馆为配合宗泽路拓宽工程,对宗泽墓区进行抢救性勘探试掘、考古取得重要收获,在墓区北侧发现宋代享堂建筑遗迹。在享堂和配殿遗迹的地层中出土丰富的南宋遗物,器类包括建筑用瓦当、滴水、脊饰、砖雕、砖及生活陶瓷等。遗物标本中还有墨书碗底,在碗底外墨书“宗”及“口云”等文字,表明祭祀者与墓主的密切关系。
忠魂义魄与江山同垂不朽。宋代兴建有不少功臣墓,遗迹迄今仍有一些尚存,但地面享堂遗迹甚少,宗泽墓前享堂遗迹的发现,填补了这一建筑类型形制格局的空白。
编辑:毛蕴劼
审核: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