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崔东晓 葛海伦)天朗气清,硕满金秋,姚桥镇的广袤沃野上正酝酿着金色的果实。笔者近日了解到,近年来,姚桥镇坚持以新农人、新技术破题乡村振兴,以机械化、智能化撬动智慧兴农,以新媒体、新渠道助力富民惠民,在以魏巧为代表的一批“新农人”的推动下,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数字农业发展迅速、“订单模式”有效推广、“农文旅”融合愈加紧密……
村企共建,“润果模式”谱写强农新篇章
2017年4月,姚桥田埂上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过去她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现在她是全国人大代表、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巧。
回到姚桥的魏巧致力于深度融合“三农”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公司党组织与属地镇村开展村企共建,联合实施惠农项目,带动就业创业,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服务组织形式,推进“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每年开展农民培训逾1万人次,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超过90%,近10年累计缴纳土地租金超1亿元,积极保障土地流转农民权益。
不久前,魏巧又多了一个身份——镇江新区“新农人”发展联盟理事长。为不断放大“新农人”品牌效应,润果农业计划采取租用形式推进镇域闲置资产改造提升,探索开展“新农人”培训基地建设。村企共建 “新农人”实训基地,通过“理论教育+田间教学+实境课堂”,为新农人、村干部、驻村帮扶干部、乡村振兴学员提供农场基地实训。
学技练功,“新农思维”做强专业合作社
前脚刚迈出机械制造车间的吴建华,后脚就又迈入了梨园。笔者近日走进镇江新区储盛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的梨园,硕大翠绿的梨果压满枝头,果香四溢。
“接触到农业后,才发现没那么容易,门外汉很难感觉到细致入微的农业技术”,尽管在制造业熟门熟路,但在农业上,合作社负责人吴建华却只是初出茅庐,遇到过不少问题困难。不过,吴建华选择将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梨园里向镇农技人员请教学习,凭借刻苦钻研、敢闯敢为的精神,在几次小规模试点之后,渐渐找到了自己所说的“感觉”。
随着吴建华的梨园产业越做越大,周边农户也随之受益。他们有的直接和吴建华签订雇佣合同,有的专门前来学习互联网营销经验,有的促成“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再也不愁销路。目前,合作社通过经营梨园,带动周边百余人就业,缴纳的土地租金每年为村组集体经济增收近15万元。
头雁领航,“书记项目”唱出强村协奏曲
“我们将禀赋儒里家风家训馆、朱氏宗祠的家风家训以及孝文化,在周边建两块共计40亩的农耕文化研学基地,不仅可以促进农业文化传承和发展,还能将经济效益辐射传动至全镇、全区。”儒里村党总支书记孙李美指着面前一片开阔的土地介绍。
一年前,刚刚当选村党总支书记的孙李美在互联网上看到其他地区利用新思想、新理念振兴乡村的典型案例,“新农”思想就一直扎根在心里,一心想通过整合村资源禀赋,深度融合“农文旅”。为此,以党建为抓手,孙李美召集有志投身农业的返乡青年,依托“书记领航”项目,突出“农、学、游、乐”四大板块,多途径提高农民收益,立体式打响姚桥文化特色品牌。经过一次次实践考察、交流学习、讨论研判,如今孙李美终于将酝酿多年的想法落在纸面,形成成熟可行且充满远大前景的项目规划书,这是一份承载姚桥“新农人”殷殷期盼的项目书,也是“兴农”力量中一股新理念、新思想活的源泉。
党的二十大以来,以魏巧、吴建华、孙李美等人为代表的“新农人”是姚桥人才振兴的缩影,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正不断肯定着姚桥“兴农人”培育的辉煌过去,见证着“新农人”孵化的激情现在,诠释着乡村振兴的金色未来。
编辑:黄昕彤
审核:杨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