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镇江文化丨京口乡风重拜月

2023-07-29 17:50 今日镇江  

□ 沈三山

日前,国家文物局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通知,江苏共有73处入选,其中有六方碑刻藏于镇江的焦山碑林,包括有“大字之祖”称誉的《瘗鹤铭》碑。我们知道焦山《瘗鹤铭》能够保存至今,康熙年间陈鹏年(誉名沧州先生)倾力打捞其残碑居功至伟,但我们还有不知,这位旅居镇江数年、钟爱并深谙镇江语言文化的前贤对镇江有一句评语:京口乡风重拜月。

瘗鹤铭拓片

中国赏月文化自古已然,远古神话有嫦娥奔月,初唐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盛唐有李白的《月下独酌》,宋代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等名篇。但我们不知道“京口乡风重拜月”因何而启,因谁而盛,如何传承至今,至今仍盛。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否写于实地?是不是即景诗?《题写名胜》的作者商伟认为,即景诗是唐朝的诗风本色。也就是说,《春江花月夜》大概率是即景诗,也就是叙事诗,而苏轼的《自金山放船至焦山》更是明明白白地写于京口,其中“江潭”二字不仅实指瘗鹤铭崩塌之水域,而且暗合了张若虚诗中的“江潭”。

当然,确定何人何时开启京口拜月之风,需要严谨认证,但陈鹏年的诗句“京口乡风重拜月”提醒我们到镇江古诗之中去搜寻一番,梳理一下镇江历代赏月的诗歌,探究端倪。

从大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如果没有张若虚、李白、苏轼等历代第一流的诗人,镇江的赏月文化定然会黯然失色;如果没有各有所为、各有特色的历代诗人,我们就没有丰富延绵的赏月文化。如果仅仅知道“赏月”,而不知还有“看月、拜月、待月、望月、对月、坐月、玩月、步月、泛月、得月”,我们赏月的文字就会贫乏,审美缺少历史的纵深,文学史观和地方史观也难免偏执或者单调。

张若虚诗中的“春江”是不是指镇江江段?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早在张若虚之前,古诗中的“春江”就是专指镇江江段。南北朝颜延之在《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中写道:“春江壮风涛,兰野茂荑英。”南北朝萧纲有一首写于京口的即景诗,名为《春江曲》或《春江行》:客行只念路,相争度京口。谁知堤上人,拭泪空摇手。这些叙事诗告诉我们:古代镇江常常是一个旅人相思,亲友难离的津渡之地。

张若虚的同代人岑参有诗曰:对月京口夕,观涛海门秋。这首诗中描写的美景毫无疑问是在京口,古代江海之门。万里长江从这里折向东南,日复一日,晨昏交替,迎着潮汐,注入泱泱大海。更古人灵性宿命的是,他们梦中都要寻觅的东海三神山,蓬莱、瀛洲和方丈,仿佛就在眼前,就在这扶桑之处,大有抵达的机缘。换言之,赏月不仅需要山水的壮观,还需要精神的梦境去圆满。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不是即景诗,即便商伟一家之说不能定论,但诗中所用的词语皆有实指之可能。江就是江,海就是海,潮水就是潮水。芳甸、白沙、青枫、鸿雁、鱼龙、江树和江潭,扁舟与月华,江海之美景应有尽有,皆可实指,对应真实的赏月风景。即使是想象出来的世界,也是真实景点之高仿。试问天下何处亦有同样的风景?何处的景物如此高度相似呢?同样的词语在镇江古诗中比比皆是,因而每每读到古代镇江咏月的诗赋,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就“鱼龙”一词而言,元·成廷圭《再游金山寺》写道:通宵月色鱼龙喜,绝顶秋声鹳鹤悲。

就“鸿雁”而言,既有“大江月落鱼龙静,极浦霜寒鸿雁多。”(清·王豫《舟泊谏壁江口》),也有“海涛东去龙藏钵,鸿雁南飞月在沙。”(元·卢琦《寄天竺长老住集庆龙翔寺 其二》)。它们笔下的“鸿雁”肯定不是张若虚诗中的“鸿雁”,但古时长江镇江段的“鸿雁”长飞不断,月华之下总能引发游客们可怜的相思乡愁。

