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政
丹阳素有“富贵三城束,人丁麦溪张”之说。然而考三城束氏,明代却有一个名人,家道贫寒,苦读求进,官至胶州判官,崇祀乡贤,老来还是徒有四壁,并无富贵之象,可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却极其宏富,他就是束桓。
家传儒风好诗书
束桓(1530-1602),明代官吏,教育家,诗人。镇江府丹阳人,世居东乡三城巷,为束振祖第十七世孙,字子威,行方七,号怀玉,一号玉峰。
父亲束洲,字仲瀛,号如古,邑文生,善写诗。束洲生四子,束桓为次子,生有异姿,“严毅端敏,九容兼备”。然家贫,年少时每天只能吃一顿饭,“日鲜再食”。然而家传儒风,好诗书,天天诵读不辍,书声若出金石。邻母敬之,常馈之以食。
在学习上,束桓认真刻苦,“为学根究性命,务为躬行”。虽屡挫于时,学志愈坚,始终不懈。六经子史诸书,无不淹贯。有江西宋圌江先生讲学于紫府观中,束桓从之习静四十九日,坐至二七,束桓目有神光,暗室纤毫毕见,宋师急令他敛而勿露。自此束桓心体玲珑,神闲气定。后与同志论学,必以保守元神为务。
束桓既得宋圌江指导,又奉父命赴考,遂以高等补弟子员。隆庆二年(1568),由拔贡生授江西宁州州判,由此步入官场,时年39岁。宁州在万山之中,迫近溪洞,守将生事邀功,群洞不宁,多所劫掠。督抚欲立军营十二座以镇之。时束桓到州,了解到此情,认为民穷财匮不宜用兵,乃身入群洞,告诫渠魁,不得剽掠为贼,群洞皆服,再无侵掠,四境肃然,道路不梗。督抚心服束桓,遂别疏请罢兵。
为官当为民做主
在宁州任三年,转判山东胶州。抵任当天,即受民讼词数百纸,上官闻而疑之。不一月,束桓就民之远近,一一为之剖析是非,毫无偏颇,诉讼双方心服。于是民皆称便,有不平之言不必找刺史,而直接找州判,上官由是知束桓名。连署高密、即墨两县,所至利兴蠹剔,政简民和。他时会诸生,讲课论学,必穷性命之微。经常出视农田之芜与治,治则赏之,奖之,芜则督之,诲之。境内俗美人足。遇赋敛则言:“前官未了事,我不与也。我分内则不可不经理耳。”故新赋额无愆期,旧赋不必如额缴,农户个个心悦。
高密、即墨两县濒海,驻有兵卒数百,纪律不整,屯田侵占民田,百姓有怨言。束桓乃去兵营严肃诘责,劝诫士兵收敛行为,行伍由此改观。朝廷巡视官来时,往往未至邑衙就走了,说:“地方有能人,何必打扰。”束桓遇鳏寡的无告之民,必加以矜恤;风雪寒冷天时,即以余俸购衣食给狱囚,囚为之感泣;遇顽梗骄慢者,行法必严;境内豪族世宦输纳若不如期,必加以督责,不留情面。他如此以尽职爱民为务,人皆畏其威,而又怀其德。
高密县主簿,贪声狼藉,州郡官员皆为之周旋包庇。考绩时,束桓课考为最,那个主簿有过而丢官,此事颇忤上官之意。一次上官按惯例来取“无碍钱粮”,数量超千,束桓上书说:“州县本无黄白术,钱粮安得无碍?近者逢迎之习无过于是,愿上无以此愚下,下无以此蒙上也。”虽上报认可了,而上官心中衔恨,不能释怀。束桓最终因此罢职,历任九年,不受一钱而归乡。
回乡讲学育后人
回到丹阳,束桓两袖清风,家益贫,然而讲学益力。万历十六年(1588)大饥,大宗伯姜宝致书县令说:“子威,吾老友,薄奉五金,幸致之,度此时不能出门户矣。”县令得书,便赠之五金。束桓得赠金,复分给族中贫困者。县令感其贤,制袍服一件相赠,并列其为乡饮宾。束桓穿袍服参加乡饮宾筵,先后达13次。
平时束桓案头惟置六籍,及程朱之书。尤精于易、四圣之旨。时有丹徒贡生殷士望,亦解组归居丹阳,两人志同道合,崇尚理学,每月进行讲会,继王阳明先生之学,必以孝悌求仁为本,以敦朴存诚为务。束桓又设会于村社,力教农村才俊。一时从游者日多,拜师授业,风俗为之一变。在城在乡,识与不识皆称他为束先生,学者则称怀玉先生。诸如任光祖、刘廷炅、刘延昱、丁鸿明、贡瓒、周应文、周继文,皆从其教而各砥砺自新。
