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通讯员 孙卉 记者 古瑾)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约27.9%,高血压患病人数约2.45亿。很多患者认为,高血压不可治愈,一旦确诊就要以药相伴,但有一种高血压,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可以完全治愈摆脱终身服药的困扰的。
两次乏力晕倒,疑是“原醛”作祟
王大爷今年62岁,常年服用降压药来控制血压,却一直效果不佳。今年3月的某天凌晨,王大爷在无诱因下出现眩晕、肢体乏力、手脚麻木、虚汗等症状,家人立即将其送至就近医院抢救,查血钾2.08mmol/L(正常值为3.5-5.5mmol/L),诊断为低血钾症,予补钾对症治疗。
出院后,王大爷并未引起重视,此后又多次因血钾低就诊。6月12日,王大爷再次出现肢体乏力、手脚麻木的症状,被紧急送往江大附院救治。经检查,患者血钾2.64mmol/L,医生建议收入内分泌代谢科进一步观察治疗。
入院后,王大爷复查了肾上腺CT,显示双侧肾上腺结节样增粗,左侧肾上腺小结节影(1.2*0.9cm),存在腺瘤可能。而后,江大附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薛明淼结合患者肾动脉超声、血尿儿茶酚胺等检查报告,发现其血醛固酮明显增高,肾素活性降低,醛固酮/肾素活性(ARR)>30,考虑王大爷患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什么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我们常说的“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类。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可控却不能完全治愈;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确切病因所致,经过有效治疗后,有治愈可能。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一种,因肾上腺皮质病变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导致潴钠排钾、体液容量扩增、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受抑制,表现为高血压和低血钾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高血压患者中原醛症的发病率在10%左右,而这部分患者因对病因不了解,往往错失最佳治疗时间,甚至出现了严重并发症。
薛明淼介绍,原醛症的发展可分为早期、高血压且轻度钾缺乏期、高血压且严重钾缺乏期三个阶段。早期,患者仅有高血压,无低血钾症状;高血压且轻度钾缺乏期,患者高血压并伴有血钾轻度下降或呈间歇性低血钾或在某种诱因下(如利尿药)出现低血钾;高血压且严重钾缺乏期,患者血压逐渐升高,并出现肌无力、肢端麻木、手足搐搦、口渴多饮多尿、心律失常等症状。
两个检查,锁定病症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薛明淼分别对患者进行了卡托普利抑制试验和盐水输注试验,发现血醛固酮水平仍明显偏高,故原醛症诊断明确。
1.卡托普利抑制试验
正常情况下,卡托普利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即使在肾素很高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醛固酮的分泌,但对于自主性分泌醛固酮的原醛症患者,服用卡托普利对醛固酮则无明显抑制作用。
2.盐水输注试验
正常情况下,盐水输注后,血钠和血容量的增加,大量钠盐进入肾单位远曲小管,可抑制肾小球旁细胞肾素的分泌,从而抑制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分泌,使血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的降低。该患者盐水输注后,对醛固酮无明显抑制作用。
精准定位,对因治疗
原醛症根据病因可分为醛固酮瘤、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醛固酮癌、糖皮质激素可治性醛固酮增多症(GRA)、异位醛固酮分泌性腺瘤或腺癌5类。
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定位病变部位,薛明淼联系介入科行肾上腺静脉分段取血(AVS),在患者股静脉或上肢静脉插管,将导管口置于双侧肾上腺静脉内采血,测量两侧肾上腺静脉中醛固酮水平,同时用皮质醇进行校正,判断醛固酮过度分泌为单侧还是双侧,进行定位诊断。如单侧可行手术治疗,双侧则可采用药物治疗。根据王大爷肾上腺静脉分段采血报告提示,左右肾上腺均取血到位,左侧为优势侧,建议至泌尿外科手术。
随后,泌尿外科团队为王大爷行腹腔镜下单侧(左侧)肾上腺切除术。术后病理发现,患者左肾上腺病变,为肾上腺皮质腺瘤,与薛明淼此前判断一致。术后,王大爷无明显不适,复查几次血钾均在正常范围内,血压也恢复正常。
尽早筛查,有效防治
薛明淼提醒,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比,原醛症患者心脏、肾脏、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更为严重,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关键。因原醛症的治疗有别于原发性高血压,在高血压人群中筛查出原醛症尤为重要。下列人群是原醛症的高危人群,需要尽早进行筛查:
1.血压2级以上(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100mmHg);
2.联用含利尿剂在内的3种降压药,血压仍未控制(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
3.联合使用4种及以上降压药;
4.自发性低血钾或使用利尿剂后出现低血钾的高血压患者;
5.发现肾上腺意外瘤的高血压患者;
6.早发性高血压(<20岁)或早发脑血管病变(<40岁)家族史;
7.原醛症患者患有高血压的一级亲属。
编辑:卞婷婷(见习)
审核:解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