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千年运河,尽显中国之“美”

2023-08-15 09:44

□李群

8月13日,“以河为媒——沿着大运河看中国”网上主题宣传正式开始江苏段采访活动。来自中央、省属、地方的 20 多家媒体齐聚运河原点城市扬州,携手开启这场大运河的文化寻根与发现新生之旅。

一线通南北,往来天地间。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北连海河,南接钱塘;流经两个直辖市、六个省,汇通五大水系。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开始,穿行了2000多年的大运河,不仅完整保留了人类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绵延不断的有力见证。

如何重现大运河舟楫如织、满河朝霞的美丽风光,增进桨声灯影、枕河而居的人文气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已经成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并举,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作为活态线性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是农业社会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综合效益最好的运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繁盛。譬如,栽种桑树,用桑叶喂蚕,蚕屎用来养鱼,鱼的排泄物变成池泥,池泥挖出来当有机肥料,用来种稻种桑,再养蚕……如此循环下去,形成一个完美的可持续发展的生物链。

悠然流过千载的大运河及其灿烂文明,不只是留存于历史的遗迹、人们的回忆中,也更加鲜亮地“活”在当下。苏州吴江平望镇联丰村的稻田里,“稻鸭共作”模式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种养道路,“一田多收”实现粮禽共赢增效。大运河以其特有的镇定与从容,无声影响着流域百姓的生活方式。

古老运河流过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不可割舍的根脉,是不能忘却的记忆。七里山塘街保持着古代的格局和大量的明清建筑;杭州西泠印社的金石篆刻,将汉字书法的美,与章法表现的美、刀法展现的美及金石自然美融为一体;大运河流经之地,昆曲、评弹、桃花坞年画、苏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名遐迩……大运河之水孕育的文明智慧,代代传承,在今日仍然显示着强大生命力。

有人说,长城一撇,运河一捺,在华夏大地上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正是这“一捺”,支起了一个“人”字。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一条致富河、幸福河。河道生态美观、文化遗产美丽、人民生活美好、文明交流美妙,这是沿线群众对大运河的期待,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新发展理念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图景。今天,运河与城市的“协奏曲”已经响起,“黄金水道”的古韵今风正扑面而来。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以河为媒——沿着大运河看中国”正是触摸千年文脉,探寻她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解读中华文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千百年来,这条沟通南北的文化大动脉,滋润着两岸,造就了沿线城市经济互联、文化交融的繁荣景象,也筑牢了我们的“根”与“魂”,这正是中国之“美”。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美好未来奔去。沿着大运河看中国,看到的是文化美、经济强的精彩中国。

来源:苏州新闻网

编辑:缪小兵

审核:曾海蓉


130

□李群

8月13日,“以河为媒——沿着大运河看中国”网上主题宣传正式开始江苏段采访活动。来自中央、省属、地方的 20 多家媒体齐聚运河原点城市扬州,携手开启这场大运河的文化寻根与发现新生之旅。

一线通南北,往来天地间。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北连海河,南接钱塘;流经两个直辖市、六个省,汇通五大水系。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开始,穿行了2000多年的大运河,不仅完整保留了人类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绵延不断的有力见证。

如何重现大运河舟楫如织、满河朝霞的美丽风光,增进桨声灯影、枕河而居的人文气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已经成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并举,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作为活态线性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是农业社会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综合效益最好的运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繁盛。譬如,栽种桑树,用桑叶喂蚕,蚕屎用来养鱼,鱼的排泄物变成池泥,池泥挖出来当有机肥料,用来种稻种桑,再养蚕……如此循环下去,形成一个完美的可持续发展的生物链。

悠然流过千载的大运河及其灿烂文明,不只是留存于历史的遗迹、人们的回忆中,也更加鲜亮地“活”在当下。苏州吴江平望镇联丰村的稻田里,“稻鸭共作”模式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种养道路,“一田多收”实现粮禽共赢增效。大运河以其特有的镇定与从容,无声影响着流域百姓的生活方式。

古老运河流过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不可割舍的根脉,是不能忘却的记忆。七里山塘街保持着古代的格局和大量的明清建筑;杭州西泠印社的金石篆刻,将汉字书法的美,与章法表现的美、刀法展现的美及金石自然美融为一体;大运河流经之地,昆曲、评弹、桃花坞年画、苏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名遐迩……大运河之水孕育的文明智慧,代代传承,在今日仍然显示着强大生命力。

有人说,长城一撇,运河一捺,在华夏大地上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正是这“一捺”,支起了一个“人”字。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一条致富河、幸福河。河道生态美观、文化遗产美丽、人民生活美好、文明交流美妙,这是沿线群众对大运河的期待,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新发展理念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图景。今天,运河与城市的“协奏曲”已经响起,“黄金水道”的古韵今风正扑面而来。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以河为媒——沿着大运河看中国”正是触摸千年文脉,探寻她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解读中华文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千百年来,这条沟通南北的文化大动脉,滋润着两岸,造就了沿线城市经济互联、文化交融的繁荣景象,也筑牢了我们的“根”与“魂”,这正是中国之“美”。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美好未来奔去。沿着大运河看中国,看到的是文化美、经济强的精彩中国。

来源:苏州新闻网

编辑:缪小兵

审核:曾海蓉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