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崔宁华 凌光明)随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区域教育如何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丹徒区坚持把教育科研作为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把服务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科研的“第一使命”,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科研的“第一目标”,聚焦课题研究、机制优化、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打好科研主动仗,营造良好科研生态,激发教育创新活力,教育科研取得丰硕成果,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课题探索,让教研内容有深度
3项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9项省级、36项市级课题结题,35项区级课题立项……今年上半年,丹徒教育锚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大兴教科研之风,课题数量质量同步增长,申报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此,丹徒区出台了“教育科研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6)”,为全区教育科研规划建设目标和发展新路径。计划要求各校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法的学习,了解学科教学前沿动态,敏锐发现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设立各类微课题,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同时,要求各校设立校本课题,积极申报市级省级课题,以课题研究为牵引促进教育教学质的攀升。宜城小学创建于2017年,该校大力推行“科研兴校”战略,近两年,有200多篇教师论文在省市区获奖,学校被评为全国论文活动突出贡献奖(江苏省);“赛式”体育课程基地获评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与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校长孔国娣入围第四届蔡崇信“以体树人”校长计划评选全国40强。
分层培养,让人才发展有空间
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路径,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直接动力。丹徒区通过分层分类培养模式,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针对新入职一年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与案例分析撰写的培训活动;组织各校(园)教科室主任进行主题培训,充分发挥其在学校教科研工作引领与指导作用;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开展送教科研培训入校活动;科研处开展“一对一”教科研辅导工作,构建了“点、线、面”相结合,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教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全区1人获评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入选“333”工程培养对象,26人入选第六批市“169”人才,36人获评第八批市学科带头人。
在学生层面,丹徒区通过打通小初高三个学段的壁垒,统筹做好各学科尖子生的指导与培养。小学阶段以“阅读素养”“数学思维”“科学素养”“信息技术”四大工程为抓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类活动,开发学生潜能,让部分特长学生能脱颖而出。初中阶段根据新课标要求,加快教师的融通综合发展。高中阶段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整合校内外优秀师资,进行竞赛教学。在江苏省第33届金钥匙科技竞赛中,丹徒区茅以升实验学校获得团体赛一等奖,倪南徐同学获得全省第一名;省港中获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三山小学徐秋来和孙硕植同学被评为“江苏省少年科学院院士”。
体系建设,让教研增效显格局
丹徒区坚持并完善区、教育集团、学校三级教研体系建设,通过“三级联动”推进教育教研提质增效,努力形成职责明确、密切配合、协作研究、成果共享、共同发展的教研工作新格局。
区层面,由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对各校各园的集中式大型调研,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学生的学”,以学定教,精准发现问题,编写调研报告供学校参考改进,为各单位教科研工作提供方向和指引。对于在调研中发现的学校管理、学科建设中的先进做法、典型案例及时提炼、总结并在全区范围内推广。教育集团层面,持续强化教科研共享意识和参与意识,积极开展经验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学校层面,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多主题教研活动,实施“小而精”的教学研究,注重创新性、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学科素养,满足学生向上生长、向宽拓展的需求,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编辑:金凯
审核:曾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