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江花副刊 | 你是我的永远

2023-09-06 23:47 今日镇江  

□ 孙建平

日前,我参加镇江报业传媒集团等单位主办的“我的旅行,我的微旅游”创意写作、全城接力活动。在一个微信群里,我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那一天,偶遇网友“莲叶下的浮萍”,几句闲聊以后,发现我和“莲叶下的浮萍”同为谏壁中学校友,我在谏中教过书,“莲叶下的浮萍”在谏中读过书。再细细一说,才发现我和“莲叶下的浮萍”在2006年初夏时就有过未曾谋面的文字上的交流。念及此,我就觉得,世事有时很是奇妙,我和“莲叶下的浮萍”素不相识,但因为“谏壁中学”这4个字,使我们有了认识的可能,而“创意写作、全城接力”的活动,又在时隔17年后,使我们有了不曾谋面的隔空相遇。

事情还得从2006年谏壁中学50周年校庆的一次征文活动说起。

2006年11月18日,谏壁中学举行建校50周年庆祝活动。年初,学校开始讨论校庆活动诸项事宜,其中一个计划,就是要出4本书作为赠送给来宾和校友的礼物,有校史画册、情系谏中征文集、教师论文集、校刊《新芽》校庆活动专辑。其中,“情系谏中征文”活动就由我负责。春季开学后不久,学校就在《扬子晚报》《镇江日报》《京江晚报》刊登了校庆公告和征文启事,大概是在5月份开始,在《京江晚报》开设“情系谏中征文”专栏,每周一期,刊发征文文章。到了征文活动结束的时候,我们将所有征文结集印刷,征文集取名为《你是我的永远——情系谏中征文集》。这本征文集16万字,包含三个内容,一是征文100余篇,二是校友留言60余则,三是建校以来所有学生名录。

“莲叶下的浮萍”是谏壁中学1982 届毕业生。和“莲叶下的浮萍”有了联系以后,我立刻就想起了17年前编辑征文时的情景,“莲叶下的浮萍”的这篇文章我还推荐发表在了《京江晚报》的“情系谏中征文”专栏里,她的文章的题目是:《谏中:我永恒的思念》。“莲叶下的浮萍”在文章里回忆了当年在学校读书时的点点滴滴,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校的报廊:“印象最深的要数教学楼那一条二十米长的报廊了,那儿每天轮番张贴各种报纸。我最喜欢早操后阅读《文汇报》上的小说连载,对上面刊出的唐诗也情有独钟。现在,我之所以能够与上中学的儿子一起兴致勃勃地讨论一些诗词,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此。”谏壁中学的后门外面是谏壁翻水河,那条河边,给历届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莲叶下的浮萍”在文章里概括了自己在河边的四季:“春天里,我们嗅着堤上花草的芳香;夏季,听着堤下传来阵阵悦耳的蛙鸣;秋天,卧看远处天边缓缓游动着的白云;冬日,特别是有雪的日子,这儿成了我们互相追逐、奔跑玩耍的好去处。我们有时一问一答地背诵课文,有时互相倾诉心中的秘密,偶尔还悄悄地谈论起班上那位成绩特别优秀的男生……”现在,再读这段文字,我还会想起自己当年四季也在这里走过的情景,春花秋月,夏阳冬雪,都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征文集《你是我的永远》一书的书名,来自一位学生的征文。这位学生是1986年谏壁中学毕业的学生,后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现供职于上海某中学。她在《你是我的永远》一文中写道:“记得郑板桥的半阕词:二十年湖海常为客,都付与风吹梦杳,雨荒云隔。今日重逢深院中,一种温存犹昔,添多少周旋行迹。谏中,我的母校,离开你整整二十年了。经过你的门口,仿佛看见我年少的影子,快乐的奔跑,咯咯的笑声,穿越时空,穿越二十年岁月……离开谏中已经20年,可经过你的门口,你烫金的名字依然在阳光下闪耀,我昨日的激情依旧在心中燃烧。谏中,我曾是你的过客,可你是我的永远。”

5月18日,《丹徒时刻》发文《丹徒高级中学举行奖学金发放仪式》,文中说,丹徒高级中学举行第五届校友“智文奖学金”发放仪式,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发放仪式上,“智文奖学金”发起人通过演讲的方式,表达了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和对学子们的殷切关爱。随后,60名获奖学生上台领取了奖学金和奖状。

“智文奖学金”发起人1984年毕业于谏壁中学,考取了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从事外贸工作。在谏壁中学50周年校庆征文活动中,他给我们发来了题为《往事依依》的征文,文章开头就写道:“一提到我的母校谏壁中学,我心中的感激之情就油然而生。六年,从初中到高中,在谏中我度过了难忘的决定我未来的六年求学生涯,对母校的老师同学,对母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是母校把我从一个懵懂的农村少年送进了名牌大学,可以说没有母校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至今想来,往事历历在目。”

2009年,谏壁中学和上党高级中学合并为丹徒高级中学,结束了它53年的办学历史。唐人赵嘏《喜张濆及第》诗有句:“九转丹成最上仙,青天暖日踏云轩。”谏壁中学办学53年,有多少学子在这里尝到了“青天暖日踏云轩”的欢乐啊,而谏壁中学位于谏壁街道越河街1号的校园,也成了这些学子心中的永远。常常有学生经过学校的时候,会拍下已经易名的学校大门的照片,然后发在朋友圈里,借以回望当年在这里的读书生活,感谢母校给予的教育和回忆。我每次看到了,都会在下面点个赞,再说几句话,回忆当年。