束桓之学,从悟入至行为,皆规圆矩方,读《大学》则以古本为是,读《西铭》则以识仁为先。边讲学边著述,诱掖后进,至老不倦。邑中学者任希贤、丁子行,周仲纯三先生,皆受业于束桓。三先生之用心不同,而学识一本于公。探流寻源,观河及海,皆合束桓之教。
束桓虽穷居僻乡,而心怀天下,忧国忧时,溢于言表。每闻朝廷出一善政,总是欢然乐道,进一佞人,总是惨然忧叹。曾作诗云:“谁开东阁揽英贤,汉有平津今杳然。将懦卒骄唐末路,言清行放晋初年。”
修身山间不移志
年近古稀时,束桓慕晋代陶渊明高风,向往山居生活,就到邑东山岭中,择风景绝佳处,结茅庐三间而居。静对山林,花香鸟语,乐得其趣。他在山中遍植松树,号此山为“万松岭”,自称“山人”。
他又作《万松歌》将山中生活描述,其辞云:“云阳以东,有岭数十里兮。自北而南,状若神龙高卧兮。变化中涵,有道人汗漫兮。七十而康,手植万松兮。岭之疆,结庐三间兮。松之阳,饥则餐松之花兮。不慕侯王之豆觞,倦则息松之荫兮,观日月之奔忙。客来则杂坐松之根兮,而谈陶唐;客去则玩易松之前兮,而对羲皇。倘触松间之啼鸟兮,有动于中,则浩歌松之风兮。声满长空,不知布袍之为贱兮。而锦衣之为荣,不知草堂之为陋兮。而华屋之为工,不知介然独处之为寡兮。而群然千万夫之为雄,不知泯泯无闻于人世之为困兮。而铮铮有声于天下之为通,坐观海内苍生歌太平兮。四夷来宗,我想古人功成不受三万户兮。从赤松,又想古人见几不恋五斗粟兮。抚孤松,我后二子生兮。栖万松,求为天地间完璞兮。不居其功,寥寥千载三人兮,道异迹同。”读此诗,一个品行高洁,胸怀浩瀚,不落世俗,修身山间的饱学之士跃然可见。
在山居期间,好友于景素、姜士昌来看望他,见其案头只有麦粥一盂,盘中盐也没有,深叹其生活清苦。束桓却不在乎,吟诗道:“十年披褐吟偏壮,两月无盐志不灰。”又云:“无茶待客惟清话,有业遗孙只此心。”
万历三十年(1602)七月十五日,束桓去世,享年七十有三。葬后彭祖茔。生前娶访仙桥吴宗敏五女为妻。生子三:应耀、应炜、应煜;女一。
勤于著述成果丰
《重修丹阳县志》卷35载束桓著《曲阿集》
《重修丹阳县志》卷20束桓传
束桓生前勤于著述,成果颇丰。然而,一次偶然的事件,毕生积著损失殆尽。束桓平时所著诗文、语录,装满一箱箧,某一夜被偷儿所取,以为货也,发之,乃为手稿书帙,怒投道旁井中,于是束桓之文章传世极少。到了崇祯十四年(1641),他的重孙束茹吉,怀念束桓之大德,痛惜其书不传,就捜剔残简,遍找书籍,汇其诗文,语录,编成一集,名为《曲阿集》,载入家谱而传世。此书仅是束桓一生所著极少部分,然弥足珍贵。文学家杨志远评道:“然只字片言,皆能令观读之者肃然起敬,盖公为文皆有真气真理达乎。斯之人,斯之文,其亦不可思乎!”
《束氏宗谱》束桓诗集
《束氏宗谱》束桓文集序
作为教育家,理学家,束桓一生品行高洁,风范超逸,芳名不泯,被邑人崇祀于乡贤祠。民国十八年(1929),族人束书绅将《曲阿集》从家谱中析出,取名为《束怀玉文集》,单独成书刻印行世。此书收束桓语录30则,文章24篇,诗30首。书前列杨志远的《序》,门人周继文作的《怀玉束先生传》,以及礼部郎中于孔兼作的《束隐君传》,翰林院检讨眭石作的《束先生遗事》,从孙束时泰作的《怀玉公集漫引》等文,校辑姓氏中有还有葛麟、庄雅、贺复徵、眭本、杨志达、姜彦清等名流。
束桓生前善做文章,极受世人见重。隆庆四年,束桓应丹阳丁氏之请,为丁一道先生撰写墓志铭。丁一道为嘉靖岁贡,任过吴川县知县,隆庆间纂修过丹阳县志。万历十八年(1590)夏,丹阳杨坞邱氏编成《邱氏族谱》,请束桓作序。杨坞邱氏与三城束氏是世姻,故有此请。晚年山居时,还应门人刘与光之请,为其母作《刘母冷孺人六十寿序》一文。
三城巷束氏宗祠
束桓对家族也作过贡献。三城巷村东的束氏宗祠,远近闻名,堂号为“补经堂”,就是束桓在嘉靖年间倡议修建,后由族人佐之建成。几经翻修,康熙初规模达5进35间,外有边宇庑屋20余间,此祠至今尚存。
图片:卢政
编辑:朱超
审核: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