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金瓯:结缘扬剧四十年

©原创 2023-07-29 15:18

今日镇江讯(全媒体记者  竺捷)金瓯是镇江市金派扬剧市级传承人,说起她与扬剧的缘分,至今已有四十年之久,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愫呢?

1982年,金瓯考进市扬剧学馆。当时,她在市四中上初一,适逢扬剧学馆在江苏省招学员,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前去面试,结果一试便中。不过这对她来说并不算偶然,因为她有两个先天性条件:其一她家就住在市扬剧团宿舍里,也就是现在双井路市老年大学所在地,当时那里还住着市京剧团、歌舞团的演职员,耳濡目染之下,心中早已埋下了文艺的种子;其二她可以说是听着扬剧长大的,潜移默化中,对这门戏曲有了不一般的感觉。

不过,系统的扬剧基本功训练并非金瓯想象的那般轻松。比如毯子功,要承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痛苦和欢乐往往交织在一起,金瓯为此哭过,但哭过之后依然会练下去。扬剧学馆一开始在谏壁剧场上课,属于全封闭式培训。那届学员约40人,男女各半,镇江学员占一半,其余多为扬州一带的。当时主要授课老师有筱荣贵、仲孝文、王少华、葛克瑛等,特别是王少华,他曾是金运贵的琴师,与其紧密合作几十年,深得“金派”唱腔精髓。在学馆里他时常操琴示范,金瓯因此打下了较好的唱腔基础。当时他们主要学的是《白蛇传》《借子》《挑女婿》等传统戏。

一年半后,因为市扬剧团缺少演员,学员们开始随团演出,当时巡回演出范围包括江苏、安徽和上海,这些地方都是扬剧流行的区域。但即便跟团,学员们一般仍保持着上午上课、下午或晚上演出的节奏,以保证学习进度。又过了一年半载,眼看着学员们逐渐能挑大梁了,从市扬剧团分出了青年扬剧团,主要是给这些学员创造更多的演出机会。此时的金瓯,因为基本功扎实,唱腔韵味十足,扮相清纯甜美,开始在青年扬剧团里担任主角了。那时常演的剧目有《娇妻告夫》《三试浪荡子》《金凤怨》等,这是一段特繁忙的日子,有时一天要赶两场戏。

金瓯(中)参加非遗宣传日活动

好时光总是太匆匆,上世纪九十年代市扬剧团解散了。金瓯也离开了剧团,那段时间不仅是扬剧的低谷期,对金瓯来说也是事业上的空窗期。不过这种状况并没持续多久,她很快迎来了又一次机遇。因为金瓯在市扬剧团的出色表现,很早就有人注意她了,这个人就是与镇江一江之隔的扬州扬剧名家汪琴。

当年的扬州也面临与镇江同样的困境。扬州有多个扬剧团因生存困难,撤销的撤销,停办的停办,关闭的关闭。一批艺术上已趋于成熟的演员,失去了舞台,处于闲散状态。面对这种状况,1995年从扬州市扬剧团退休的汪琴,1996年创办了扬州首家民营扬剧团——汪琴艺术团,为已退休的和闲散在家的名演员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一步步让扬剧的丝弦之声,重新回响在扬州大地。

这里面还有故事,需知金瓯唱的是金派扬剧,而扬州唱的多为高派扬剧。两者区别显而易见:前者音域幅度小,字多腔短,似平非平,明快如诉;后者音域幅度大,吐字如珠,健朗亮丽,具倾诉感。金瓯不太适应那边的谱曲风格,怎么办?当时排的是《红楼梦》,扬剧名家孙爱民演贾宝玉,金瓯演林黛玉。按照她的理解,小家碧玉的林黛玉正好适合金派唱腔表现。金瓯找到原扬剧团作曲周永民,请他重新编曲,这可能也是原创大戏中两种唱腔融合的首次尝试。最终效果不错,在“黛玉葬花”“黛玉焚稿”等重头戏上都有精彩表现,受到观众欢迎,后来这出戏和她演的《十八相送》还由扬子江音像出版社发行了光盘。

金瓯在汪琴艺术团唱了十年,再后来,回到镇江的她进入了康盛剧社。因为剧社集中了镇江扬剧的三代人,这里有当年扬剧学馆的老师,有1977届的学哥学姐,还有他们1982届的不少学员。凭借这股强大的力量,这些年剧社排演了金派扬剧《白蛇传》《恩仇记》大戏,以及《牡丹戏仙》《拾玉镯》等折子戏,活跃了城乡文化生活。不仅如此,金瓯还在市老年大学和九华山庄社区授课,看来她这辈子与扬剧分不开了。

编辑:朱超

审核:解斐

147

今日镇江讯(全媒体记者  竺捷)金瓯是镇江市金派扬剧市级传承人,说起她与扬剧的缘分,至今已有四十年之久,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愫呢?

