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全媒体记者 袁刚)10月6日,记述两次荣获“中国笛箫制作终身成就奖”的竹笛制作大师——常敦明传新书《几个孔一辈子》在扬中博物馆首发。参加省竹笛学会年会的会员、竹笛行业专家和学者近百人参加了新书发布会。
“在从事笛子制作事业的数十年间,常师傅先后开发出湘妃竹、楠木、紫檀、牛角、石头等10多种材质的笛子。”曾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会长,现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维良评价说,他为中国竹笛制作艺术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心血。
“《几个孔一辈子》是常敦明大师的个人传记,详细记录了他的艺术经历、艺术创作和艺术理念,对我国民乐的传承发展有诸多启迪。常大师自从艺以来,七十多年初心不变,悉心研究和改进笛箫制作技艺,成为我国笛箫制作界泰斗级人物,为国内外数不清的。笛乐爱好者提供了大量优质笛箫,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笛箫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中国竹笛制作艺术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扬中市文联主席方泽华在新书发布会上说,常大师在家乡开办长鸣乐器厂,建立了“中国民族乐器陈列馆”,不断弘扬、挖掘、研究、改革中国民族乐器,并引导下一代共同守护传统、传承文化,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对打造扬中本土文化品牌,繁荣扬中文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敦明的儿子常本荣介绍了其父的一些社会职务: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中国民族乐器高级工艺师、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文艺家学会会员。他说,父亲制作的箫笛曾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文化部颁发的科技三等奖;与南京师范大学林克仁教授合著的《中国箫笛》一书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研发的“巨笛”获浙江省文化厅科技二等奖;中国民族管弦学会竹笛委员会首届笛箫制作评比终身成就奖;以先生名字注册的商标连续多年获得江苏省著名商标;获中国民族管弦乐会竹笛专业委员会“中国笛箫制作终身成就奖”等殊荣。
“常老有着‘几个孔一辈子’的工匠精神,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著名竹笛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民族弦乐学会理事、省竹笛学会会长王健在发布会上说。常敦明大师开创了扎线、刻诗、镶牛角的竹笛范式,亲历了竹笛制作工具的发展与律制的变革;他还是一位专心研制新型乐器的奇才!在七十余年制笛的生涯中,常敦明使中国笛箫制作技术获得长足的发展,他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又从理论来指导实践。他陆续在专业杂志、报纸发表了“中国竹笛制造的探讨”“杂谈中国笛箫的今昔”“巴乌簧片的制作、保养和维修”等文章,还在海内外发表数十篇有价值的论文,著有《中国箫笛》和《笛子入门教程(提高篇)》等书籍。
在新书发布会上,作者袁志钟介绍了他与常敦明的过往经历,并重点阐述了这本书的写作过程。这位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工程系副教授,1996年在江苏大学本科,硕士保送江苏大学,2007年浙江大学博士毕业,2008-2010,在意大利Trento大学博士后。学理工科的他,业余时间喜欢民族音乐,喜欢吹奏笛箫,2016年撰写出版了《中国笛子艺术大师俞逊发传》。
常敦明(1936.11-2023.2),扬中市三茅街道人,16岁去上海学艺,从事竹笛制作。他自幼聪颖机敏,凭耳听便能察觉3~5音分误差。1974年,常敦明担任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厂长。1989年,他退休回乡,在扬中创办长鸣乐器厂,之后自费创建了“中国民间民族乐器陈列馆”。该馆收集陈列了200余件民族乐器,包括他自己研制的巨笛、巨箫,获全国民间艺术金奖的骨笛,收藏的唐代的箫、琵琶、忽雷、阮、篪,明清时代的银笛,蒙古族的马头琴,新疆的木唢呐,哈尼、景颇等族的葫芦丝、巴乌,朝鲜族的细筚篥等大量乐器文物。1995年,常敦明凭数十年经验,设计制作了巨笛。从构思、选料到完工,历时4个月,他制作一支长3.14米,孔径5厘米的巨笛,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世界之最”。1998年2月11日,在中南海元宵节联欢晚会上,他以巨笛演奏的《南泥湾》曲调引发广泛关注。2008年、2015年,常敦明先后两次荣获中国民族管弦学会颁发的“中国箫笛制作终身成就奖”。
编辑:朱超
审核:滕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