就扁舟而言,宋·苏轼《仲天贶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留半岁既行作》有句:遥想扁舟京口去,尚馀孤枕听潮声。明·杨一清《希大司马扈驾至淮安便道过江访余石淙精舍感今忆昔口占一首》有句:更约扁舟和月宿,荻花深处听渔歌。在文学评论中,审美的主体和背景是对立的概念,但在风景的旅途中,我们的眼睛在动,我们的耳朵在听,从月亮到扁舟,从扁舟到渔歌。月亮虽然是主角,但月亮可载、可宿、可伴行,孤枕不独有潮声,扁舟常在异乡行。不看月亮则罢,看了月亮更想他(她)。

至于“月亮”,我们除了几乎可以肯定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的月亮就是古代镇江的月亮,我们更知道凡是到了镇江三山,诗人的眼睛再也挪不开这里的大江月色、古今月华。因为这里的一切都因为一轮江月变得诗意无穷,成为历朝历代的诗人挥之不去、终身拥有的诗兴源泉。

读着这些美景佳句,我们常常会幻想,可否在镇江三山的某个景点,挂上一幅可滚动的电子楹联,展示我们家乡如此丰富的赏月文化。

难怪沧州先生不仅告诉我们,京口乡风重拜月,更在其《焦山即事三首》一诗中,直截了当地引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绘镇江焦山的月色风景:正是春江花月夜,又临沧海水云间……在诗的结尾,沧州先生特地指出了在镇江坐月、待月、得月的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京口之山沿江的高度和日月升落轨迹的吻合,至今不变。你不仅可以和李白一起在松寥招仙,还可以和沧州一起在海门拥抱朝霞。一如镇江古诗所云:浦口霞未收,潭心月初上。反之亦然,如笔者拙撰:月影瓜洲去,晓霞扶桑来。

编辑:朱超

审核:解斐

175

□ 沈三山

日前,国家文物局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通知,江苏共有73处入选,其中有六方碑刻藏于镇江的焦山碑林,包括有“大字之祖”称誉的《瘗鹤铭》碑。我们知道焦山《瘗鹤铭》能够保存至今,康熙年间陈鹏年(誉名沧州先生)倾力打捞其残碑居功至伟,但我们还有不知,这位旅居镇江数年、钟爱并深谙镇江语言文化的前贤对镇江有一句评语:京口乡风重拜月。

瘗鹤铭拓片

中国赏月文化自古已然,远古神话有嫦娥奔月,初唐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盛唐有李白的《月下独酌》,宋代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等名篇。但我们不知道“京口乡风重拜月”因何而启,因谁而盛,如何传承至今,至今仍盛。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否写于实地?是不是即景诗?《题写名胜》的作者商伟认为,即景诗是唐朝的诗风本色。也就是说,《春江花月夜》大概率是即景诗,也就是叙事诗,而苏轼的《自金山放船至焦山》更是明明白白地写于京口,其中“江潭”二字不仅实指瘗鹤铭崩塌之水域,而且暗合了张若虚诗中的“江潭”。

当然,确定何人何时开启京口拜月之风,需要严谨认证,但陈鹏年的诗句“京口乡风重拜月”提醒我们到镇江古诗之中去搜寻一番,梳理一下镇江历代赏月的诗歌,探究端倪。

从大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如果没有张若虚、李白、苏轼等历代第一流的诗人,镇江的赏月文化定然会黯然失色;如果没有各有所为、各有特色的历代诗人,我们就没有丰富延绵的赏月文化。如果仅仅知道“赏月”,而不知还有“看月、拜月、待月、望月、对月、坐月、玩月、步月、泛月、得月”,我们赏月的文字就会贫乏,审美缺少历史的纵深,文学史观和地方史观也难免偏执或者单调。