编辑:朱超

审核:杨佩佩


110

□ 孙建平

日前,我参加镇江报业传媒集团等单位主办的“我的旅行,我的微旅游”创意写作、全城接力活动。在一个微信群里,我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那一天,偶遇网友“莲叶下的浮萍”,几句闲聊以后,发现我和“莲叶下的浮萍”同为谏壁中学校友,我在谏中教过书,“莲叶下的浮萍”在谏中读过书。再细细一说,才发现我和“莲叶下的浮萍”在2006年初夏时就有过未曾谋面的文字上的交流。念及此,我就觉得,世事有时很是奇妙,我和“莲叶下的浮萍”素不相识,但因为“谏壁中学”这4个字,使我们有了认识的可能,而“创意写作、全城接力”的活动,又在时隔17年后,使我们有了不曾谋面的隔空相遇。

事情还得从2006年谏壁中学50周年校庆的一次征文活动说起。

2006年11月18日,谏壁中学举行建校50周年庆祝活动。年初,学校开始讨论校庆活动诸项事宜,其中一个计划,就是要出4本书作为赠送给来宾和校友的礼物,有校史画册、情系谏中征文集、教师论文集、校刊《新芽》校庆活动专辑。其中,“情系谏中征文”活动就由我负责。春季开学后不久,学校就在《扬子晚报》《镇江日报》《京江晚报》刊登了校庆公告和征文启事,大概是在5月份开始,在《京江晚报》开设“情系谏中征文”专栏,每周一期,刊发征文文章。到了征文活动结束的时候,我们将所有征文结集印刷,征文集取名为《你是我的永远——情系谏中征文集》。这本征文集16万字,包含三个内容,一是征文100余篇,二是校友留言60余则,三是建校以来所有学生名录。

“莲叶下的浮萍”是谏壁中学1982 届毕业生。和“莲叶下的浮萍”有了联系以后,我立刻就想起了17年前编辑征文时的情景,“莲叶下的浮萍”的这篇文章我还推荐发表在了《京江晚报》的“情系谏中征文”专栏里,她的文章的题目是:《谏中:我永恒的思念》。“莲叶下的浮萍”在文章里回忆了当年在学校读书时的点点滴滴,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校的报廊:“印象最深的要数教学楼那一条二十米长的报廊了,那儿每天轮番张贴各种报纸。我最喜欢早操后阅读《文汇报》上的小说连载,对上面刊出的唐诗也情有独钟。现在,我之所以能够与上中学的儿子一起兴致勃勃地讨论一些诗词,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此。”谏壁中学的后门外面是谏壁翻水河,那条河边,给历届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莲叶下的浮萍”在文章里概括了自己在河边的四季:“春天里,我们嗅着堤上花草的芳香;夏季,听着堤下传来阵阵悦耳的蛙鸣;秋天,卧看远处天边缓缓游动着的白云;冬日,特别是有雪的日子,这儿成了我们互相追逐、奔跑玩耍的好去处。我们有时一问一答地背诵课文,有时互相倾诉心中的秘密,偶尔还悄悄地谈论起班上那位成绩特别优秀的男生……”现在,再读这段文字,我还会想起自己当年四季也在这里走过的情景,春花秋月,夏阳冬雪,都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征文集《你是我的永远》一书的书名,来自一位学生的征文。这位学生是1986年谏壁中学毕业的学生,后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现供职于上海某中学。她在《你是我的永远》一文中写道:“记得郑板桥的半阕词:二十年湖海常为客,都付与风吹梦杳,雨荒云隔。今日重逢深院中,一种温存犹昔,添多少周旋行迹。谏中,我的母校,离开你整整二十年了。经过你的门口,仿佛看见我年少的影子,快乐的奔跑,咯咯的笑声,穿越时空,穿越二十年岁月……离开谏中已经20年,可经过你的门口,你烫金的名字依然在阳光下闪耀,我昨日的激情依旧在心中燃烧。谏中,我曾是你的过客,可你是我的永远。”

5月18日,《丹徒时刻》发文《丹徒高级中学举行奖学金发放仪式》,文中说,丹徒高级中学举行第五届校友“智文奖学金”发放仪式,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发放仪式上,“智文奖学金”发起人通过演讲的方式,表达了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和对学子们的殷切关爱。随后,60名获奖学生上台领取了奖学金和奖状。

“智文奖学金”发起人1984年毕业于谏壁中学,考取了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从事外贸工作。在谏壁中学50周年校庆征文活动中,他给我们发来了题为《往事依依》的征文,文章开头就写道:“一提到我的母校谏壁中学,我心中的感激之情就油然而生。六年,从初中到高中,在谏中我度过了难忘的决定我未来的六年求学生涯,对母校的老师同学,对母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是母校把我从一个懵懂的农村少年送进了名牌大学,可以说没有母校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至今想来,往事历历在目。”

2009年,谏壁中学和上党高级中学合并为丹徒高级中学,结束了它53年的办学历史。唐人赵嘏《喜张濆及第》诗有句:“九转丹成最上仙,青天暖日踏云轩。”谏壁中学办学53年,有多少学子在这里尝到了“青天暖日踏云轩”的欢乐啊,而谏壁中学位于谏壁街道越河街1号的校园,也成了这些学子心中的永远。常常有学生经过学校的时候,会拍下已经易名的学校大门的照片,然后发在朋友圈里,借以回望当年在这里的读书生活,感谢母校给予的教育和回忆。我每次看到了,都会在下面点个赞,再说几句话,回忆当年。

编辑:朱超

审核:杨佩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