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与科技大田和生态农业的一次亲密接触 ——央视《开学第一课》镇江录制侧记

2023-09-01 23:35 今日镇江  

今日镇江讯 (全媒体记者 吴韵晗 周迎)9月1日晚上8时,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在央视开播,我市农业专家赵亚夫、“新农人”魏巧受邀出镜,为同学们讲述“农业”故事,展示镇江农业产业、农业科技工作者和“新农人”风采。

《开学第一课》邀请赵亚夫和魏巧录制是发生在7月底的事。彼时,央视《开学第一课》的录制团队,将实景课堂放在了句容白沙村和镇江新区的田间地头,特别邀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江苏润果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巧来到现场,以奋斗者的第一视角,为来自句容实验小学的和镇江新区平昌小学的学生们讲述新时代奋斗故事。

5天的录制里,听取现代化科技如何助力农业,学习生态系统如何帮助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插秧、捉虫、摘果……孩子们和摄制团队“打”成一片,向魏巧、赵亚夫两位老师不断提问,还亲身体验了科技大田和生态农业的魅力,一节节只有在田间才能习得的课程,让他们的暑假更加充实而美好。随着《开学第一课》的正式播出,他们的所学所感所想也将传递给更多的学生,鼓舞广大青少年博学笃行,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与机器“赛跑” 感知科技力量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大田。大家猜猜这里为什么叫大田呢?这么多的大田,需要多久才能种完呢?”在江苏润果农场的大田里,魏巧和学生们碰面后,学生们对着广袤的田野和一排排整齐劳作的机器充满了疑问,魏巧则用几个简单的问题,循循善诱,让他们快速理解什么是大田,认识各种农机“新朋友”和它们的作用。

轮式和履带式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高脚自走式植保机、撒肥无人机、收割机,从耕田、播种到植保,每一部农机都为大田的耕、种、管、收献出自己的力量。魏巧一一介绍,学生们也听得相当认真。课堂结束后,他们与刚刚“结识”的农机快乐玩耍,在拖拉机的翻斗里玩捉迷藏、和高脚机的轮子比身高、坐上高脚机的驾驶舱做一次小小“新农人”。

这一次的学习和亲密接触,让学生们对农业机械了解更深。来自镇江新区平昌小学的殷铭启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发展迅速的拖拉机:“以前我知道的拖拉机只有一种大轮子的,现在我知道它们已经发展到两种甚至更多种了。坐在拖拉机上面,感觉它非常大而且很方便,我长大以后要制作更多这样方便的农业机器!”

认识过了“新朋友”,学生们又在魏巧的指引下在田间搜索起了“黑科技”。在田野上灵活飞行的植保无人机、通过物联网和监控设施实现远程自动操作的智能灌溉系统……这些全新的智能科技,让大田的植保效率大大提升。学生们面对这些“高智商”机械也不甘示弱,和插秧机玩起了赛跑,进行了一场插秧比赛,他们卷起裤腿,走进农田,踩着湿软的泥土进行了一次切身体验。

“泥土黏黏的,又很凉快,好像一进来就明白魏老师说的‘土壤的肥力’指的是什么了。”来自句容市实验小学的孙煜昕感慨道,“不过实践之后就体会到了插秧的累,机器比我们快很多。”现代科技的便捷、速度、精准,让学生们纷纷称奇,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农田的力量所在。

和蜻蜓“玩耍” 体验生态魅力

微风拂过,芦苇轻摇,蛙声一片。在句容白沙镇戴庄村的生态农业园里,赵亚夫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实践课堂。沿着乡间小路一路走来,学生们认真观察着田间的各种小动物,滑翔过的漂亮小鸟、蜻蜓、蝴蝶,田埂间跳跃的蚂蚱、青蛙,民房墙壁上刻着的农事歌、二十四节气歌,“原来这就是乡村生活!”乡村的悠然自得、农田的茂盛兴旺,让学生们乐趣十足。

“爷爷好!”学生们对着赵老异口同声地问好。赵亚夫也在美丽的田园里,温柔地与学生们一起回顾白沙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艰难历程。几十年前的戴庄还是一片荒山,到处都是泥泞的土地,赵亚夫大学毕业后来到戴庄,从分析土质后决定种植桃树,到带领农民一同打造戴庄品牌,赵亚夫和他的团队一步步引导着大家振兴家乡、共同富裕。

如今的戴庄村,已经打造成为更具教育意义的生态农业园区,种植果树的同时,还养育家禽家畜、种植水稻,在适当的区域范围内大力培养生物多样性,水稻生长成熟后,大米作为人的粮食、米糠稻草作为猪的粮食,猪的排泄物则又能成为有机肥料,供养田地。戴庄全村13平方公里的小流域内,水田种植有机水稻、岗坡地被改造为经济林,已形成了多层次的生态农业布局。

