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全媒体记者 笪伟 通讯员 彭义)国不可无史,域不可无志,家不可无谱。记录一个姓氏的传承、一个家族的繁衍,传承一个家族的良好家风,都需要一种重要的文献——家谱。近日,“镇江陈氏族谱捐赠仪式”在镇江市图书馆举行,来自台湾的镇江陈氏后裔陈嘉先生向馆长褚正东赠送了一部珍贵的《陈氏宗谱稿》手稿,并讲述了一家四代人精心守护家族历史、漂泊海外八十年后重返故乡的动人故事。
四代人精心守护的家族史
捐赠仪式上,陈嘉先生详细介绍了这部家谱的来龙去脉。原来,这部珍贵的家谱,是由他的曾祖父陈安祐亲手编纂的。书前还有他在1924年写的序,说陈氏家族源远流长,自从康熙年间迁入镇江以来,已经240多年,人丁兴旺,世系繁多,“倘非有谱以详志之,恐后世子孙依然莫辨”。因此他和族人将各支的家谱抄稿汇集起来,重新抄录、增补,中间有信息不清楚的,又和族人到各地查访,最终形成了这部12册的家谱手稿。
陈邦贤
陈安祐的长子,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史家陈邦贤,他非常珍视由父亲编纂的这部家谱,中间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艰难困苦,但这部书稿却始终得以留存。抗战胜利后,他将家谱交给自己在台湾的次子陈定阊保管。陈定阊是我国现代炼铝行业的重要人物,曾经在当时的“行政院”下辖的冶金研究室研究炼铝,抗战后接收了日本人在高雄设立的炼铝厂,并担任厂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离开台湾去了美国,将家谱也一同带走。陈定阊身故后,这部家谱由他的儿子、牙医陈国泰保管。
陈嘉先生一直生活在台湾,他回忆说:抗战胜利后,我的父亲才十几岁,对故乡的事情记忆很少,可仍然向我讲述了他知道的情况。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们家族的行辈字是:“安邦定国志,立本齐家身。”可是几十年过去了,后辈对我们家族的情况知道得越来越少,大陆的亲属也很难联系得上。我的堂兄陈国泰感到很头痛,担心再这样下去,这部家谱恐怕就要失传了。所以就委托我,让我一定要把家谱送回故乡镇江保存。
人才辈出的书香世家
这部珍贵的家谱中,记录了镇江陈氏家族的繁衍史、传播史。据相关记载,这一支陈氏家族起源于河南颍川,是东汉太丘长陈寔的后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陈太丘与友期行”“难兄难弟”,就是讲陈寔和儿子陈纪、陈谌的故事。陈谌(季方)的后代几经迁徙到达金渊,后来又迁至句容,清康熙年间又迁来镇江,此后不断繁衍,形成了一个人口众多、影响深远的大家族。
陈氏家族是一个人才辈出的书香世家,很多人考中科举,到各地做官。特别是近现代,连续出现了多位影响重大的学者、专家。陈嘉先生的祖父陈邦贤就是其中一位。他曾在镇江医学校、江苏第五师范学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校担任教员、校监、校医等职务。他还在1914年倡导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医史研究会,在1919年撰成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医学史》,这是对中医药学成果的全面总结,是一部开山之作。陈邦贤的长子陈定闳是一位社会学家,曾任国立中央大学总务长、重庆师范学校教授。他花费多年心血,撰写了长达50万字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外还出版有《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文化与社会》《中国社会学史》《中国近代人口思想》《中国人口之展望》等一系列著作。
与陈邦贤同族、同辈的,还有从事甲骨文、金石和历史学研究的陈邦福、陈邦怀和陈直兄弟。其中陈邦福、陈直的父亲陈培寿,与陈邦怀的父亲陈祺寿也是兄弟。陈培寿撰有《朱育对濮阳兴问校注》等多部手稿。陈祺寿撰写的《丹徒县志续志》,是对清光绪《丹徒县志》的增补之作。陈邦福谱名“邦彦”,留有甲骨金石著述27种,时间跨度从清末直至20世纪70年代,现已编为《陈邦福金石著述汇编》。见证镇江建城史的宜侯夨簋被发掘之后,陈邦福也是最早的考释者之一。陈邦怀在上世纪20年代撰有《殷墟书契考释小笺》和《殷契拾遗》,之后又撰写了《甲骨文零拾》《殷代社会史料征存》等多部甲骨学著作,他还是《甲骨文合集》编委会成员。陈直谱名邦直,是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24岁就撰成《史汉问答》,此后又撰有《史记新证》《汉书新证》《居延汉简研究》以及关于诸子、楚辞、封泥、金石等方面的大量著作,大部分著作被编入《摹庐丛书》。
尤为奇特的是,陈直教授生前就曾将《北魏墓志铭题跋》《秦居瓦谈》《说鉨堂金石经眼录》《汉魏六朝碑刻题跋》等10余种手稿捐赠给镇江市图书馆,近年陈邦福的儿子陈治华先生又将新出版的《陈邦福金石著述汇编》捐赠给该馆,加上这一次的陈国泰、陈嘉先生捐赠的手稿本《陈氏宗谱稿》,陈氏家族的许多重要资料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捐书的经历前后相隔数十年,相互之间甚至失去了联系,却都不约而同地将这些重要文献捐赠给镇江市图书馆,似乎有一种血脉的力量在悄无声息地发挥作用,默默地将这些文化典籍和家族情怀引向镇江这方热土。
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镇江市图书馆就是这样一处致力于收藏典籍、推广典籍、共享典籍的机构。据了解,它成立于1933年,已经历90年的风风雨雨,却仍然在一代代图书馆人的共同努力下,收藏了大量的古籍。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配备了防火、防盗、防虫、防紫外线等设施和温湿度控制设备,尽可能减缓纸张的老化、酸化和自然损坏,并长年开展古籍修复工作,使破损的古籍变得更加完好。2009年,该馆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馆长褚正东认为,家谱是记载家族成员血缘关系、家族重要成员事迹及家族重要史料的重要文献,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着重要意义。目前镇江市图书馆藏有新旧家谱200余种,涵盖镇江及周边地区的50多个姓氏,其中不乏一些影响较大的家族的家谱,还有如笪氏、基氏等一些罕见的姓氏,体现了镇江独特的姓氏、家族文化特征。馆藏的家谱,都按照古籍的标准妥善保管。市图书馆还提供古籍阅览,开展古籍数字化,以这些方式促进家谱的利用和传播。许多人可以通过家谱去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研究镇江历史文化的各种细节,或者借鉴其内容、形式,为新修、续修家谱的活动提供借鉴。
镇江市侨联副主席王永新参加了捐赠仪式。他表示,市侨联一向愿意为广大华人华侨提供服务,近年来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找到大陆的亲属,共同维系海内外人士之间的浓浓乡愁。他们之前多方联系,让这部珍贵的《陈氏宗谱稿》漂洋过海回到家乡,是一件意义深远、令人自豪的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朱超
审核: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