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张良国
苏东坡(1037-1101年),名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世称苏东坡,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文化巨人苏东坡
说苏东坡是文化巨人、大文豪、文学全才,相信没有人会有异议。苏东坡不仅自己是文学全才、大才,其父、其弟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父亲苏洵,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就是《三字经》中所说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那位。弟弟苏辙,字子由,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也是才华横溢。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苏氏父子就占了三席。旧时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苏才郭福 姬子彭年”,这“苏才”就是指苏东坡的才气无人能及。有人说是指苏家的才气,我觉得也可说得通,因为自古以来像这样杰出的文学家庭也很少见。
苏轼一生著作颇丰,有人统计,他一共作文4800多篇、诗2700多首、词350多首。
历来的初中、高中、大学的语文课本都有苏东坡的诗文。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影响最大的,却是相比之下数量最少的词。苏东坡的词开豪放一派,与南宋的另一豪放派大词人辛弃疾合称“苏辛”。其实他和辛弃疾一样,都是豪放婉约兼备。
他知密州时,率众盛大出猎,他在词里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他更期望的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不过,历史没有给他机会。
被贬黄州,他与友人出行,道路遇雨,众人皆狼狈,而他却大声吟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尽管在黄州生活很艰苦,但苏轼的心态却好到极致。
同样在黄州期间,他游览了被人称为赤壁的地方,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尽管不是古战场,他仍以磅礴的气势,将眼前的大江与历史的长河融为一体,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超越了历代的怀古诗词。自此,便有了文赤壁、武赤壁之分。他想到了当年的周瑜,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对英雄的赞美,表达了他对英雄的仰慕,有着男人渴望成为英雄的心结。
号称“千古咏月第一”的《水调歌头·中秋》,苏东坡在开头问了与屈原、张若虚等人类似的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中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句,看是对传说中的月宫的描述,实际上是对官场尤其是对京城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恐惧和感慨。结尾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千百年来被人反复咏唱。这首词,有人说是在镇江金山妙高台所作,但不为学界公认,且存疑。
苏东坡一生有三任妻子,都姓王。第一任妻子王弗,是他老师的女儿,才华横溢,和他感情也很好。但天不假年,王弗因病于27岁去世。有一次他夜梦亡妻,写下千古第一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记》,词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整首词凄婉忧伤,深情真挚,令人动容。
苏东坡不仅在文学上成绩斐然,在书法和绘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被后世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黄庭坚将苏东坡书法分为三个时期,青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自成一家。
苏东坡也精于绘画。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心系百姓苏东坡
苏东坡自二十岁中进士,一生起起落落,都在官场度过。他做过不少地方的行政长官,也短时间做过中央大员。他为人正派,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在王安石变法时,看到某些新政实施后损害农民利益而表示反对,受到变法集团(新党)排挤。变法失败后,保守派(旧党)执政,重用苏东坡,连连提拔。而苏东坡也不赞成他们将新政全数废除,又受旧党排挤。他还因“乌台诗案”坐过牢,差点掉了脑袋。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不杀士大夫的遗训,为后人保留了这位文学大家的性命。
但苏东坡自己知道 ,他并不适合在朝为官,用他的侍妾王朝云的话说“学士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有人说他更愿意当个地方官,能为百姓做点好事,办点实事,其实也是他无奈的选择。他在杭州为官时,发动百姓疏浚了西湖。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筑了道长堤,后人称为苏堤,是西湖十景之首,至今仍在造福杭州人民。苏东坡在其他地方任职时,同样关注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兴办教育,改善民生。在他任职过的地方,至今仍有许多纪念他的建筑。尤其是被贬往海南儋州期间,见当地经济文化落后,他心系民众,指导百姓凿泉挖井, 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他开辟学府,自编讲义,自讲诗书,培养出一大批饱学之士。他离开儋州不久,海南便有人先后中举人、中进士,都是苏东坡的得意门生,结束了海南无人中举的历史。
苏东坡还是一位美食家,今人称之为“吃货”。他在被贬期间,生活困顿,也有更多的时间研究美食,把很多普通的食材做出了名气,其中有名的东坡肉至今仍是许多饭店的招牌菜。他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一诗被配画挂在许多酒楼的墙上。他被贬岭南惠州,喜食鲜荔枝,作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时人都视岭南为畏途,他偏苦中作乐,体现出乐观精神和吃货本色。
苏东坡一生三次被贬,一次比一次远。第一次是湖北的黄州,第二次是广东的惠州,第三次是更远更荒蛮的海南儋州。时人普遍认为,一般被贬儋州的人几无生还可能。但他能保持乐观的心态,成为最终在儋州有所作为且能走出儋州,又为儋州民众所景仰的人。
与镇江有缘的苏东坡
镇江,是长江上的重要渡口,苏东坡生活的年代这里称润州。苏东坡南来北往,曾经十多次经过润州,这里有他的诗友文友,尤其是金山的佛印和尚与他十分交好。苏轼一生儒、释、道兼修,与佛印和尚参禅悟道、作诗填词也是苏轼的一大乐趣。他在润州留下200多首诗词。更有一次,苏轼与佛印和尚打赌输了,不得不解下他的玉带留在金山寺,成为金山镇山四宝之一。这也是金山的一段佳话。
他十分喜爱润州这片土地,一直想在西津渡的蒜山旁购一块地,建几间茅屋,在此耕读为生。他曾作诗云“问我此身何所归,笑指浮生百年宅。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这个愿望未能实现。镇江人民十分喜爱和景仰苏东坡,前几年在蒜山附近的云台山西南侧建起了东坡碑林,在山崖上用各种书体刻有苏东坡诗词数十首。在山崖上方的一块平地上,建有三间茅屋,屋前有老农种田的雕塑,算是替他圆了没有实现的梦想。盛夏季节,我冒着高温去寻访东坡碑林,依网上地图所指来到京畿岭,却找不到去碑林的路。问了路边的行人、商店老板、酒店的前台,都说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我沿着酒店旁一条山路上去,找到碑林,才知道这里距我刚才问路的几个地方均不过百米左右,真是遗憾得很。
公元1101年,64岁的老人苏东坡得到赦免,从海南回程,途经润州,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为他画的画像,他感觉画得很像他本人,于是挥笔题了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心酸之诗,这是总结之诗,也是自嘲之诗。这时的苏东坡已是重病之身,他从润州走到常州,便再也走不动了。不久,便病故于常州,一代大文豪辉煌而又坎坷的人生就此落幕。
从古到今,苏东坡的仰慕和崇拜者众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粉丝无数”、“粉丝遍天下”。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是一位偶像级的人物。他的作品、他的人品都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编辑:金凯
审核:杨佩佩