学生们在当地农民的桃园和葡萄园里,亲手摘下一颗颗象征着希望的果实,深入了解生态有机循环对现代农业的助力。句容实验小学的盛滢颖刚走进果园就感受到了这里的“不一般”:“进入果园的时候我们就闻到一股酸酸的味道,还看到鸡和地上很茂密的杂草,然后老师告诉我们,酸酸的是醋糟,和鸡的粪便一样,都是可以当肥料的,地上的杂草也是果树的养料。”

戴庄村的水田里,学生们也在赵老的带领下,一同体验了一次“除害虫”。而这次除虫也让他们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学会区分不同虫子对农田的作用。镇江新区平昌小学的张艺馨说:“我学到了,有些虫子对农田是有好处的,它们会吃害虫,有些害虫需要我们一起努力除掉。我的外公外婆就是农民,以后去他们家里的时候,就可以帮他们捉害虫。”

向农田“学习” 实现乡村振兴

录制的最后一天,魏巧和赵亚夫为学生们做了一次演讲,科技大田的新农装备是如何一步步运用起来的,传统的农耕文明又是如何为现代农业打好基础、做好辅助的?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和农田建立了联系,走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前辈们也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下一代。

赵亚夫说:“稻种文化是中华农耕文明在江南的主体,我们也希望趁这次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的机会,给小朋友们介绍这方面的故事和理念,把中华农耕文明一代一代地传下去。”魏巧则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和丈夫选择回到家乡,将论文写在农田里、将科技送进田间地头的故事,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为家乡土地贡献力量的种子。

这5天与田野的亲密接触,也让学生们对农业建设、强国复兴的理解更深。句容市实验小学德育处副主任罗先云感慨道:“这次为期5天的劳动体验,培养了孩子们的劳动精神。体验劳动的艰辛后才更加懂得珍惜粮食、尊重劳动者,还能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重要使命。”

镇江新区平昌小学副校长谭秀文则介绍道,如今学校里也开辟了一个“小小农田”,鼓励学生们自己培育、种植植物,现在这片小小农田里已经长出了成熟的西红柿、辣椒。录制《开学第一课》,和农业老前辈们的亲密接触,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新奇的世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为后续的劳动教育、强国教育打好了基础。

这节开在镇江的实景课堂,让广大青少年认识农田、了解历史,也让更多的学生们在“行走的课堂”上读懂中国历史、感知中华文明、感悟科技强国。这节主题鲜明、生动有趣的“第一课”,也将成为青少年们开启新学年的最美篇章。

视频: 谢道韫 曹源 盛林娟 李嘉斌

编辑:金凯

审核:沈菲

140

今日镇江讯 (全媒体记者 吴韵晗 周迎)9月1日晚上8时,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在央视开播,我市农业专家赵亚夫、“新农人”魏巧受邀出镜,为同学们讲述“农业”故事,展示镇江农业产业、农业科技工作者和“新农人”风采。

《开学第一课》邀请赵亚夫和魏巧录制是发生在7月底的事。彼时,央视《开学第一课》的录制团队,将实景课堂放在了句容白沙村和镇江新区的田间地头,特别邀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江苏润果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巧来到现场,以奋斗者的第一视角,为来自句容实验小学的和镇江新区平昌小学的学生们讲述新时代奋斗故事。

5天的录制里,听取现代化科技如何助力农业,学习生态系统如何帮助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插秧、捉虫、摘果……孩子们和摄制团队“打”成一片,向魏巧、赵亚夫两位老师不断提问,还亲身体验了科技大田和生态农业的魅力,一节节只有在田间才能习得的课程,让他们的暑假更加充实而美好。随着《开学第一课》的正式播出,他们的所学所感所想也将传递给更多的学生,鼓舞广大青少年博学笃行,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与机器“赛跑” 感知科技力量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大田。大家猜猜这里为什么叫大田呢?这么多的大田,需要多久才能种完呢?”在江苏润果农场的大田里,魏巧和学生们碰面后,学生们对着广袤的田野和一排排整齐劳作的机器充满了疑问,魏巧则用几个简单的问题,循循善诱,让他们快速理解什么是大田,认识各种农机“新朋友”和它们的作用。

轮式和履带式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高脚自走式植保机、撒肥无人机、收割机,从耕田、播种到植保,每一部农机都为大田的耕、种、管、收献出自己的力量。魏巧一一介绍,学生们也听得相当认真。课堂结束后,他们与刚刚“结识”的农机快乐玩耍,在拖拉机的翻斗里玩捉迷藏、和高脚机的轮子比身高、坐上高脚机的驾驶舱做一次小小“新农人”。

这一次的学习和亲密接触,让学生们对农业机械了解更深。来自镇江新区平昌小学的殷铭启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发展迅速的拖拉机:“以前我知道的拖拉机只有一种大轮子的,现在我知道它们已经发展到两种甚至更多种了。坐在拖拉机上面,感觉它非常大而且很方便,我长大以后要制作更多这样方便的农业机器!”

