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全媒体记者 朱晶晶 苏帅宇)“同学们好!今天是开学第一天,你们正式开启了一年级的学习生活……”9月4日一早,镇江市丹徒区江心实验学校老师吴进微笑着走进了一年级教室,开启了开学的第一课。特别的是,今年该校的小学一年级仅有3名新生,全校九个年级共有99名学生。
直击: 3个人的教室
“我上学了!”一年级教室里,3名新生王廷宇、王彦博、陈希跟着吴进大声朗读,空荡荡的教室里回荡着孩子们稚嫩可爱的声音。吴进走下讲台,来到孩子们的课桌边,近距离互动教学。“坐姿三个一,眼睛离桌面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我来看看谁坐得最好、最挺拔。”
语文、数学、体育……开学第一天,3名新生的课程安排丰富多彩,他们围坐在课桌边,一脸认真地汲取知识。“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当一名消防员!”下课后,问及他们的愿望,陈希大声告诉记者。
“三名新生中,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是父母在江心洲创业。”吴进说,通过一天的教学,孩子们表现很棒,专注力较强,让她对未来的教学充满了信心。
江心洲风景秀丽,与江水滔滔、鸟鸣啾啾相对应的,是地理位置特殊和交通方式单一。江心洲是由长江冲积而成的沙洲,四面环江。目前,岛上常住人口约3500人,进出的交通方式只能靠汽渡。江心实验学校是这座江岛上唯一一所学校,该校是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成立于2001年,由原江心中学和江心中心小学合并而成。
现状:27个人的坚守“破局”
潘艳担任该校三、五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2006年来到江心洲工作,在学校与爱人结缘,共同扎根于乡村教育一线。“我们住在镇江市区,每天早上6:50就要出门,必须赶上7:30的汽渡。”尽管通勤不方便,但她与爱人十几年如一日地渡江往返。“我们学校的孩子们很淳朴,虽然因为交通不便利等原因,学生人数在逐年减少,但老师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很顺畅,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潘艳将办公桌上五颜六色的小贺卡展示给记者看,“开学了,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写上祝福语的小贺卡,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一年级新生仅有3名新生的情况还是第一次出现。”吴进说,她是土生土长的江心洲人,1999年参加工作的她有着24年教龄,“我一直教低年级语文,以前学生数量还可以,低年级有三至四个班,每个班三四十名学生。大概从2011年开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父母外出工作,并选择将孩子送到教育资源更为丰富的城市学校就读,学生生源逐年减少。”
目前江心实验学校共有学生99名,教师27名,在校人数逐年“袖珍化”。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学校始终坚持“一个都不能少”,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模式,尝试“破局”。“针对只有3人的一年级,我们从以往复合教学的方式改为分班式授课,即一年级的学生语文、数学单独上课,其他劳动、美术等技能课程采用一年级、二年级合并的形式上课,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集体成长。”江心实验学校校长李春新介绍,同时,通过农业实践基地教学等方面课题的研究,利用江心的地域优势,让教育回归自然,建设有特色的现代化乡村学校。李春新坚定地说:“我是江心人,对于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感情,只要有一名学生在,我们都会坚守在这里!”
未来:一群人期待开创“新局”
江心实验学校的现状,折射出当前乡村教育的困境。学校的努力和尝试为乡村教育提供了经验,那么,面对乡村生源流失等问题,如何更好地“破局”呢?
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社科处教授徐雁,他认为,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外流的根源在于城市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因的紧密交织,乡村振兴就是改变之本,让“乡村能留住年轻人”,孩子们不再做留守儿童,实现彼此的双向奔赴。
徐雁表示,一方面,学校需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另一方面,作为全校仅有的3名一年级新生,他们面临的不仅是适应新环境的挑战,更需要在人数稀少的环境中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除了教学质量,学校还应该在心理辅导上多下功夫,使他们更好地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希望江心实验学校努力‘破局’的故事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也期待更多人加入到乡村教育的改革中来,共同为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徐雁说。
江心实验学校开学的第一天,记者感受到爱的乡村教育撑起了希望的天空。伴随着城镇化的浪潮,在此背景之下的破题之解,江心实验学校的探索和坚持给出了答案。老师们沉下心来,用责任与爱,探索教育的更多可能性,帮助每个乡村孩子激发自己的潜能,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是教书育人的本质与闪光点,也是乡村教育的应有之义。
视频:李嘉斌 朱晶晶
编辑:黄昕彤
审核:曾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