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苏
清代名家李斗历时30年写就的《扬州画舫录》,被尊为一部最权威、最全面的扬州百科全书,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最推崇的明清笔记体奇书。作者李斗(1749-1817年) ,字北有,号艾塘,江苏仪征人。诸生。著有《永报堂集》。《扬州画舫录》十八卷,成书于乾隆六十年(1795),记录了当时扬州的社会生活和景物,内容涵盖城池水系沿革、山川园林、寺观庙坛、市肆文物,备载风物掌故,除了记载扬州一地的园林名胜、风土人物,还涉及扬州城市区划、戏曲、名人轶事等多方面内容,揭示了扬州文化多维度、充满动态的特点。
李斗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在描述扬州移民城市的特点和这里形成多层次的文化结构时,融入了许多镇江的相关元素,同时为扬州和镇江两座文化名城研究作出了贡献。地处一江之隔的镇江,与扬州关系密切,来往的人员也多,在《扬州画舫录》的描述中,涉及了许多镇江元素,包括镇江文人在扬州的交往,对扬州园林的贡献,镇江商业在扬州的分布,以及扬州文人对镇江的记事等。
扬州园林有唐代镇江诗人的精彩
在扬州的园林中,有不少镇江名人的留名落款。最常见的是唐代诗人许浑的诗句被扬州的造园者广泛使用,如“桐荫书屋,屋后小亭,额曰‘枕流’。联云:‘鸟宿池边树(贾岛),花香洞里天(许浑)。’”“来薰堂在春波桥东,前湖后浦,左为荣,右靠山。入浣香楼,堂中联云:‘烟开翠扇清风晓(许浑),日暖金阶昼刻移(羊士谔)。’”“桥南小屿,种桂数百株,构屋三楹,去水尺许。虎斗鸟厉,攒峦互峙。屋前缚矮桂作篱,将屿上老桂围入园中。山后多荆棘杂花,后构厅事,额曰‘花南水北之堂’,联句云:‘别业临青甸(李峤),前轩枕大河(许浑)。’”“绿榭既尽,碧天渐阔;雨斩云除,旷远斯出;叠石构岭,闲宴乃张,遂构清远堂于藤花书屋之北,以为是园宴宾客之地。联云:‘窗含远色通书幌(李贺),云带东风洗画屏(许浑)。”……
许浑(约791-约858年)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丹阳(今镇江)。他是武后朝宰相许圉师的六世孙, 出仕后体弱多病,辞官东归,来到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将这里作为他的乐土和最后的归宿之地,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在丁卯桥村舍闲居期间,他将自己创作的500余首诗一一抄录编辑,缀成诗集《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在当时和后世诗人中有很高评价。世人所熟知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出自许浑之手。由于许浑的名气大,又擅长山水诗,所以特别受到扬州文人的喜爱,将他的佳句选出,印刻在扬州的大小园林之中。
在扬州园林中,被选用佳句的润州唐代诗人还有马怀素、权德舆、储光羲。如“芍厅后于石隙中种兰。早春始花,至于初夏,秋时花盛,一干数朵,谓之兰渚。渚上筑室三间,联云:‘名园依绿水(杜甫),仙塔俪云庄(马怀素)。’” “颜其室曰‘珊瑚林’。联云:‘艳采芬姿相点缀(权德舆),珊瑚玉树交枝柯(韩愈)。’”“吹香草堂联云:‘层轩静华月(储光羲),修竹引薰风(韦安石)。’”
扬州园林有宋代镇江名人的印记
《扬州画舫录》中有一段文字:“鹾商安氏,业盐扬州,刻孙过庭《书谱》数石,今陷康山草堂壁上。寺中苏文忠公《次韵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奉使岭表诗》,凡十韵。石刻在寺中,断仆已久,上有嘉靖辛丑蜀冈盛仪、万历己卯沔阳陈文烛二跋。康熙辛丑新城王文简公士正为司理时,访之,命僧陷旧石于方丈壁,次韵纪事,为《禅智唱和诗》。乾隆甲午,谢翰林启昆守扬州,翁阁学方纲托其访拓,且续唱和故事。丙申间,谢公与朱转运孝纯追和二首刻石,增构数楹,砌石于壁,和者数十家,为《续禅智唱和诗》一卷。翁阁学跋云:“苏伯固,名坚,镇江人,博学能诗,与文忠会于扬,李孝博亦自山阳守以治行拜广东提点刑狱,见《徐仲车节孝传》。孝博字淑升,而此迹作淑师,当以墨迹为正也。”记录了苏东坡和镇江友人苏坚在扬州蜀冈游览并送李孝博的诗文被刻石的经过和价值。
