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全媒体记者 谭艺婷 朱婕)人间烟火,最抚人心。人生在世,不可辜负的,唯有爱和美食。一年四季,您最喜欢的美食究竟是什么?您的味蕾里一定藏着许许多多的美食基因和美食背后的情怀故事。
“创意写作 全城接力”第十二季现已启动,邀您写出喜欢的镇江美食,一起分享舌尖上的美好生活,同时也希望您以实际行动落实《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的文件精神,与亲朋携手,和美食作伴,尽情“饕餮一夏”。(投稿要求详见文末海报)。
4.那里的馄饨有妈妈的味道
□ 徐靖
白兔,中国草莓之乡,丹句通道与扬溧高速十字交叉,人杰地灵,经济发达,离我的家乡只有几公里路程,30多年来却一直有缘无份,除了几个同学,不曾有过交集。
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路过,偶然吃了腊子面馆的句容馄饨(老家称交耳),那是我离开家乡之前最熟悉的味道,那是妈妈的味道,那是可以为之流泪的味道,从此结下不解之缘,工作日的早餐这里便是首选。
今天是抗战胜利74周年的纪念日,面馆里老板娘笑嘻嘻的下着馄饨,腊子板着脸剪着缸豆,吐沫横飞愤青依旧,食客们聊着家长里短,肉价疫情,乡村振兴,大学生就业等等热点话题……原以为就是一帮空巢老人瞎烦空神,不料他们议论的都是国计民生的大事。
想想总书记说的,这是一个伟大的新时代,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原来,这略有点沧桑的小面店,不仅留住了我的记忆,也见证着当下人的烦恼和对梦想的追寻。(群主按:作者本文写于2019年9月3日)
腊子面馆外景。徐靖摄。
5.老家的糍团,思念的味道
□ 沈菲
人们往往用五味杂陈形容人生,而家乡美食的味道永远是每个人心中独有的乡愁滋味。我的老家在丹阳吕城,记得小时候每到金秋时节,总会有一道美食如约而至。这就是“糍团”(ci tun),这道美食以当年刚收获的新鲜糯米为材料,清水泡上一泡,加上少许盐,大灶台上柴火蒸上一锅,清香四溢,沁人心脾,带着田野的味道,有着收获的喜悦。
糯米饭出锅后的制作步骤是我们小时最期待的,饭一出锅,长辈就会叫上我这样的半大小子,来帮忙“蹂躏”饭团,让我用木杵不停的揉捣饭团,让其更加有韧性和粘性,小孩有劲没处使,觉得有趣,兴高采烈的鼓弄半天、忙的不亦乐乎。“蹂躏”完的饭团糯香更浓,再把它掐成一段一段,揉成扁扁的团状,撒上自家种的芝麻,白团粘黑粒,整整齐齐排列在竹匾里,像一个个可爱的小刺猬,下锅用油两面煎到略泛金黄,就可以上桌了。 “糍团”口感焦脆黏糯,滋味鲜美,当年我一口气能吃上七、八个,家人总怕我吃坏了肠胃,不得不对我搞限量供应。
如今人到中年,早已没有当年的大胃口,家里更是难得做上一次“糍团”了,可每次吃上一回,总会勾起那些有关故乡、故人的记忆……小时候的“糍团”是满足了口腹之欲,如今的“糍团”却带着缕缕乡愁、丝丝想念,令我心往故园。
图片来源:丹阳融媒中心《品味丹阳》
6.高桥乡味 : 蒿蒿茧
□ 孙建远
每年3月初到清明节前夕,在丹徒区高桥镇已传承了数百年的传统美食“蒿蒿茧”,便进入了制作期,是当地独有的春天味道,又称之为“玲珑翠”,是高桥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地产的优质糯米,加工磨碎成粉,摊平、晾干。取生长于乡野的碧绿、青嫩、肥大,能拉出很长白丝的本土“糯米蒿蒿草”叶子,洗净后打成汁水。将糯米粉和蒿草的汁水掺在一起,加入开水,用筷子反复搅拌,和成碧绿粉团。再揉扁粉团,揪、拽成一个个实心粉疙瘩,左手拿着,旋转着,右手搓着,直到滚圆,呈中间厚边沿薄的形状。然后,放入馅料,开始包捏:左手托着,微微地窝住,右手边捏边收口,渐渐地,馅心包进去了,只剩下一个缺口,继续捏紧,收口,拍圆。
用祖传下来,已有上百年历史的方形镂花红木壳子(这种压制“蒿蒿茧”的模具,当地人叫作“蒿蒿茧壳子”),依次装入包好馅、拍圆的粉团,在桌上用力压制成一个个蒿蒿茧的形状,垫上竹套(笋衣)后放入大锅灶里去蒸煮片刻。刚出锅的蒿蒿茧青翠碧绿,清香四溢。品尝一口,沁人心肺,回味无穷。
每年春天,那些离家的游子们,总会收到家人从高桥寄来的蒿蒿茧。
虽然他们身处异乡,远隔千山万水,咬嚼的依旧是故乡浓浓的乡味,总是那么的令人流连、回味。
图片来源:高桥大好老微信公众号
温馨提示:
请好友投稿时,尽量提供一至二张和文章主题相关的现场图片或者资料图片,并注明拍摄者或者图片来源。
海报设计:谢志斌
编辑:缪小兵
审核:曾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