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学富
我国古代称足球为“蹴鞠”,最早有文字记载踢足球是战国时期。到了宋代已是全民踢球,从皇帝高官到平民百姓无不以踢球为乐,风靡全国。司马光的“东城丝网蹴红毬,北里琼楼唱石州”,描写的是城里人踢足球;陆游的“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说的是乡村人踢足球;梅尧臣的“蹴鞠渐知寒食近,秋千将立小鬟双”,描绘的是踢球已成为寒食节约定民俗。可见足球在宋朝的普及程度。
宋代著名画家苏汉臣绘有《宋太祖蹴鞠图》,描绘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与其弟赵光义,大臣赵普、楚昭辅、党进、石守信一起踢足球的情景,说明了当时蹴鞠是宋代初年军中的一项体育活动。明代文人唐文凤有《题蹴鞠图诗》说:“举世群雄竞追随,明良相逢同一时。会合正遇风云期,乘闲且复相娱嬉。军中之乐谅亦宜,青巾白袍大耳儿。”宋代皇帝爱踢足球、喜看足球是当时普遍现象,据《宋史》记载,宫中举行重大活动都有足球表演。宋徽宗赵佶就是个足球高手,他在皇宫里成立了一支拿国家俸禄的专业球队,专门陪他踢球。小说《水浒传》有一段文字描写尚为端王的赵佶踢足球的情景:“见端王头戴软纱唐巾,身穿紫绣龙袍,腰系文武双穗绦。把绣龙袍前襟拽扎起,揣在绦儿边。足穿一双嵌金线飞凤靴,三五个小黄门相伴着蹴气毬。”正在踢得难解难分之际,一个球飞来,端王没接着,滚向了人丛里。“那高俅见气毬来,也是一时的胆量,使个鸳鸯拐,踢还端王。”端王一看此人踢球本领不在自己之下,便让他来一起踢。“才踢几脚,端王喝采。高俅只得把平生本事都使出来,奉承端王。那身分模样,这气毬一似鳔胶粘在身上的。”端王顿觉找到了知音,等他当了皇帝后,提拔“踢球高手”高俅做了太尉。
在宋朝靠踢球升官者何止高俅?最早当属张明。宋太宗时有个张明,出身贱微,但是球技高超,经常陪太宗踢球,太宗非常喜欢他,封他为供奉官。真宗朝宰相丁谓擅长踢球,他有一首蹴鞠诗说:“鹰鹘胜双眼,龙蛇绕四肢,蹑来行数步,跷后立多时。”秀才柳三复得知宰相常在相府后花园踢球时,便天天去园外等候,寻找机会。终于有一次丁谓用力过猛,将球踢飞墙外,柳三复如获至宝,头顶着球入内求见。只见柳三复纳头便拜,头上的球即刻转到肩或背上,头抬起时,那球又翻到头巾上,拜揖再三,那球始终在头、肩、背之间旋转,不曾落地。丁谓叹为观止,不禁连连称赞。柳三复趁机将诗文献上,被留作门客。与高俅同时期的李邦彦,出身卑微,父亲李浦是个银匠,但是他踢足球的本事非常大,技艺娴熟,自封外号李浪子,后得宋徽宗的垂青,不断升迁。
宋代除了皇宫官府有足球表演的专职人员外,民间也不乏高手,球场林立,踢者如云。宋朝还有齐云社,相当于现在的足球协会或足球俱乐部。《水浒传》第二回写道,端王邀请高俅下场踢球,高俅不敢,端王说道:“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但踢何伤。”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也有诗曰:“四海齐云社,当场蹴气毬,作家偏著所,圆社最风流。”比赛时球队分为左右队,每队最多达16人,队长称为“球头”。《武林旧事》卷四“乾淳教坊乐部”曾详细记载球员名单:“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正挟朱选、头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张林、散立胡椿等;右军一十六人:球头李正、跷球朱珍、正挟朱选、副挟张宁、左竿网徐宾、右竿网王用、散立陈俊等。”胜者趾高气扬,风光无限;输者垂头丧气,黯然失色,队长的脸上还要被抹上白粉。场外观者云集,人山人海。陆游有诗描写道:“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
编辑: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