认识过了“新朋友”,学生们又在魏巧的指引下在田间搜索起了“黑科技”。在田野上灵活飞行的植保无人机、通过物联网和监控设施实现远程自动操作的智能灌溉系统……这些全新的智能科技,让大田的植保效率大大提升。学生们面对这些“高智商”机械也不甘示弱,和插秧机玩起了赛跑,进行了一场插秧比赛,他们卷起裤腿,走进农田,踩着湿软的泥土进行了一次切身体验。

“泥土黏黏的,又很凉快,好像一进来就明白魏老师说的‘土壤的肥力’指的是什么了。”来自句容市实验小学的孙煜昕感慨道,“不过实践之后就体会到了插秧的累,机器比我们快很多。”现代科技的便捷、速度、精准,让学生们纷纷称奇,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农田的力量所在。

和蜻蜓“玩耍” 体验生态魅力

微风拂过,芦苇轻摇,蛙声一片。在句容白沙镇戴庄村的生态农业园里,赵亚夫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实践课堂。沿着乡间小路一路走来,学生们认真观察着田间的各种小动物,滑翔过的漂亮小鸟、蜻蜓、蝴蝶,田埂间跳跃的蚂蚱、青蛙,民房墙壁上刻着的农事歌、二十四节气歌,“原来这就是乡村生活!”乡村的悠然自得、农田的茂盛兴旺,让学生们乐趣十足。

“爷爷好!”学生们对着赵老异口同声地问好。赵亚夫也在美丽的田园里,温柔地与学生们一起回顾白沙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艰难历程。几十年前的戴庄还是一片荒山,到处都是泥泞的土地,赵亚夫大学毕业后来到戴庄,从分析土质后决定种植桃树,到带领农民一同打造戴庄品牌,赵亚夫和他的团队一步步引导着大家振兴家乡、共同富裕。

如今的戴庄村,已经打造成为更具教育意义的生态农业园区,种植果树的同时,还养育家禽家畜、种植水稻,在适当的区域范围内大力培养生物多样性,水稻生长成熟后,大米作为人的粮食、米糠稻草作为猪的粮食,猪的排泄物则又能成为有机肥料,供养田地。戴庄全村13平方公里的小流域内,水田种植有机水稻、岗坡地被改造为经济林,已形成了多层次的生态农业布局。

学生们在当地农民的桃园和葡萄园里,亲手摘下一颗颗象征着希望的果实,深入了解生态有机循环对现代农业的助力。句容实验小学的盛滢颖刚走进果园就感受到了这里的“不一般”:“进入果园的时候我们就闻到一股酸酸的味道,还看到鸡和地上很茂密的杂草,然后老师告诉我们,酸酸的是醋糟,和鸡的粪便一样,都是可以当肥料的,地上的杂草也是果树的养料。”

戴庄村的水田里,学生们也在赵老的带领下,一同体验了一次“除害虫”。而这次除虫也让他们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学会区分不同虫子对农田的作用。镇江新区平昌小学的张艺馨说:“我学到了,有些虫子对农田是有好处的,它们会吃害虫,有些害虫需要我们一起努力除掉。我的外公外婆就是农民,以后去他们家里的时候,就可以帮他们捉害虫。”

向农田“学习” 实现乡村振兴

录制的最后一天,魏巧和赵亚夫为学生们做了一次演讲,科技大田的新农装备是如何一步步运用起来的,传统的农耕文明又是如何为现代农业打好基础、做好辅助的?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和农田建立了联系,走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前辈们也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下一代。

赵亚夫说:“稻种文化是中华农耕文明在江南的主体,我们也希望趁这次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的机会,给小朋友们介绍这方面的故事和理念,把中华农耕文明一代一代地传下去。”魏巧则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和丈夫选择回到家乡,将论文写在农田里、将科技送进田间地头的故事,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为家乡土地贡献力量的种子。

这5天与田野的亲密接触,也让学生们对农业建设、强国复兴的理解更深。句容市实验小学德育处副主任罗先云感慨道:“这次为期5天的劳动体验,培养了孩子们的劳动精神。体验劳动的艰辛后才更加懂得珍惜粮食、尊重劳动者,还能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重要使命。”

镇江新区平昌小学副校长谭秀文则介绍道,如今学校里也开辟了一个“小小农田”,鼓励学生们自己培育、种植植物,现在这片小小农田里已经长出了成熟的西红柿、辣椒。录制《开学第一课》,和农业老前辈们的亲密接触,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新奇的世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为后续的劳动教育、强国教育打好了基础。

这节开在镇江的实景课堂,让广大青少年认识农田、了解历史,也让更多的学生们在“行走的课堂”上读懂中国历史、感知中华文明、感悟科技强国。这节主题鲜明、生动有趣的“第一课”,也将成为青少年们开启新学年的最美篇章。

视频: 谢道韫 曹源 盛林娟 李嘉斌

编辑:金凯

审核:沈菲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