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德发
缝纫机,众人皆知是舶来品,以往镇江老辈人称之为“洋机”。新中国成立之前,它是一种很贵重、稀有的家庭财富。它是服装制作革命的重要机械设备,靠它解放了人们手工缝纫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随着新中国工业的发展,缝纫机逐步国产化了,并先在制衣行业中得到普及,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它逐步地走向了百姓的家庭。
要谈及缝纫机的制造还真是不容易,虽然它不是什么高科技,不是什么高端产品,但它倒是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及多种行业配合才能生产的产品。笔者年轻时,曾去参观过镇江缝纫机厂,热火朝天灰茫茫的铸造车间,机声隆隆的金工车间,冲床哐当声不断的冲压车间,油漆味呛人的喷漆车间,还有外协的电镀件配套、非金属配件以及木板台面的行业配合。
资料图
起初的缝纫机都是人工脚踏式的,操作者需手脚协同作战,后来改良成电机为动力的半自动式,且功能也扩展到有锁边、锁纽洞功能,命名为工业缝纫机,原先人工动力的型号称之为家用缝纫机。
家用缝纫机走入寻常百姓家并不是简单的事,一段时期僧多粥少,供不应求,市场上供应先是上海的蝴蝶牌,后有南京的熊猫牌,再后来我们镇江有了工轮牌,生产厂就是镇江缝纫机制造厂,厂址在宝塔路最南端东侧,向南三十米左右与宝盖路相连。可惜它在不长的时间内,因为市场的竞争而退出了历史舞台,无影无踪了。
家用型缝纫机走入寻常百姓家,绝大多数都是要买新产品,作为家中添置的家私。五十多年前,镇江年轻人结婚,缝纫机是婚房内必备的嫁妆“四大件”之一,是不少新娘子做家务劳动(女红)的重要工具,家庭主妇为子女的衣服缝补、大改小、小拼大、旧衣裤的综合利用等的必备之物,是她们的好帮手。因此需求量很大,想买很难。于是政府实行“计划供应”,凭票购买。想要需申请,走后门,找熟人,各显神通,家用缝纫机成了一时非常紧俏的商品,曾经引领风骚一时。
但是社会发展很快,不久服装制作行业都用上了高效多功能的工业缝纫机,而社会上穿衣风气也变了,大都变成买现成服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再也不去修修补补改改弄弄了,还有家庭成员的减少等因素,都使家用缝纫机慢慢跌入了谷底。但它毕竟为人类社会作出过贡献,如今虽被冷落,但还是有发光发热的余温。目前社会上还有街头巷尾为市民服务的裁缝手艺人,他们在使用家用脚踏式缝纫机服务。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因为缝纫机常年在家闲置不用而锈蚀损坏,直接将它三文不值二文地送到了废品收购站。
缝纫机的修理行业是随着它的应用普及而产生的,但也随着它的受冷落而淡出市场。原先的大西路中段的又新街口,有家谢馥春小百货商店,除售卖各种日用品、小商品、化妆品外,缝纫机的各种消耗品、易损件,如皮带、机油、各种型号的缝纫机机针、各种颜色的缝纫机线,也是店中的主打商品。不光如此,重要的是机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故障或损坏等,到店中求助,店中都会派师傅上门修理,指导你正确操作缝纫机,遗憾的是这些情景也随市场的变化而逐渐消失。
目前镇江市面上,可以说很难找到家用缝纫机易损零部件的供应点。笔者曾多方寻找,找到一处工业缝纫机及零部件的供应店面,好的是他们店还在代销,至于说到故障修理,甚至机器损坏那只能让其永远下岗休息了。家用缝纫机跌入低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修理师傅更是难找。万幸的是,还有人在坚守这块阵地,他就是世居城西的许奎成师傅,尽管如今他已经年过花甲了。据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就接触到缝纫机的各种零部件,后来的几十年,他立足本职工作,多方求教走访,练就了修理缝纫机的技术,现在他还在发挥余热服务社会。
编辑:毛蕴劼
审核:滕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