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全媒体记者 单杉 梁和峰)古装影视剧里,华美的布景引人入胜,将士戎装威风凛凛。将军、战马、兵器、盔甲……这一切“呼啸着沧桑”把观众带入悠远的历史深处。然而,当身高1.8米的盔甲兵人缩小至三分之一,成为装饰柜中一员;当一身戎装的将士成为“乐高模型”或“高达手办”,可以自由活动,服装甲胄随意搭配;当“纸片人”变得活灵活现,甚至可以在玄关柜“招祥纳福”……传统与创新会碰擦出怎样的火花?非遗路上,薛浩聪、田浩明兄弟俩就将梦想照进现实,把大荧屏上的将士“搬”到了身边。
兄弟俩研发盔甲制作文创新品
走进位于镇江新区大学生创业园区的镇江浩睿历代服饰工艺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浩睿公司”),盔甲兵人、披膊、头盔等各类传统盔甲艺术收藏品琳琅满目。一个展示柜更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关羽、赵云、戚继光……心中的英雄全都成了装饰手办。
“他们的头和肩肘关节都可以自由活动,服装甲胄也可以随意更换。”弟弟田浩明的一席话勾起了记者的好奇心,这不就是中国风的“乐高模型”或“高达手办”吗?再细看这些等比例缩小的盔甲兵人,大到甲胄、细到胡须,全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据了解,这些盔甲兵人虽缩小了,但工艺手法、装饰材质等都和正常尺寸的铠甲一样制作,工序多达数百道,仅零部件就有上百种。
盔甲制作细致入微
“以这件绿色的披风为例,我们买了50多段布料,逐个进行色彩比对,选择出了最适合的搭配。”田浩明指着面前“关羽”身着的披风说,“再看胡须,也是用了十几种方案,最后选定用特长滩羊毛制作。”
等比例缩小到三分之一的盔甲兵人属于国内首创,没有参照,因此每一道工序都要研究琢磨,拿出最佳搭配,再组合成最佳状态。从人偶素体的设计建模到成品手绘,各款甲胄的设计开版、选料制作,浩睿公司花费了两年多。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盔甲兵人还可以“私人订制”,“材质、形态等都可以根据客户要求改变,可以说只要客户提供图纸甚至想法,我们就能做出来。”
为什么要把古代将士的盔甲,做成可以“私人订制”的摆件乃至手办?这是一条颇具脑洞的文创之路,背后更有对历代盔甲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
等比例缩小的关公盔甲
薛浩聪、田浩明这对95后双胞胎兄弟,对传统盔甲制作可谓自幼耳濡目染。他们的父亲薛玉涛是镇江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专业从事历代铠甲的设计制作30多年。他的盔甲作品曾出现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英雄》《琅琊榜》等数百部影视剧中。
薛玉涛从制作影视剧中的盔甲服饰起步,曾师从常州籍手工艺人史国政。后者作为镇江戏剧工艺厂的工匠师傅研发制作的秦代盔甲用于张艺谋、巩俐主演的影片《古今大战秦俑情》。对于历代盔甲制作技艺的再现和传承,一直是薛玉涛心中的责任。
中国的盔甲制作技术,已经流传演变数千年,冷兵器时代逐渐结束后,盔甲制作技术一定程度上已经失传。这一技艺在民间的流传,与戏曲和绘画有很大关系,很多作品和技术属于“纸纸相传”。由平面而立体,传承之间需要研究和再现。
铠甲文创产品
盔甲制作又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技艺,涵盖绘画、雕塑、漆艺、皮艺、锻打、编结、烫金等多种工艺技能,极具艺术传承价值。如此工序复杂又内涵丰富的技艺,通过“纸纸相传”“口口相传”难度可想而知。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是薛玉涛思索多年的问题。
早在1991年,薛玉涛就曾尝试把盔甲缩小和简化,做成可以作为摆件陈设的简单模型,通过增强盔甲的实用功能来开发传承盔甲制作技艺。此后几十年,他又探索制作等比例盔甲模型、立体挂画等,丰富盔甲制作技艺的传播和传承方式。
从小看着爸爸画草图、定版型、做盔甲、磨细节,薛浩聪、田浩明兄弟俩对盔甲制作也有了极大兴趣。从用卡纸做兵器、铠甲,到用发泡塑料做游戏人物道具和服装,大学专业都和艺术设计有关的这对95后兄弟,一直在传统盔甲的制作中学习和尝试。随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创热的兴起,兄弟二人决定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盔甲制作技艺的创新传承。
哥哥擅长平面设计、3D建模等技能,弟弟则擅长手绘,于是盔甲制作开始邂逅3D打印,一身戎装的关羽有了手办模型的市场想象和产业化探索。“当然,把盔甲制作技艺传承下去,也是我们的责任。”
传承是学习研究也是创新发展。田浩明告诉记者,如今浩睿开发的盔甲技艺周边产品越来越多,受众也越来越广。因为瞄准年轻人、游客的商业策略较为成功,披膊(铁肩担乾坤)、头盔(鸿运当头)系列周边产品如今卖得很火。
“镇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希望盔甲制作技艺不仅能传承下去,而且能为这座古城添彩。”目前,兄弟二人正式启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准备结合镇江三山IP,开发更多文创产品。他们告诉记者:“后期考虑做出梁红玉、刘备等与镇江有关的人物手办,同时也想将盔甲制作工艺应用到皮雕画产品中。”
对于用传统技艺讲好镇江故事,他们满怀憧憬。
编辑:缪小兵
审核: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