1982年,金瓯考进市扬剧学馆。当时,她在市四中上初一,适逢扬剧学馆在江苏省招学员,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前去面试,结果一试便中。不过这对她来说并不算偶然,因为她有两个先天性条件:其一她家就住在市扬剧团宿舍里,也就是现在双井路市老年大学所在地,当时那里还住着市京剧团、歌舞团的演职员,耳濡目染之下,心中早已埋下了文艺的种子;其二她可以说是听着扬剧长大的,潜移默化中,对这门戏曲有了不一般的感觉。

不过,系统的扬剧基本功训练并非金瓯想象的那般轻松。比如毯子功,要承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痛苦和欢乐往往交织在一起,金瓯为此哭过,但哭过之后依然会练下去。扬剧学馆一开始在谏壁剧场上课,属于全封闭式培训。那届学员约40人,男女各半,镇江学员占一半,其余多为扬州一带的。当时主要授课老师有筱荣贵、仲孝文、王少华、葛克瑛等,特别是王少华,他曾是金运贵的琴师,与其紧密合作几十年,深得“金派”唱腔精髓。在学馆里他时常操琴示范,金瓯因此打下了较好的唱腔基础。当时他们主要学的是《白蛇传》《借子》《挑女婿》等传统戏。

一年半后,因为市扬剧团缺少演员,学员们开始随团演出,当时巡回演出范围包括江苏、安徽和上海,这些地方都是扬剧流行的区域。但即便跟团,学员们一般仍保持着上午上课、下午或晚上演出的节奏,以保证学习进度。又过了一年半载,眼看着学员们逐渐能挑大梁了,从市扬剧团分出了青年扬剧团,主要是给这些学员创造更多的演出机会。此时的金瓯,因为基本功扎实,唱腔韵味十足,扮相清纯甜美,开始在青年扬剧团里担任主角了。那时常演的剧目有《娇妻告夫》《三试浪荡子》《金凤怨》等,这是一段特繁忙的日子,有时一天要赶两场戏。

金瓯(中)参加非遗宣传日活动

好时光总是太匆匆,上世纪九十年代市扬剧团解散了。金瓯也离开了剧团,那段时间不仅是扬剧的低谷期,对金瓯来说也是事业上的空窗期。不过这种状况并没持续多久,她很快迎来了又一次机遇。因为金瓯在市扬剧团的出色表现,很早就有人注意她了,这个人就是与镇江一江之隔的扬州扬剧名家汪琴。

当年的扬州也面临与镇江同样的困境。扬州有多个扬剧团因生存困难,撤销的撤销,停办的停办,关闭的关闭。一批艺术上已趋于成熟的演员,失去了舞台,处于闲散状态。面对这种状况,1995年从扬州市扬剧团退休的汪琴,1996年创办了扬州首家民营扬剧团——汪琴艺术团,为已退休的和闲散在家的名演员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一步步让扬剧的丝弦之声,重新回响在扬州大地。

这里面还有故事,需知金瓯唱的是金派扬剧,而扬州唱的多为高派扬剧。两者区别显而易见:前者音域幅度小,字多腔短,似平非平,明快如诉;后者音域幅度大,吐字如珠,健朗亮丽,具倾诉感。金瓯不太适应那边的谱曲风格,怎么办?当时排的是《红楼梦》,扬剧名家孙爱民演贾宝玉,金瓯演林黛玉。按照她的理解,小家碧玉的林黛玉正好适合金派唱腔表现。金瓯找到原扬剧团作曲周永民,请他重新编曲,这可能也是原创大戏中两种唱腔融合的首次尝试。最终效果不错,在“黛玉葬花”“黛玉焚稿”等重头戏上都有精彩表现,受到观众欢迎,后来这出戏和她演的《十八相送》还由扬子江音像出版社发行了光盘。

金瓯在汪琴艺术团唱了十年,再后来,回到镇江的她进入了康盛剧社。因为剧社集中了镇江扬剧的三代人,这里有当年扬剧学馆的老师,有1977届的学哥学姐,还有他们1982届的不少学员。凭借这股强大的力量,这些年剧社排演了金派扬剧《白蛇传》《恩仇记》大戏,以及《牡丹戏仙》《拾玉镯》等折子戏,活跃了城乡文化生活。不仅如此,金瓯还在市老年大学和九华山庄社区授课,看来她这辈子与扬剧分不开了。

编辑:朱超

审核:解斐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