镇江方志中对苏伯固的记载甚少,只提及他是苏颂族人,但他与苏轼的交往却是相当的密切。据《苏轼诗集》卷三二《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诗题下注:“苏伯固,名坚,博学能诗。东坡自翰林守杭,道吴兴,伯固以临濮县主簿,监杭州在城商税,自杭来会,作《后六客词》,伯固与焉。方经理开西湖,伯固建议,谓当参酌古今用中策。湖成,其力为多。后一岁,又相从于广陵,有《和苏伯韵送李孝博》诗。坡归自海南,伯固在南华相待,有诗。黄鲁直谪死宜州,伯固在岭外,护其丧归葬双井。其风义如此。”说明苏轼和苏坚两人曾在一起任职,共同修缮杭州西湖,苏坚还是修筑西湖长堤的负责人。两人的情谊很深,甚至惠及苏坚的儿子苏庠。据《京口耆旧传》卷四“苏颂”条附录载:庠,字养直,丹阳人。其先泉人,丞相颂之族。庠父坚,字伯固,有诗名。文忠公苏轼过九江,坚时为县主簿,多所唱和。……晚为建昌军通判,致仕,卒。庠……尝作《清江引》云:“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白苹满棹归来晚,秋着芦花一岸霜。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万事不理醉复醒,常占烟波弄明月。”苏轼见诗称奇,手书此诗云:“使载在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是者?乃吾家养直所作。”自此苏庠写诗的名气更大了。
《扬州画舫录》中也有关于沈括的记事,说他与扬州园林有关联。书中载:“《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或曰即古之二十四桥,二说皆非。按二十四桥见之沈存中《补笔谈》,记扬州二十四桥之名,曰浊河桥、茶园桥、大明桥、九曲桥、下马桥、作坊桥、洗马桥、南桥、 阿师桥、周家桥、小市桥、广济桥、新桥、开明桥、顾家桥、通泗桥、太平桥、利国桥、万岁桥、青园桥、驿桥、参佐桥、山光桥、下马桥,实有二十四名。美人之说,盖附会言之矣。”说明了沈括是有心人。他在对扬州园林的游览中,不是一般的走马看花,而是对一些代表城市特色的建筑进行了仔细考察。如扬州二十四桥进入他的眼帘后,就专门作了详细的笔录。
《扬州画舫录》中还提到了沈括为扬州平山堂写记文:“平山堂在蜀冈上,《寰宇记》曰:‘邗沟城在蜀冈上。宋庆历八年二月,庐陵欧阳文忠公继韩魏公之后守扬州,构厅事于寺之坤隅。江南诸山,拱揖槛前, 若可攀跻,名曰平山堂。寄魏公书有云:平山堂占胜蜀冈,一目千里,谓此。其时公携客往游,遣人走邵伯湖折荷花,遣妓取花传客,事载诸家说部中。嘉初,公迁翰林学士,知制诰,新喻刘敞知扬州,有《登平山堂寄永叔内翰诗》, 公与都官员外郎宣城梅尧臣俱有和诗。八年,直史馆丹阳刁约自工部郎中领府事,堂圮,复修,又封其庭中为行春台。察访使钱塘沈括为之记。’”从这段记载中,我们还知道宋代镇江人刁约担任扬州知府时,有过修复平山堂之举。
扬州景点有清代镇江文人的题记
除了园林,在扬州城中的景点中,也有镇江著名文人的记文或题联。如书中记到:“敬亭书院在北桥,建于康熙二十二年,两淮商人创始,因御史裘充美论湖口税商疏,感其德建此,令士子诵读其中,京口张九徵为记。” 据《扬州画舫录》记载,自明以来扬州的书院有:资政书院、维扬书院、甘泉山书院、安定书院、敬亭书院、 虹桥书院、梅花书院、广陵书院等。这些书院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盐商的资助,常常邀请一些著名人士到书院参观、讲学,以充实书院的文化内涵。京口的著名学者张九徵也在受邀之列,并在访问后为敬亭书院撰写了记文,成为书院的墨宝。
张九徵,字公选,世居镇江城南。名相张玉书之父。贯通经史,精于《春秋》。顺治二年(1645年)张九徵参加清江南开科乡试,夺得举人第一名,是为解元。顺治四年(1647年),他赴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吏部文选司郎中、验封司郎中。顺治十二年(1655年)担任会试同考官。官至河南提学佥事,视察河南学政,考绩显著,有“天下第一抚臣”之称。著有《艾衲亭稿》《闽游草》《文陆堂文稿》。
在《扬州画舫录》中,还记录了镇江著名的书法家王文治在扬州的活动情况,说在扬州的城市建筑中,不乏这位“浓墨探花”的书法作品。“王文治,字梦楼,丹徒人。乾隆庚辰进士一甲第二人。工诗,尤精书法。城中祠庙,湖上亭榭,碑文、榜联多出其手。”
清代中叶著名诗人、骈文名家曾燠,字庶蕃,一字宾谷,晚号西溪渔隐。他在担任两淮盐运使时,倡导风雅,曾辟“题襟馆”于扬州,“周植花木为唱和之所”,延纳四方名流唱和,与宾从赋诗为乐。有一次,他在西园举行文笔活动,特邀丹徒画家陆晓山为之绘图。还有俞鹤,字横江,丹徒人。题春雨堂联云:“疏钟声远流何处,明月多情在此间。”
编辑:朱超
审核: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