张若虚诗中的“春江”是不是指镇江江段?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早在张若虚之前,古诗中的“春江”就是专指镇江江段。南北朝颜延之在《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中写道:“春江壮风涛,兰野茂荑英。”南北朝萧纲有一首写于京口的即景诗,名为《春江曲》或《春江行》:客行只念路,相争度京口。谁知堤上人,拭泪空摇手。这些叙事诗告诉我们:古代镇江常常是一个旅人相思,亲友难离的津渡之地。

张若虚的同代人岑参有诗曰:对月京口夕,观涛海门秋。这首诗中描写的美景毫无疑问是在京口,古代江海之门。万里长江从这里折向东南,日复一日,晨昏交替,迎着潮汐,注入泱泱大海。更古人灵性宿命的是,他们梦中都要寻觅的东海三神山,蓬莱、瀛洲和方丈,仿佛就在眼前,就在这扶桑之处,大有抵达的机缘。换言之,赏月不仅需要山水的壮观,还需要精神的梦境去圆满。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不是即景诗,即便商伟一家之说不能定论,但诗中所用的词语皆有实指之可能。江就是江,海就是海,潮水就是潮水。芳甸、白沙、青枫、鸿雁、鱼龙、江树和江潭,扁舟与月华,江海之美景应有尽有,皆可实指,对应真实的赏月风景。即使是想象出来的世界,也是真实景点之高仿。试问天下何处亦有同样的风景?何处的景物如此高度相似呢?同样的词语在镇江古诗中比比皆是,因而每每读到古代镇江咏月的诗赋,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就“鱼龙”一词而言,元·成廷圭《再游金山寺》写道:通宵月色鱼龙喜,绝顶秋声鹳鹤悲。

就“鸿雁”而言,既有“大江月落鱼龙静,极浦霜寒鸿雁多。”(清·王豫《舟泊谏壁江口》),也有“海涛东去龙藏钵,鸿雁南飞月在沙。”(元·卢琦《寄天竺长老住集庆龙翔寺 其二》)。它们笔下的“鸿雁”肯定不是张若虚诗中的“鸿雁”,但古时长江镇江段的“鸿雁”长飞不断,月华之下总能引发游客们可怜的相思乡愁。

就扁舟而言,宋·苏轼《仲天贶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留半岁既行作》有句:遥想扁舟京口去,尚馀孤枕听潮声。明·杨一清《希大司马扈驾至淮安便道过江访余石淙精舍感今忆昔口占一首》有句:更约扁舟和月宿,荻花深处听渔歌。在文学评论中,审美的主体和背景是对立的概念,但在风景的旅途中,我们的眼睛在动,我们的耳朵在听,从月亮到扁舟,从扁舟到渔歌。月亮虽然是主角,但月亮可载、可宿、可伴行,孤枕不独有潮声,扁舟常在异乡行。不看月亮则罢,看了月亮更想他(她)。

至于“月亮”,我们除了几乎可以肯定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的月亮就是古代镇江的月亮,我们更知道凡是到了镇江三山,诗人的眼睛再也挪不开这里的大江月色、古今月华。因为这里的一切都因为一轮江月变得诗意无穷,成为历朝历代的诗人挥之不去、终身拥有的诗兴源泉。

读着这些美景佳句,我们常常会幻想,可否在镇江三山的某个景点,挂上一幅可滚动的电子楹联,展示我们家乡如此丰富的赏月文化。

难怪沧州先生不仅告诉我们,京口乡风重拜月,更在其《焦山即事三首》一诗中,直截了当地引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绘镇江焦山的月色风景:正是春江花月夜,又临沧海水云间……在诗的结尾,沧州先生特地指出了在镇江坐月、待月、得月的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京口之山沿江的高度和日月升落轨迹的吻合,至今不变。你不仅可以和李白一起在松寥招仙,还可以和沧州一起在海门拥抱朝霞。一如镇江古诗所云:浦口霞未收,潭心月初上。反之亦然,如笔者拙撰:月影瓜洲去,晓霞扶桑来。

编辑:朱超

审核:解斐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